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从县文化馆出发,书写“诗的光荣”,奔赴文学的远方——作家熊召政的英山往事

日期: 来源:极目新闻收集编辑: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戎钰

通讯员 艾文斌 刘墨

文化馆,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

5月20日,2024年“文化馆服务宣传周”启动,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推出《艺时代——文化馆美育大家谈》系列访谈节目,由该馆馆长邢君成对话5位从湖北省内各文化馆“出发”、在不同领域“顶峰相见”的文化大家,分享他们的文化馆情结及对新时代文化馆价值的理解。

熊召政

5月26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熊召政做客节目,从他21岁到英山文化馆工作的经历讲起,带观众回到他那因文学而热烈的青春岁月。

熊召政

文化馆筑成了“凤凰窝”

“不是我选择了文化馆,是文化馆选择了我。”

51年前,年仅20岁的英山小伙儿熊召政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长诗《献给祖国的歌》,随后,便是现代网友最爱说的那句话: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了。

熊召政还清楚地记得,那是1973年的某一天,他正在田里劳作,忽然看到从县城方向驶来了一辆汽车。就在他和同伴们猜测这是哪里来的贵客时,村干部喊出了他的名字。

原来,他的那首长诗发表在《湖北文艺》(即如今的《长江文艺》)头版,被评价为“给湖北文艺界放了一颗‘原子弹’,没人能写这么好、这么长”,省里的领导准备来“挖”他了。惜才的英山当地见状也火速留人,很快,熊召政进入英山县文化馆工作,成为一名创作辅导干部。

熊召政在英山文化馆工作了6年多,在他的记忆里,这2000多个日夜历历在目。如同一部电影,每个镜头都铺陈着时光赋予的温暖颜色。时至今日,他甚至还能清楚地记得某个瞬间里风的方向、云的形状、甚至青草的香。

他记得,上班第一天就熬夜看了两捆手稿,从中寻找“可造之材”,甚至还在其中看到了顾城的来稿;他记得,跟馆长借了自行车,骑车去找正在民办小学弯腰画葡萄的老师,让他赶紧去作家学习班上课;他记得,当年跋山涉水走遍英山的每个村庄,学了很多民间语言,听了很多民间故事;他更记得,曾在一棵大树下,顶着寒风听《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广播,听完隐约感到有一个希望即将破土而出,一个时代即将澎湃而来……

这些与文化馆有关的记忆,仿佛辽阔的沙丘,信手一捧便是鲜活、滚烫的英山往事,那是属于文学青年熊召政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在那些日子里,熊召政脚踩大地,仰望星空,为自己的文学事业谱写了辉煌序曲。

1979年,熊召政的又一诗歌代表作《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问世,引发文学界以“诗的光荣”为题展开大讨论,“200多行的诗歌,评论文字达到了20多万。”

熊召政一“诗”成名后,著名作家徐迟亲自到英山文化馆探望他。看到他是在一个不到10平米的旧屋里坚持写作时,徐迟不禁感慨,“文化馆给你筑了一个凤凰窝啊。”

和熊召政深入交流后,徐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熊召政可以成为湖北文学的接班人,要把他调回武汉。”1980年,年仅27岁的熊召政加入湖北省文联,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专业作家,从英山文化馆走上了更大的创作舞台。

熊召政

文化馆要遇见更多知音

《艺时代——文化馆美育大家谈》系列访谈节目

离开文化馆后,熊召政并没有忘记文化馆。他在《艺时代——文化馆美育大家谈》节目中动情表示,在文化馆的多年生活实践,让他终身受用。他在文学、书法、戏剧、曲艺等领域的深厚功底,都与其在文化馆工作时期的“进修”不无关系。

岁月如歌,熊召政从文化馆出发,一路走了40多年,他说:“我早已走进了我的诗与远方,但回望时,文化馆是我的故乡。”

这几十年来,熊召政始终保持一个习惯,不管到任何地方出差,都会抽空去当地文化馆走一走,看一看。他还记得有一年去宝岛台湾,在桃园县文化馆参加欢迎晚宴,他好奇地问当地官员,为什么会在文化馆举办晚宴?对方说,因为文化馆的人气最旺。

这个回答让有着深刻文化馆情结的熊召政意外又惊喜,“他们的文化馆已经跳出了传统范畴,文化功能的复合型更高,我们也要学习。”

湖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邢君成在访谈中介绍,美育,是构建精神世界的“骨架”,文化馆作为“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要为时代放歌、为人民起舞,正如“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文化馆也需要在当下遇见更多知音。

熊召政同样期待更多美好“遇见”的发生,但他也强调,“遇见”,首先要珍惜,其次要懂得“遇见”的价值,否则等于不曾相遇。他寄望新一代文化馆人能勇挑重担,肩负更多责任,为文化馆开发更多社会功能,同时努力吸引年轻人走进文化馆、做好青少年的美育教育,“要把文化馆打造成‘全科医生’,变成‘文化通’。”

据悉,《艺时代——文化馆美育大家谈》系列访谈节目已上线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官方平台。

节目录制现场

(通讯员供图)


相关阅读

  • 武汉纺织大学学子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服饰之美

  • 5月22日晚,武汉纺织大学《尚美中国》第四讲在该校崇志楼T201隆重开讲。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院长陶辉教授身着传统马面裙,以“漫谈中华传统服饰的形与神”为主题,在丝竹民乐中,
  • 各地文化馆创新服务形式,推出丰富活动

  • 安康市小学生在学习刻制版画。安康市群众艺术馆供图杨氏旗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唐光艳在教学生制作旗袍。本报记者 李 纵摄长沙市群艺馆的学员在滨江文化园跳舞。董 阳摄 
  • 一路向“美”,用艺术抵达乡村

  •   用六周的时间,可以为乡村美育做些什么?  作为城市的公共艺术发生场域和大众美育的“开放课堂”,日照市美术馆给出的方案是:依托馆内丰富的艺术资源和点多、面宽、线长的服
  • 文化“周”游,让大众美育触达生活

  • 日前,2024“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活动在全国各地次第启幕,如火如荼的精彩活动竞相“绽放”,掀起一阵阵全民参与的文化热潮。让艺术融入日常,让生活更加美好。为打造全民共享的美育
  • 黄冈英山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举行

  • 极目新闻记者 董淑健通讯员 李伊朗 段玉婷5月22日,湖北省黄冈英山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文明实践大集市主题活动在英山县南河镇热闹上演,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掌声不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河南渑淅高速项目平安隧道右幅贯通

  • 极目新闻记者 吕锐通讯员 蔡瑾瑜 雷旭峰5月27日,历时640天,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河南渑淅高速平安隧道右幅顺利贯通,为2025年全线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渑淅高速平安隧道渑淅
  • 花开别样红,利川鲜花远销全国

  • 极目新闻记者 李博通讯员 卢华 周敏近日,湖北省利川市忠路镇月芽农业基地里,一朵朵艳丽的欧洲绣球花争相斗艳,花农们正忙着采摘这些盛开的绣球花。花农冒雨采摘欧洲绣球据月芽
  • 大雨中突发!陈燕聪,好样的!

  • “他手动了!你终于把他救过来了!”5月26日早上8点在翔安青泉路边躺在马路上不省人事的受伤男子终于在护士陈燕聪和周围热心市民的救助和保护下恢复了脉搏和意识救人的是正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