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AI技术精准拆除患者脑内动脉瘤

日期: 来源:极目新闻收集编辑: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曹洋

通讯员 周珊

“想不到AI技术竟然救了我的命!”切身感受到AI赋能医疗、科技呵护生命的价值,吴先生难掩兴奋与感激。近日,66岁的吴先生便切身体会到“AI+治疗”带来的健康红利,在AI一体化智能手术解决方案辅助下,接受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治疗,成功拆除了埋藏在脑内的“不定时炸弹”。

6月初,吴先生因突然发作头晕不适近一周,其间自行服药并于外院进行药物保守治疗均无效,经人推荐来到武汉脑科医院·长江航运总医院神经外科三病区寻求诊治。

完善必要检查后,吴先生被确诊为前交通动脉瘤。经过充分的术前沟通及手术准备,得到患者及家属的高度信任和认可。该院脑血管病中心负责人潘力团队为吴先生制定了全麻下的前交通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AI+治疗”手术方案。

专家手术中(通讯员供图)

潘力带领神经介入团队精细操作智能手术软件,对患者的影像结果进行脑血管还原重建和动脉瘤形态学自动测量,给出精确的病灶参数,同时巧借术中关键器械——微导管的物理特性,给出微导管能够精准抵达患者动脉瘤的最佳路径和塑形方案。参考智能手术软件计算的方案结果,使用智能手术配套硬件一键生成手术需要的微导管塑形方案……在这些数分钟便能精确突破手术关键步骤难点、堵点的强力技术支撑下,神经介入团队精准地将微导管一次性顺利抵达动脉瘤体内理想位置,在保持后续填塞过程持续稳定的基础上,成功解除了患者脑内的“不定时炸弹”。

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填塞满意,吴先生的头晕不适也立即得到缓解,即将痊愈出院。

潘力表示,前交通动脉是大脑中易于生长动脉瘤的位置,前交通动脉瘤不会自愈,早期主要表现为轻度头晕和头痛,随着病程进展,一旦动脉瘤破裂,便会出现严重的头痛、频繁的呕吐,甚至神经系统损害危及生命。因此,及时手术干预很重要。

潘力介绍,尤其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动脉瘤,借助“AI+治疗”模式能够提供更好的手术计划、术中导引及智能塑形微导管方案,将“自动化手术方案+自动化术中引导+自动操作”的神经介入手术关键步骤的“全自动驾驶”从理想变为现实,实现“所想即所得”。同时,此技术的普及应用也可以有效缩短年轻医生的学习曲线,切实更好地为护航脑动脉瘤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了更为安全、积极的选择。


相关阅读

  • 这类肿瘤属“遗传”,微创手术很有效!

  • 湖南日报6月13日讯(通讯员 彭璐 谢威 全媒体记者 周倜)“这场微创手术顺利,患者出血量仅为100毫升,较传统开腹手术极大地降低患者的创伤,能更好地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 刷新中国纪录!华西医生为97岁老人关上“心门”

  • 封面新闻记者 邱添九旬老人“心门”失守,因“高龄+多疾病”无法承受开胸与长时间手术,该怎么治?封面新闻记者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获悉,该院心脏内科陈茂教授团队,近日成功为一名97
  • 追梦医学路 勇闯“无人区”

  • 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工交叉融合的引领者2019年5月27日,一条消息由西安传向世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吕毅教授带领的肝胆外科肝移植团队和“外科梦工场”团队
  • 失血千升再复回,阿芬的生死5小时

  • 腹痛,突如其来,阿芬真的有点吃力了,按照以往规律,月经期已经推迟一周了,但是这次的疼痛似乎与往常不一样,还伴有肛门的坠胀。这时离疼痛已经过了两个小时,并没有好转,渐渐出现头晕
  • 日间手术中患者知情同意的重要性

  • 最近几年,在我国的医学领域,日间手术已经成为一种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医疗机构,它已经可以做到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入院、手术、恢复和出院的全部流程
  • 关注眼睛健康

  • 6月6日是第29个全国“爱眼日”,主题为“关注普遍的眼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年龄相关的眼病、与代谢相关的眼病,以及高度近视
  • “日行一疝” !24小时解决“疝气”烦恼

  • 刁明杰 青岛报道 通讯员 张小青近期,青岛市市立医院普外科中心本部胃肠外科“疝与腹壁外科亚专业”团队对十余例腹股沟疝病人开展“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日间手术”,该种高效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AI技术精准拆除患者脑内动脉瘤

  • 极目新闻记者 曹洋通讯员 周珊“想不到AI技术竟然救了我的命!”切身感受到AI赋能医疗、科技呵护生命的价值,吴先生难掩兴奋与感激。近日,66岁的吴先生便切身体会到“AI+治疗”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