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历史文化】楼子廊桥观凤河上听风雨‖柴梓嫣 王璇

日期: 来源:方志四川收集编辑:方志四川

楼子廊桥观凤河上听风雨

柴梓嫣 王 璇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作为嘉陵江畔璀璨明珠的南充,城内城外处处可见桥之身影。它们有的是亭榭游廊,掩映生姿,有的飞跨江面,凌波横渡……这些千姿百态的廊桥,无不令人赞叹。

在西充县凤鸣镇观凤社区(原桥楼子村),就有这样一座楼子廊桥,它一直屹立在百年的时光里,成为人们行路、休憩、看风景的必经之地。初冬的午后,楼子廊桥在些许暖阳的映照下显得柔美而静谧,桥下潺潺的河水仿佛在将百年廊桥的沧桑古韵娓娓道来。

1

建于清代风霜洗礼古廊桥

初冬时节,寻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驱车从市区沿着西北方向一路前行。只见车窗外,蓝天白云与绿水青山融为一体,形成一幅绝美的生态风景画。蜿蜒小道两边,饱满硕大的柑橘结满枝头,颇有一番“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韵味。

大约1个小时后,车辆驶进了西充县凤鸣镇观凤社区。在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流上,一座古韵十足的廊桥很快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廊桥采用全木质结构建成,系三孔二礅桥楼式建筑。原本是朱红点缀的桥体,在岁月风霜的洗礼下,已褪去鲜艳的外皮。桥下,有一条蜿蜒的河道,如同环绕在田地间的玉带,河水清清,缓缓流向远方。

“这条河就是我们这里家喻户晓的观凤河,这座桥就是楼子廊桥。”凤鸣镇副镇长吴春华扶着栏杆介绍道,“整座桥高约4米,长约14.7米。”一行人走到桥跟前,才发现脚下有一排隔离墩,一脚跨过去,桥身的木地板便立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廊桥经过了无数风雨的洗礼,那飞檐翘角的外形、古色古香的斗拱,无不凝聚着旧时建筑工匠独到的精湛技艺,每一根柱子、每一个斗拱,无不展现出艺术的魅力。环顾四周,斑驳的柱头,色彩模糊的的彩绘二十四孝图案,以及老旧的木凳,透露出廊桥厚重的年代感。

古朴的楼子廊桥

望着桥头立着的信息牌,廊桥的历史变得清晰起来。吴春华说,过去常听附近的老人提起,以前因观凤河阻碍着居民往返,出行非常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老百姓便于清嘉庆年间建成了这座楼子廊桥。因其横跨观凤河,还被大家称为“过江楼”。2017年,该廊桥被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楼子廊桥建好后,这里便热闹了起来。村民们通过廊桥往返赶场、看演出,有时桥上人满为患。后来,窄窄的廊桥满足不了越来越频繁的人车通行,于是,在该村距离楼子廊桥几十米远的地方,一座水泥桥应运而生。

尽管如此,楼子廊桥仍是该村的“打卡地”。“现在因为天冷,来桥上耍的人比较少。”吴春华回忆说,要是在夏季的晚上,楼子廊桥两边便会座无虚席,大家都喜欢在这里乘凉观景,聚会聊天。

2

一脉相承百年风雨古戏楼

距楼子廊桥桥头不到百米的地方,有一座看起来已有些年头的两层木质建筑,挂放在正中间的牌匾上,“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几个字显得清秀有力。

“这地方最开始是戏楼,它和楼子廊桥是同时期修建而成的,一起保留至今。”吴春华带领着我们走进了戏楼。沿着木楼梯拾级而上,在戏楼第二层,舞台、乐器操作台、化妆间一览无余。舞台两侧还立着两道门,据称这门的作用还颇有来由。原来在过去,戏剧演员进出舞台十分讲究,入场和出场分别要走不同的门。左边那扇门的横梁上面写着出将,另一扇门的横梁上面则书写着入相。演出时,演员们会随着锣鼓声从写着出将的那扇门里面出来,唱完再依次从写着入相的那扇门里回去。出将和入相也就被称作舞台的上场门和下场门,在戏剧当中借用了将和相的说法,有着盼望演员们成大器的寓意。

随着时代发展,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演出形式也并不再局限于戏剧。“我们以戏楼这一建筑为基础,把这里打造成为了观凤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吴春华说,如今的戏楼舞台正中间,安装上了LED显示大屏,戏楼从过去的演员专属地变成了大众娱乐场所。

“我们自己编排节目,自己到舞台上表演。”家住戏楼附近的居民说,每逢节假日,戏楼就成为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大家齐聚在此,上台轮流表演节目,喜庆又热闹。

“这些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缩影,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吴春华感慨地说,为让这些充满历史感、年代感的建筑持续发光发热,凤鸣镇采用“社区+政府”的管理形式,对桥楼进行维护。

如今,廊桥和戏楼已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的存在和当地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谈及未来,吴春华言语中充满期待。她希望通过不断丰富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将廊桥和戏楼充分利用起来,充实它的文化内涵,让这些文化遗产为当地农旅融合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楼子廊桥小档案

位于西充县凤鸣镇观凤社区观凤河上,又名“过江楼”,修建于清嘉庆年间,系三孔二礅桥楼式建筑。整座桥楼高约4米,长约14.7米,桥的两侧有靠凳及扶手。此外,桥梁上还有彩绘二十四孝图案,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柴梓嫣 王 璇

供图:梁洪源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相关阅读

  • 数字化与绿色化如何相得益彰?

  • 上海,超大型城市,随着城市功能转换及提升,城市基本设施推进,现代服务业和楼宇经济快速发展,致使各类型的公共建筑需求激增,经济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如何相得益彰?此次市十六届人大一
  • 石狮古浮村入选 将获补助350万元

  •   近日,《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提前下达2023年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专项资金(第一批)的通知》发布,明确2023年重点改善提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名单及补
  • 讣 告

  • 讣 告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庚久同志,于2023年1月12日上午11时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依照吴庚久同志生前遗愿及
  • 备足“文化年货”,来建筑博物馆过大年

  •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14日讯 万象更新,宏“兔”大展。武汉光谷建筑博物馆春节期间给参观者备足“文化年货”:大年初二至初六免费开放参观,推出主题年俗文化活动。该馆欢迎广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 观文脉 | 鹤湖新居:写在大地上的骈文

  • 一个很美的名字。当初为它起这个名字的,一定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你看,从空中俯瞰,它就像一篇写在大地上的骈文,词藻华丽也好,朴素也罢,都能够从中读出古典的中

最新文章

  • 从一团面里 他带孩子们找“年味儿”

  • 新春临近,面塑高级民间艺术师刘玉伟整天忙着进校园、收徒弟、讲公开课,带着孩子们制作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兔娃”。他说,他想让孩子们能在“面塑”这项非遗技艺中感受年味儿、传
  • 全国品牌故事大赛获奖作品展播⑱:我和我的村庄

  •   作品《我和我的村庄》,以皮影这一海宁当地的国家级非遗文化为载体,以浙江海宁袁花长啸村为背景,以“光”(光伏)为引,以电为线,讲述了在国家电网的促动下,村庄发展为全国闻名的“
  • 突发!客机坠毁,已造成至少45人死亡!

  • 点击上方「天天向上」关注我们! 据尼泊尔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月15日上午,尼泊尔雪人航空公司一架从加德满都飞往博克拉的ATR-72型客机在尼中部博克拉地区坠毁。坠毁客机上共搭载
  • 口罩还有必要戴吗?

  • 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在发布会上就当前是否还应规范佩戴口罩予以回应。 中疾控专家:仍需继续做好个人防护以下情形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