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公安县检察院始终坚持把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围绕构建“亲清”检企良好关系,通过“四个一”举措,加强与企业常态化联络沟通,着力提升法律监督供给能力,及时回应市场主体司法需求,全力当好无事不扰、有事上门的检察服务“店小二”。
一个电话短信,保持联络在身边。建立“一对一”联系企业机制,8名院领导带领机关青年研修班46名青年干警,成立8个服务企业小组,与公安县内152家规上企业“一对一”结对联系,每月通过微信、短信、电话沟通的方式,询问生产经营状况,掌握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回应相关司法需求,做到服务不下线。运用短信平台,当好“法务助手”,及时向企业家推送安全生产管理、知识产权保护、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温馨提示”,助力企业防范化解生产经营风险。如在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中,各服务企业小组分别向对口联系企业负责人开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普法宣传,结合案例对非法集资的定义、特征、常见手段、表现形式及危害等进行讲解,重点针对私募基金、解债风险等进行风险提示,提醒企业家及员工自觉远离非法集资活动。两年来,累计推送短信、微信信息3000余条,电话联络1000余次,将“关怀常在、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的“店小二”精神做到极致。
一次走访调研,惠企服务破难题。集中两周时间,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到全县16个乡镇(开发区),主动向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同志通报活动情况,对规上企业逐一联系,与企业负责人直接交流沟通,进一步加强检企联系,宣传相关惠企政策,全面了解企业需求。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对收集的68条意见建议,党组集中研究,专题分析研判,对涉法涉诉方面的7个问题,逐一提出解决方案,对涉及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的8个问题,全力协调、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帮助。如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某科技有限公司因特种设备未定期检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面临着10万元高额行政处罚相关情况后,主动与行政机关联系,共同向企业宣讲相关法律知识、告知企业申请检验的方式和流程,并请执法人员现场指导企业网上申报定期检验,协助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其后,该公司的特种设备成功报检,并顺利通过整改回访检查,企业生产恢复正常,行政争议得到实质性化解,避免了一罚了之、放任不管的局面,该案做法被上级肯定。
一堂讲座培训,宣传法治送上门。一是组建8支宣讲团,走进企业开展“法治培训”,紧密结合办理的涉市场主体典型案事例、企业家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员工需求的法律知识等内容,围绕贯彻落实民法典、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签订合同过程中法律风险防范等主题,举行法律讲座,引导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为企业长远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两年来宣讲团足迹遍布县内1个工业园区、2个开发区、15大中型家企业,惠及700余名企业员工。如在某纺织企业宣讲民法典受到好评,相关报道被“鄂检在线”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转发。二是突出抓好“课后回访”,在将受害企业作为法治宣讲重点的同时,与县工商联共同做好回访工作,针对受侵害的事实和法律问题“把脉开药”,并通过制发检察建议加强对市场主体合法权利的司法保护,推动企业平稳、长远、健康发展。如在一件涉市场主体案件的回访中,公安检察县院了解到某涉案企业房产被长期查封,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通过调查核实,制发检察建议,督促依法解除查封,解决企业“心头病”,促使被查封达5年之久、价值200余万元的企业财产得以解除,该监督案件被评为典型案例。
一份参观邀请,公开检务赢公信。以“检察开放日”、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及公开听证会等重要活动为契机,邀请企业家代表来院参观,用过现场通报、观看专题宣传片、资料寄递等方式,大力宣传检察机关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举措、进展和成效,为企业家送上安心谋发展的“定心丸”,两年来共有70余名企业家走进机关。对市场主体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案件线索高度重视,在案件管理办公室设立“绿色窗口”、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开通涉市场主体控告申诉案件“绿色通道”,根据事项或案件的内容,统一协调分流,及时交由相关部门办理,明确责任和要求,做好跟踪督办工作,并将办理结果迅速反馈。如某企业反映,其核心技术人员郑某被判处缓刑后需要频繁社矫报道,一度造成关键生产经营活动受阻,企业遭受了20余万元的重大损失。公安县检察院在收到该线索后,积极开展涉企社矫对象全面排查检察活动,主动对接涉企社矫对象司法需求,立足涉营商和分级管理两个重点,督促建立了公安县涉营商社矫对象弹性报到工作机制,为郑某及时参与到企业生产活动中提供便利,受到企业好评。
(文/公安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