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行超:因文学而起的美好遇见

日期: 来源:文学视界收集编辑:文学视界

《爱与尊严的时刻——当代作家访谈录》

莫言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读者内心情感深处的奥秘?王安忆为何选择在作品中删繁就简,弃“文”归“朴”?故乡对于贾平凹来说又意味着什么?行超用10年的时间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并将对13位当代文学名家的访谈内容汇编成《爱与尊严的时刻——当代作家访谈录》,以对话的形式引导读者轻盈地步入当代文学。

通过回溯访谈场景,行超记录下属于作家与作品的重要文学时刻。那些在文学史上各有千秋的文学名家,在与她的对话中,透露出对无穷远方和无数人们的爱,书写着文学的“真正洁白”。“我希望通过访谈这样相对轻松的方式,让更多非文学专业的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能够因此对其中某些作品产生兴趣,那就更好了。”行超说。

10年文学“报信人”,代替普通读者发问

2013年,刚刚硕士毕业的行超进入《文艺报》工作。因为工作的关系,那些曾经在课堂和书籍上熠熠闪光的名字,一一出现在了她的身边。

“通过文字这道特殊的电波,我一面跟随作家进入他们所创造的万千世界,一面逆流而上,尝试走进不同作家的个体精神世界。”

收录在书中的13篇访谈,有在报社旁边的咖啡馆里,有在作家的住所、书房、办公室里,还有通过网络得以达成。每次采访,行超都会遇到一些大大小小问题,比如对作家作品不熟悉、采访对象不好约、采访计划临时有变等。“这是做记者的常态,不能算是困难,一一处理、解决就是了。”

10年的访谈,对行超而言,最大的收获不仅是学习到了什么,而是忘记了什么,或者说是重新认识了什么。她在工作中逐渐发现,这些作家其实都是非常多样的,他们的创作以及对于文学和生活的理解都有着多种面向,比如“乡土文学”作家也很感兴趣“后现代”,“类型文学”作家反而很“传统”,这些特征是很难被某一个文学概念所概括的。

“通过与作家一对一的交流,我不断反思自己此前对他们过于单一的、简单化与标签式的想象,渐渐形成了比较复杂也比较立体的认识,或许这也是我的私人文学史吧。”

在行超看来,做一次文学访谈的工作量要比写一篇文学评论大得多,文学访谈不仅是作家的自我表达,更能看出提问者的文学观、艺术观,以及他/她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和判断。“文学界有很多比我更资深、更优秀的记者,他们通过报道、访谈等方式,把许多作家作品介绍给更广大的读者,借用何平老师的说法——他们是文学‘报信人’。”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有本著名的评论文集叫作《普通读者》,行超对其中观点深感共鸣。无论是做文学访谈还是做文学评论,“普通读者”的身份都应该是最基本的出发点,它会带给你最直观也是最真诚的艺术判断,在此基础上的文本细读、理论阐释才有意义。

“我最大限度地相信作为‘普通读者’的直觉,每一次提问,我都希望是代替普通读者发问;每次作文学评论,我都希望那不只是过于专业化的、看似高深实则无效的文字空转。”

深入13位名作家,浸染时代与生活之“气”

在为这本访谈录整理书稿时,行超心中默默定下了一个小小的定位,“我希望这是一本所有读者都愿意读的书,而不仅是所谓的文学圈内的游戏。”基于这个定位,她对10年间的稿件进行了筛选,整体考量了纳入其中的作家年龄、代际以及他们主要的写作方向、作品类型、题材等。

比如在年龄上,书中年纪最长的王蒙今年已经接近90岁高龄,最年轻的张悦然则是80后作家。在行超看来,年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背后更承载着复杂的历史意义。书中的13位作家从30后到50后、60后、70后、80后,他们的作品、他们在访谈中的种种表达,体现出不同时代中国作家的文学观、审美观、价值观,而他们彼此之间的微妙差异,更折射了几十年社会变革所带给人们的观念变化。

在访谈录中,王安忆的访谈篇幅是全书最短的,但对于行超来说,那次访谈却是感到压力最大的一次。许多作家在文学史上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位,而这其实就是观察作家的入口,也往往是访谈得以展开的入口。但是在王安忆身上,这个方法却完全失效了,伤痕文学、先锋文学、女性主义、海派小说……关于她的所有定义,都不过是她整个写作生涯的冰山一角。

“在我心中,王安忆是一个反对‘定义’的作家,也是一个不断突破‘定义’的作家。在这篇访谈中,即便我努力不以‘定义’的方式去理解她,但依旧感受到作家无处不在的反抗——‘我不用沪语写作’‘海派文学是个伪命题’‘不能以性别论’……我非常喜欢这种‘怼’,我觉得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王安忆老师,也是我之所以崇敬她的原因所在。”

除了王安忆突出的“反定义”式创作,贾平凹的生活化创作也同样引起了行超的关注。此前行超一直认为,贾平凹的小说中有一种矛盾和张力,既传统又现代,既现实又魔幻,也很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感。但当去到贾平凹的书房,她好像忽然就可以理解了——贾平凹喜欢收藏古物,他的书房里满满当当都是他从四处收集而来的佛像、石雕、木雕,虽然行超在那里感到非常紧张,行动也不便,但是贾平凹却非常自得。

“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难怪会写出《山本》《老生》《古炉》等艺术上颇具奇崛、鬼魅特征的作品。这或许就是生活经历、生活环境对作家的影响吧,不是具体的一时一事,而是一种长期的浸润与改造,说悬一点,那是一股来自生活的‘气’。”

爱与尊严,文学制造的“巨型收音机”

美国作家约翰·契弗曾在20世纪中后期发表过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型收音机》。小说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妇在购置一台收音机后,竟发觉收音机能播放同一公寓中其他住户屋里的声音。妻子从中发现,无论多么光鲜亮丽、美满和睦的邻居,其实都有着不可为外人道的秘密。

借由这台非正常的收音机,契弗精妙地揭示出生活表象之下的虚伪和丑恶。当时的批评家大多认为,小说隐喻了美国中产阶级的虚伪和脆弱,但今天的读者重读会发现,这种“虚伪”和“脆弱”不过是一个人对自我尊严的基本维护。

在小说结尾,收音机里传来的不再是他人的生活,而是回归正常的电波。“这应该是小说家的仁慈,也是他对于小说中的人物,乃至对于这个世界的最基本的爱。文学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洞察人性的丑恶和虚伪,更教会我们如何怀着善意、体谅和爱去看待他人与生活。”行超说。

在行超看来,契弗塑造的“巨型收音机”就是一个关于文学的绝妙象征,它像一条特殊的通道,连接着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广阔空间,也试图照亮那些不为人知的晦暗角落。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或许就是不断地制造“巨型收音机”,以此容纳更多样的世界;而阅读或许就是借此“窃听”他人的生活,进而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也重新理解现实、认识自己。

行超认为,文学所具备的揭露现实问题、抨击人性丑恶的功能固然重要,但真正伟大的作家绝不止于此,更应该在洞察了所有的罪恶之后,依旧能够以最大的善意和体谅去理解他人。“在我看来,鲁迅先生所说的‘真正洁白’就是这世间的‘爱与尊严’,而发现、书写和维护这种‘洁白’,也正是文学的‘爱与尊严’。”

10年时间一晃而过,报社旁边的那家咖啡厅早已几易其主。当意外和不确定越来越成为生活的主流,《巨型收音机》的隐喻也似乎逐渐成为触目惊心的现实。“正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更加需要,也更愿意相信那极为珍贵的爱与尊严——感谢文学让我们不断遭逢这样的时刻,感谢所有因文学而起的美好的遇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相关阅读

  • 推动文学文化学研究新发展

  •   当前,面对视觉文化、网络文化、虚拟现实等数字文化的冲击,文学研究必须重新审视原有的文学对象,扩大研究范围,重视与文化特性的交流融通。作为一门传统且崭新的学科,“文学文
  • 今起,一证全市通用

  • 15日开始,长春市图书馆对读者借阅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实现一张读者证全市通用,文献借阅数量、借阅期限实施双倍增。此项文化惠民举措将大大方便市民借阅,让市民畅享从容借书、遍尝
  • 1+1+1+1+1=∞!上大607寝室继续精彩绽放!

  • 一朵五花蕾,各有不同妍五位活泼开朗、勤奋努力的女孩在新世纪29号楼607寝室相遇、相识、相知共同走过一段闪闪发光的旅程也将携手奔赴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今天,我们一起听听她
  • 浙大为何成立天文研究所?首任所长康熙回应

  • “研究所成立后,接下去的目标肯定是要规划招收本科生,成立天文系,建立起天文学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近日,浙江大学发文成立天文研究所,首任所长、求是特聘教授康熙告诉记
  • 马伯庸:作家最大的困扰就是“作家”这个词

  • 最近一段时间,作家马伯庸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频率比较高:小说《太白金星有点烦》出版,《长安的荔枝》也将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他分享了写作和阅读的感
  • 我正式被确诊为浣碧,因为看不惯一切

  • “2023年6月30日23点15分,我正式被确诊为浣碧,因为我总是看不惯人。”最近“确诊式文学”火了:仿效诊断书的格式,再借由影视剧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当下的心情状态。浣碧是《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行超:因文学而起的美好遇见

  • 《爱与尊严的时刻——当代作家访谈录》莫言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读者内心情感深处的奥秘?王安忆为何选择在作品中删繁就简,弃“文”归“朴”?故乡对于贾平凹来说又意味着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