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中华战舞!火出圈的英歌舞是怎么来的?

日期: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收集编辑:国家人文历史

 文|和岩锋 李文畅

今年春节,潮汕地区的英歌舞又双叒叕火了,不光是国内,就连大洋彼岸的英国伦敦都开始上演起了孔武有力的中国战舞,身穿劲装的人们在英国百年地标——伯灵顿拱廊为外国友人们献上来自东方的新年祝福。

从中国古老历史中发芽的英歌舞集武术、舞蹈、戏曲为一体,凭借自身鲜明的阳刚英武之气、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征服了许多圈外人,所到之地,必然有一大群人欢呼喝彩,仅是在这个春节,线上和线下观看英歌舞的人就成千上万。

当然,作为国家非遗的英歌舞,能够突然大火特火,也不仅仅因为其宣传给力,关键还在于英歌舞几百年历史中积累的丰富内涵。要知道,早2006年,广东潮阳和普宁的英歌就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歌丰富的历史底蕴

虽然英歌舞作为一种成熟的民俗文化在明清时期,甚至可能晚到民国才定型,但是就其本质——也就是英歌舞的历史根源来说,英歌舞却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最古老的舞蹈形式——“傩”上。

所谓傩,一半是人,一半是难。傩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人度过困难,驱鬼逐疫。早在周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实行比较正式化的傩祭了,《周礼》对此有很详细的记载:

“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

祭祀仪式上,会有专人在傩祭的时候扮作类似外星人的四眼神明方相,驱赶扮演鬼的方良氏,最终达到祈祷来年平安顺利的目的。


至于傩祭,主要分为宫傩和乡傩。前者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失传了,只留下来了如同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对于过去辉煌盛景的只言片语记载:

“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晶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

北宋时期由官方主持下的傩祭中的文化元素更为丰富,但仍然保留了正邪两种势力斗争以及邪不胜正的原始逻辑。

相比于官傩,乡傩则一直在民间流传。在孔子的《论语》里就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即便以“子不语怪力乱神”闻名的孔圣人,也会颇为郑重地等待乡傩的队伍从面前通过,可见最初乡傩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也很高。

与宫傩不同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走下神坛的乡傩的娱乐气息愈来愈浓厚,而神圣的祭祀成分愈来愈少,祭也就逐渐演化为了戏,内容和形式上都变得愈加花样繁多起来。在不同的地区,傩祭和不同的地域文化相结合起来,哺育出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小戏。其中还发展出了与英歌舞有些近似的军傩,这种类型的“傩戏”以巫舞为核心,融入阵列表演,手艺人分别饰演黄帝和其手下,驱赶象征着邪恶的蚩尤及其部众。

在“傩”走向民间的过程中,英歌舞由此诞生。英歌舞不但被作为凝聚人心,寻求文化认同的新年仪式。人们还通过参与和观光傩戏,将其打造成属于国人自己的“狂欢节”,在这狂欢节里,人们像是初生的婴儿一样,摆脱过去所有的一切,重新回到大家人生的初始状态,这成为整个狂欢节世界感受的本质部分。在英歌舞表演的过程中,会有唱戏、杂耍、说书、化装游行,以及放烟花,对于本地人来说,人们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不再需要遵循过去的社会规则,只需要尽情享受节日的氛围即可。

在今天表演的英歌队伍里,我们依然能在不少地方看到傩戏的保留成分,比如现代表演当中,整个英歌舞队伍前边的角色是引舞者时迁,他们一般都会手持假蛇,双腿略微弯曲地蹭着引导队伍前进,这其实就是古人对蛇崇拜的延续,也有人将这里出现的蛇解读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即龙形象的基础。其次,舞蹈队伍里大多数人并未像普通戏班子那样画出正式脸谱,而多做鬼面,这就是在刻意扮演凶神恶煞,他们一边旋转起舞,一边高声断喝,以此来驱逐恶鬼。

最后,在英歌队的末尾,会有两人,一人扮演头戴官帽、拖长辫的清朝官员,另一人则扮作绿林好汉样,两个人在队伍中频繁搏斗,最后以好汉大败清代官员作为结尾。后世多把这个仪式解释为东南沿海民众寄托反清复明愿望的文化隐喻,但是随着清帝退位,帝制被推翻,清代官员的形象却没有淡出,而是在英歌舞中继续保留。这其实和上古时期方相打败方良的基本逻辑一样,即现在的好汉痛打清代官员,并非政治取向的展露,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化活动,代表着人们将日常当中那些不吉利、传播病疫的恶鬼驱逐。


就此而言,英歌的精神核心是来自傩的,劳动人民通过表演傩戏来驱邪祈福,祈愿乡里人健康安乐,来年丰收富足。从最初的头蒙熊皮,扮有四目的方相氏,到现在身穿劲装,手持英歌锤的梁山好汉,这种朴素的祝愿始终传承着。数千年以来,历史沉沉浮浮,夕阳几度变换,但是观看表演的人们脸上的笑容和心中美好的愿望却始终未变。

英歌与秧歌有关系吗?

在表演形式上,英歌舞还吸收了传统秧歌的要素。

在英歌的来源说法上,一直有人认为英歌也来自秧歌,证据就是过去一些地方文献和当地口语。据清顺治潮州知府吴颖所撰写的《潮州风俗考》中记载:

“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

秧歌的“秧”在潮州的读音与“英”字颇相近,由于在民间辗转流传,久而久之,“秧歌”就有可能被传播为“英歌”。

既然英歌与秧歌有关,那秧歌又源自何处呢?秧歌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来自插秧时的农业动作,此说适合于南方。而在北方秧歌准确的名字应该是阳歌,因为在民间信仰当中,人们认为人间为阳,地府为阴;神为阳,鬼为阴,娱鬼和赞颂地府的歌叫作阴歌,祭神与娱人的歌叫作阳歌。


总之,秧歌是一种在农闲和新年灶火时期演出的民间歌舞,其主要特点是重舞不重唱,动作幅度大并且粗犷,注重表现民众内心情感和当地文化。其主要发展演变为山东、河北、东北与陕北四大秧歌流派。

与秧歌有联系的英歌舞虽然活跃于今天广东沿海地区,但并不妨碍它在传播的过程中吸收了山东大鼓秧歌和陕西柳林秧歌当中的一些元素。在舞蹈阵势的表现形式及其舞蹈表演上,英歌舞就和前两者有颇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有手持鼓槌的角色;动作的基本逻辑也都遵循着“扭”的动态,扭时以腰为轴,从腰部启动,将整个人身体的曲线美在动作中展现出来;动作讲究对称等等。

此外,在河北的鹿泉,山西的祁县,无棣的沿海一带等地都有着所谓武秧歌的流传。这些秧歌戏和英歌一样,都是将武打套路融入秧歌之中,表演者们手持棒槌、大刀等,一边舞蹈一边表演武术把式。其中和英歌最为相似的还要属无棣沿海一带和黄河三角洲附近的武秧歌。当地武秧歌表演场面,被附会为是当年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或攻打大名府去营救卢俊义时的战争缩影。民众为纪念当时的胜利,每逢传统节日,都要扮演梁山好汉中的各种角色,按照排兵布阵的阵法,以扭秧歌的形式进行表演,经过数代人的沿袭,便演变成现在的"武秧歌"。

虽然在形制上,武秧歌和英歌舞有所差距,然而,从内容上来看,当地的武秧歌和英歌舞犹如同一颗种子孕育出的不同果实,它们都是秧歌类地方戏剧汲取了明清时期广为流行的水浒戏的养分后形成的。那为什么这些戏剧会选择水浒中的角色作为扮演对象呢?道理其实也很简单。首先,作为市民文化中英雄好汉的重要代表之一,水浒传在民间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明清,人们对水浒传的改编不包括戏剧的话也足足有成千上百种,大量的人虽然没有受到过正统教育,却从小受到戏剧,评书的影响,在他们的认知里,水浒好汉就类同于今天的郭靖张无忌,大家一说都耳熟能详。其次从英歌舞的角度来说,水浒中的角色和傩中的方相一样具备着凶神的神格特点,方相能够驱鬼,作为天上凶星下凡的水浒好汉自然也能够驱鬼。

在秧歌和傩文化的种子基础上,英歌舞的形成还得到了当地尚武民风的哺育。就舞蹈形式来看,南方舞蹈一般给人的印象是跳舞时动作柔和,舞步轻盈,与北方舞蹈突出力量感的风格截然不同。但潮汕英歌舞却与其他南方舞蹈不同,让人既看到了北方舞蹈背后的力量,也不失南拳套路中的英姿。


英歌表演者的动作如同争食猛虎,潇洒、豪迈、大线条、大动作……这样的艺术特色离不开当地复杂的社会环境。潮汕地区的居民由于古代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和战乱频发,不得不长期依靠宗族力量来抱团自卫,这也造就了当地崇武的风俗。仅在清朝三百多年历史中,潮州府一地就出了两位武状元、三名武进士和十六名武举人。直到20世纪90年代,当地依然有不少人请武术私家教练上门教习武术。如此尚武的地方风气,自然会影响到节日仪式。如英歌舞中暗藏了不少武术套路、阵型、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在表演的后棚甚至还有专门的武术表演,包括不限于空手单打、双打、混合打等。

在这些文化因素的浇灌下,英歌舞顺利地成长为了在当地最为流行的庆祝舞蹈。对于潮汕人来说,英歌舞在承担着傩祭驱鬼驱邪的功能的同时,也寄予着当地人对于春节等重大节日的美好回忆。在古代,地理位置较差的闽南文化地区,人们较为看重乡亲之间的抱团自卫,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英歌一方面起着团结乡里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也能够让当地乡亲们锻炼身体,学习武术。这也是为什么英歌能够在当地流行这么长时间的重要原因。

传统英歌舞如何在当代焕发生机?

每一种民俗的发展总是依托着相应的社会环境,就像是鱼离不开水一样,鲜活的民俗也一定是离不开具体的生活场景。英歌舞诞生于农业社会祖先祈求吉祥平安的朴素愿望中,承担着过去民间驱邪祈福,练武强身等精神和现实需要,为当时的人们所看重喜爱。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仅仅依托过去的文化场景,无疑是会被信息时代的人们所遗忘的。而英歌舞则与时俱进,吸收了能支持他继续发展的新文化要素,并且立足于信息化的网络时代找到了自己应该寄托的崭新生活场景。

过去的英歌舞只扎根于潮汕当地,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国际实力不断增强,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经济交流和移民输出,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断地向外走出去,英歌舞搭上了这时代列车,成为了新时代中国文化交流的名片之一。在海外,英歌舞一方面起到了团结当地潮汕文化移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向外国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无论语言,文化还是别的什么符号,人们之间总可能会存在误解,但是对于美的本质追求却是在全人类中共通的,又有谁能拒绝具备着如此阳刚之美的英歌舞呢?

此外,不同于过去只有男子能够参加英歌舞表演,从1952年创立西门女子英歌队起,女性也开始登上了英歌舞表演的舞台。她们在男子英歌的一些基本步伐和动作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诸如双凤贺春等崭新的英歌套路,其扮演角色主要为花木兰和穆桂英。选择这两位大神,除了因为她们在中国戏剧当中拥有的不可或缺的影响力因素以外,也是因为其贴合英歌整体尚武的精神面貌,同时可以表现女子英歌巾帼不让须眉的决心。


除了拓宽性别之外,在受众的年龄上英歌舞也和过去不同。如今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英歌舞不仅拥有大批“中老年粉丝”,许多90后和00后的新生代也乐在其中,并传承了这种地方文化,如最近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大放异彩的英歌舞团队,便大多由十八岁上下的青年人组成,其中甚至不乏“艺高人胆大”的初中生。

通过学习英歌舞的表演技巧,青年一代不但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了热爱之情,也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诞生于古老历史的英歌舞,在经历了几百年风霜之后,不断地更新自我,也必将像是其他许多类似的中国民俗一样,大踏步地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潮汕看英歌舞!》,中国新闻社,2024年2月28日。

2、蚁哲芸:《论英歌舞起源、表演形式、价值及其特性》,《体育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3、《英歌舞为什么能火出圈?》,《光明日报》,2024年2月28日。

4、张晓红:《潮汕英歌舞的文化特性和发展前景》,《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5、隗芾:《潮汕英歌舞的美学含量》,《广东艺术》,2000年第4期。

相关阅读

  • 文苑丨回味

  • ●刘聪梅  常说“不出十五都是年”,可于许多人而言,过了十五还想年,我也一样。回味过年的喜庆祥和,回味过年的温馨欢乐。  出游过年近年司空见惯,回老家过年一定意义上也就是
  • 文苑丨回味

  • ●刘聪梅  常说“不出十五都是年”,可于许多人而言,过了十五还想年,我也一样。回味过年的喜庆祥和,回味过年的温馨欢乐。  出游过年近年司空见惯,回老家过年一定意义上也就是
  • 文水:先进典型村文艺汇演 红红火火闹元宵

  • 本报讯 2月24日,是传统的元宵佳节,文水县举行“龙腾凤舞展风采 凝心聚力谱新篇”元宵节先进典型村文艺汇演。来自全县12个乡镇代表队的演职人员敲锣鼓、扭秧歌,舞龙灯,以丰富多
  • 祁县民俗社火耍出幸福年味

  • 万众社火齐欢腾,迎新锣鼓闹元宵。2月24日,2024年祁县元宵节社火展演活动举行。来自全县10个方阵的社火展演队伍,身披节日盛装,为群众带来一场精彩的演出。展演现场,锣鼓喧天、声
  • “炸街!”英歌舞,引领乡愁新经济

  • 震天动地的舞步声、响彻云霄的击槌声、此起彼伏的呐喊声……龙年春节,潮汕地区的大街小巷挤满游客,男女老少争相目睹火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英歌舞。英歌舞来自何方?迎面开道的英
  • 达拉特旗“花式”闹元宵 喜乐过佳节

  • 灯火万家,喜气盈庭,又是一年元宵佳节,在达拉特旗,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听不够的威风锣鼓,看不够的秧歌舞蹈,乐不够的文娱活动,让市民游客元宵节乐翻天。下面,就跟随小编共赴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中华战舞!火出圈的英歌舞是怎么来的?

  • 文|和岩锋 李文畅今年春节,潮汕地区的英歌舞又双叒叕火了,不光是国内,就连大洋彼岸的英国伦敦都开始上演起了孔武有力的中国战舞,身穿劲装的人们在英国百年地标——伯灵顿拱廊
  • 未来江西晴雨交替 雷雨增多

  • 天 气 实 况这个周末阳光难得露脸到了周一又偷偷玩起了“捉迷藏”天空云系明显增多白天受冷空气影响赣北气温仅有10℃出头赣中赣南略有升温在15~20℃之间天气形势预计本周我
  • 和谐:从智业说

  •   时下,新质生产力成为一个流行的热词。这是智业社会替代工业社会发出的雷鸣声。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是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的结果。从质量互变规律出发,知识与技
  • 开屏观察|千亿重组胶原蛋白市场,前景如何?

  •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开屏新闻】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抗衰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去年6月份开始,“断崖式衰老”的话题曾数次登上热搜。“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