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潮声丨簪花围出圈,当一个闽南小渔村火了以后

日期: 来源:浙江日报收集编辑:浙江日报

潮新闻 执笔 张亦盈

在春运的列车上,我遇见了陈晨(化名)。

与车厢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别人是归家,而她是出行。农历春节前,我们此行有着相同的目的地——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蟳埔社区。

一路上,多半的时间里,小陈边刷着手机,边跟身旁的小姐妹讨论,到蟳埔后该去哪家簪花旅拍店、该挑选什么风格的服饰、拍摄怎样场景的照片。

“做一日簪花女”,是小陈和姐妹们不辞辛苦奔赴蟳埔的动力。

2023年,演员赵丽颖头戴簪花围的杂志大片在各大社交媒体刷屏。这座位于泉州湾入海口的小渔村随之成为社交媒体的顶流。

蟳埔,火了;村子里头戴簪花围的年轻人,多了。蟳埔的火爆,有数据的印证:“蟳埔”“簪花”抖音话题播放量超40亿;日均游客1万余人,节假日游客人数近3万人,全年游客量超200万人次;半年时间不到,簪花围旅拍店猛增到160余家;举办的“海丝·蟳埔”民俗文化节,全网浏览量突破3亿;“大裾衫、宽腿裤”的蟳埔渔女服成为国外社交平台大牌秀场里的新时尚……

蟳埔是个什么地方?簪花围究竟有什么魅力?流量,会改变这个地方吗?带着这些疑问,在列车到站分别之际,我与小陈相约第二天共赴蟳埔。我试图通过这名从上海远道而来的90后姑娘的视角,探究这座被海风吹拂了上千年的传统渔村如今的模样。

簪花围旅拍店里,成排的游客正在簪花围。潮新闻记者 张亦盈 摄

排队簪花,排队拍照

早上8时,我如约在蟳埔社区蟳埔民俗文化村入口与陈晨汇合。当天,是农历腊月廿六。

海风吹乱了她的发丝,但却难掩她脸上的兴奋神情。“快走,等下人就多了,拍照背景不好看。”她拉着我,疾步向村子里走去。来之前,陈晨在小红书上做过攻略,来簪花要赶早,迟了好多场景得排队拍照。

入内,路两旁是一家挨着一家的旅拍店。不少店里已经坐满了正在化妆的姑娘,还有更早来的,已头戴簪花围,身穿马面裙、明制服等的外地旅人穿梭在街道上。熙熙攘攘的行人间,不时还有白发苍苍、梳着干净发髻、后脑勺插着几朵颜色艳丽花朵的蟳埔老人经过。

村子不大,仅占地180多亩。在主街上,小吃店、海鲜市场、研学基地等招牌随处可见,铃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在这里,摆出各式花环、饰品,挂满蟳埔特色服饰长衣架的旅拍小店,和店门前摆放着海货,簪着花、戴着手套撬牡蛎的蟳埔老人,组成奇妙又和谐的画面。

街道边撬牡蛎的蟳埔女。潮新闻记者 张亦盈 摄

没走几步,小陈就钻进了街旁一家旅拍店,站在一边观察起店里正在妆造的姑娘。她说,之前考虑在网上先预定一家旅拍店,但实在挑花了眼,便想着还是来实地寻中意的。看见店内年轻的化妆师拿起花环为客人簪花,小陈赶忙拉着我退了出来。“来都来了,肯定要体验当地阿嫲的簪花手艺。”她说。

跟随小陈“考察”了数家店铺之后,我们在“头上花海蟳埔民俗文化体验店”门前驻足。门口,村民黄尾意正在为游客簪花。进门,橱窗里一张丰泽区“簪花围服饰技艺能手”的荣誉证书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就选这里了,官方认证的肯定不会错。”小陈随即拍板下单。

日前,丰泽区正式对外发布首批“簪花围服饰技艺能人”“诚信旅拍商户”名单,推出十佳“最美簪花体验店”,并揭牌成立丰泽区蟳埔民俗文化村保护提升指挥部,为前来打卡的游客营造良好的旅游体验环境。

六旬老人黄尾意就是首批10位“簪花围服饰技艺能人”之一。从前,她也和村子里的其他蟳埔女一样,靠海讨生活。4年前,她在村里开出簪花店。“当时村子里没几家簪花店,村里的年轻人也爱找我簪花。”习惯了闽南语的老人,用她并不利索的普通话,带着手势比划,跟我交流道。

黄尾意正在为客人簪花。潮新闻记者 张亦盈 摄

原本,黄尾意开店是为了养老,没想到如今却更忙了。在她印象中,2023年,村里的簪花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主街、小巷里,全是各式的簪花店。“头上花海”每天7时开门,店铺就开在黄尾意自家房子的一楼,关门时间全看客流量。而在春节前每日暴涨的客流量推动下,关门的时间被一再推迟,“有时候到晚上9点还有客人来簪花。”

在“头上花海”,40元能够体验簪花外加特色服饰,稍微特殊点的服饰需额外加收20元,329元能够实现簪花、服饰、化妆、摄影一条龙服务,定制服务还需再收费。店里有黄尾意和另一个簪花阿姨,忙起来的时候,会叫上邻居一起来帮忙。蟳埔的老人家,都会簪花。

簪花风靡后,基础款,一直保持在做一次40元的价格。在不断涌入的人流推动下,簪花店也衍生出各种个性化套餐,根据服饰、妆容等需求的不同,推出199元、299元、599元等不同价格的套餐。“前期我们对店铺的价格做了规范,所有店铺簪花一律40元,其他套餐必须明码标价。”丰泽区蟳埔民俗文化村保护提升指挥部综合协调组常务副组长吕阳辉说,区里还成立了旅拍协会、簪花围协会共同监督规范村内产业。

这两天,吕阳辉很忙。“我们对村内进行了氛围感布置,挂上了红灯笼营造过年的喜庆,还设置了许多打卡点,供游客来拍照打卡。蟳埔临海,很多游客会去海边拍照游玩,单纯的加高护栏会影响游客拍照体验,于是我们在岸边做了防护网,在不影响游客拍照美观的同时,又能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吕阳辉说,春节假期,面对高流量的入村旅客,他们投入每日50人的安保力量,确保游客出行安全。日前,丰泽区启动“十、百、千”计划,即推出十家“最美簪花体验店”、百家“春节不打烊”餐厅,发动千家“涉旅企业春节不打烊”,以期保障游客的旅游体验。

一时火,如何日日火

用红绳将头发盘至脑后,用簪子固定,再搭配身上的服饰簪上相应色系的花……黄尾意那双常年浸泡海水、布满裂痕和厚茧的双手,在簪花围时却格外灵巧,速度惊人。

几分钟过后,小陈摇身一变成为一名“蟳埔女”。

簪花是每一名蟳埔女原始的生活状态。赶海、挖海蛎,海边风大,散发容易遮眼,蟳埔的渔女们选择将头发盘起。女人们爱美,便想到用鲜花装饰自己的头发,将花蕊串成的花环,再一圈一圈围在盘发上,像是头顶有个花园,“簪花围”由此得名。

花对于蟳埔,不仅是渔女们戴在头上的装饰,也是居民们联系感情、维系传统的途径。时至今日,每逢佳节或家里有大事的时候,蟳埔人必须要给亲朋好友、邻里乡亲们送花,而到了正日子,来玩的宾客也会戴着花来,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梳发时,黄尾意特地在小陈额前留出了一缕头发。她说,这是她刷抖音时学的,现在的小姑娘都喜欢蓬松的头发,不像从前渔女们爱整齐地将头发梳至脑后,露出光溜的脑门,“我还会你们爱扎的丸子头。”

小陈还选择了一套传统的蟳埔女套装——蓝色大裾衫和黑色宽腿裤。从前,蟳埔女每日在滩涂上劳作,黑色的裤子更耐脏,而蓝色的衣服则贴近大海的颜色。上衣采用侧开襟的扣子,因为渔女劳作时,正襟扣子容易勾住渔网。2008年,包含“簪花围”在内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妆造完毕,余下的便是在村子里打卡留影了。跟随摄影师的步伐,我们穿梭在巷子间。身侧,由白色牡蛎壳和红砖共同砌成的特色建筑——蚵壳厝,仿佛将我们拉入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瞬间。

头戴簪花围的旅客在蚵壳厝排队留影。潮新闻记者 张亦盈 摄

作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见证了千年来多种文明包容互鉴,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而泉州的商船队就是从蟳埔出海远航,运出一箱箱的陶瓷、茶叶、丝绸,带回药材、香料,还有一个个作为压仓物的大牡蛎的壳。回到泉州后,这些牡蛎壳成了当地居民的建筑建材。牡蛎壳盖的房子结实、防水、不怕海风侵蚀,冬暖夏凉。

曾经,簪花围和蚵壳厝在泉州并不鲜见;而今,只有在蟳埔,人们得以窥见它们的真容。四海宾客慕名而至,这也是蟳埔女、丰泽区蟳埔文化传播使者黄丽泳所期盼的。

春节前,我联系上黄丽泳,她正在澳门进行蟳埔文化推介。2007年,她在蟳埔开出“晴天”簪花店,希望以此为支点,推介蟳埔文化。她说,因为自己是蟳埔人,所以更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

2023年初,为赵丽颖簪花时,黄丽泳并没想到,小村庄会因此发生巨变,“当时只觉得这就是我的工作。”随着她为赵丽颖簪花的照片火遍全网,“蟳埔”一词便无法再低调。黄丽泳也抓住机遇,受邀去到南京、广西、深圳、北京等多个城市参加推荐会,传播蟳埔文化。

“也许在别人眼里,蟳埔是一夜爆火的,可这是我们默默坚持十几二十年来的结果。蟳埔的习俗文化是国家级非遗,我们的祖先传承了一千多年,我们并不是打造起来的网红村落,它一直在,我们一直传承下去。”她说,让世界看到蟳埔,让蟳埔文化走向世界,这是自己一直需要做的事。

然而,单纯依靠簪花、拍照,就能让蟳埔“长红”吗?答案显然是:不能。

在离开蟳埔之际,小陈却因为这里的交通状况犯难。下午4时,民俗文化村口的公交站台人头攒动,手机里的打车软件排号已有六七十位。打不到车和挤不上车,让小赵的收官体验有些不好。

连日来人流量的激增,对于蟳埔来说,是莫大的考验,但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预计春节期间每日的人流量会达到四五万,我们也在协调各部门积极保障交通。”吕阳辉说,目前指挥部已临时调度了3个周边停车场,可提供2000多个停车位;联合交警部门进行“外圈分流、中圈导流、内圈限流”的三圈分流模式;同时开通3条旅游专列,保障游客的出行。

人群中,也有女生小声抱怨:“本来想在边上住下,但附近实在找不到民宿,好一点的酒店都在市中心。”

面对“一时火”,蟳埔在火热中找到冷静。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当地商户,都认为蟳埔村需要在文旅开发上做更多尝试。此前,丰泽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张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人们的旅游模式发生了新变化,游客有深度体验、打卡、社交媒体展示的需求,因此未来需要继续加强体验感的营造,在保持蟳埔原有习俗和文化的基础上做好服务和配套,以蟳埔为地方品牌未来引进高品质的文创产业和服务业。

2023年4月,丰泽区东海街道与蟳埔社区成立合资公司——泉州东海浔埔文旅有限公司,计划租赁蟳埔闲置房屋,盘活资产运营,打造蟳埔文化旅游村。

“现在无论是旅拍店还是小吃摊,都是村民自行组织经营的。”吕阳辉说,如果仅依靠现有的模式,蟳埔的发展难以为继,“我们也正在进行洽谈,计划引入社会资本,与街道、区国投组成运营公司,对蟳埔进行统一的发展规划,实现爆红向长红的转变。”

守护民俗,找到价值

蟳埔的“火”好像毫无征兆,又并非出人意料。

在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翁瑾看来,打卡“一日蟳埔女”火爆,背后的原因,是现在游客的旅游动机变了。

“从前旅游,大家更注重以观赏者的身份去到一个地方,品味那里原汁原味的生活。现在则更偏向体验,游客穿上当地的传统服饰拍照打卡,通过朋友圈、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发布,实现自我表达。”翁瑾说,像西双版纳曼远村因为综艺《向往的生活》出圈,如今随处可见穿着傣族服饰的旅客,也是这些更注重体验式旅游的年轻人。

“旅行,就是去另一个地方体验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翁瑾说,簪花围民俗作为蟳埔人的日常生活,吸引着人们去跨文化打卡体验,游客在拍照过程中表达自己,同时也去理解不同的文化。

在记录陈晨“簪花之旅”的过程中,我发现,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深厚海丝文化积淀,是蟳埔“火”的根本。一组簪花围照,只是点燃了引信,让蟳埔人长期守护的文化富矿开始展现价值。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林继富前不久刚刚到访过泉州,在他看来,“民俗就是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是各个地方老百姓的生活习俗文化,它从未游离于经济发展之外,并且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

林继富举例,像如今年轻人钟爱的螺蛳粉,就是柳州当地的饮食民俗,通过《舌尖上的中国》、网红李子柒短视频等推介走红后,如今柳州螺蛳粉产业已突破百亿产值;再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发展苗绣产业,在挖掘传统元素、研究传统技艺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过去的空白,增长至2022年的380万元。

“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民俗文化,如今,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掘弘扬民俗文化。”林继富说,比如在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民俗带有鲜明的地域性,将民俗作为一个地方的品牌进行打造,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林继富说。

从2023年的春天开始,旅游爆发的效应,在蟳埔展现无遗。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蟳埔社区人流量超40万人次。

翁瑾分析,因为有了演员赵丽颖和团队拍摄的杂志大片,民俗资源与创意资源有效结合,使得簪花围进入更多人的视线,这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利用。翁瑾倡议,应该利用市场机制去激励更多的人,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更多如同蟳埔簪花围一样的“创新产品”。

“民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传统民俗文化走向更大的市场,让更多优秀的民俗文化更容易被看到。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不要用过度的碎片化、哗众取宠的方式去取得流量,而是应该利用流量守护好我们的民俗文化,让人们能够享受多元文化带来的不同体验。”林继富说。

在蟳埔,渔女们头上簪花,象征着希望与光明。正如旅行博主房琪在短视频中所说:当蟳埔女把浪漫和春天戴在头上,你闻,二月的春风里,全是希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天山时评丨更好发挥演艺经济对消费的拉动作用

  •   代 立  春意盎然的节日文化市场好戏连台,持续释放着文化活力。据石榴云/新疆日报报道,春节期间,新疆商业文艺演出市场热闹非常,3月底前全区共有商演活动72项,营业性演出215
  • 春节假期红色游升温 文明旅游记心间

  • 踏访红色热土,感受红色情怀。春节假期,达州红色旅游持续升温,人们怀着对新年的期许,走进红色旅游景区,汲取精神力量。  神剑园景区讲解员 彭铭:各位游客,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激情岁
  • 春节假期红色游升温 文明旅游记心间

  • 踏访红色热土,感受红色情怀。春节假期,达州红色旅游持续升温,人们怀着对新年的期许,走进红色旅游景区,汲取精神力量。  神剑园景区讲解员 彭铭:各位游客,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激情岁
  • 飞仙祈福 成都蒲江年味浓

  •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大年初一去哪儿玩?2月10日,成都市蒲江县朝阳湖镇在舞蹈“吉祥中国年”的曼妙舞姿里拉开“2024龙年迎春·飞仙祈福”活动。活动内容有飞仙祈福、飞仙游园、飞
  • 万宁在热门景区景点开通免费摆渡车

  • 近日,万宁市通过在山钦湾、石梅湾、日月湾等热门景区景点加大警力执勤、设置免费摆渡公交线路的方式,全力保障市民游客公共交通出行需求,让群众春节期间在万宁过得开心、
  • “除夕我在岗”!有一种年味叫坚守

  • 遥夜迟迟烛有花,家人欢笑说年华。但看万家团圆处,更是责任如山时。除夕浓浓的年味里,来自不同岗位的人们,用坚守点亮了我们的团圆梦。他们用一句句“除夕我在岗”,点亮一张张“敬
  • 特殊的年夜饭:是团圆乐,也是敬业福

  •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昨日除夕,在辞旧迎新之际,一家人欢聚一堂、共品家乡味道的佳肴是最幸福的时光。对不少仍坚守岗位的人们来说,他们的年夜饭无疑是特殊的,充满了敬业与
  • 新春走基层|一起在北极村过大年

  • “过年好!春节好!”除夕的大兴安岭漠河北极村灯红雪俏,鞭炮声声。在游人处处的村里穿街过巷,纵不相识,相逢时却总会收获到欢喜绽放的笑脸和亲切的春节问候,多有南腔北调却更显一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潮声丨簪花围出圈,当一个闽南小渔村火了以后

  • 潮新闻 执笔 张亦盈在春运的列车上,我遇见了陈晨(化名)。与车厢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别人是归家,而她是出行。农历春节前,我们此行有着相同的目的地——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蟳埔社区
  • 节日送温暖 志愿者关爱困难老人

  • 龙年新春到,祥瑞满家园。春节前夕,城阳巴士第二分公司“萤火之光”志愿服务团队的两位劳模工匠赵同江与纪君师,带着自己购买的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来到了港北社区张文莱老人的家中
  • 扬州发布春节长卷 | 大年初二:生龙活虎

  • 玉兔辞旧岁,金龙迎新春。龙年春节,扬州发布携“五龙”长卷为您送福啦!“龙马精神”“生龙活虎”“龙飞凤舞”“龙腾盛世”“龙行龘龘”,这个春节,和扬州发布一起闹新春!
  • 扬州发布春节长卷 | 大年初二:生龙活虎

  • 玉兔辞旧岁,金龙迎新春。龙年春节,扬州发布携“五龙”长卷为您送福啦!“龙马精神”“生龙活虎”“龙飞凤舞”“龙腾盛世”“龙行龘龘”,这个春节,和扬州发布一起闹新春!
  • 扬州发布春节长卷 | 大年初二:生龙活虎

  • 玉兔辞旧岁,金龙迎新春。龙年春节,扬州发布携“五龙”长卷为您送福啦!“龙马精神”“生龙活虎”“龙飞凤舞”“龙腾盛世”“龙行龘龘”,这个春节,和扬州发布一起闹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