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校史研究丨陕北公学与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高等教育探索

日期: 来源:西北政法大学收集编辑:西北政法大学

陕北公学与中国共产党

早期民族高等教育探索

文\陆继锋 吴明海 张晓蕾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把这项工作作为实现党的民族纲领,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关键环节。陕北公学成立以后特别是陕北公学后期加强了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的培养工作,先后组建蒙古青年队、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队、民族部,开始了早期民族高等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

陕北公学;民族高等教育;干部培训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就注重吸收少数民族优秀分子参加马克思主义小组和党的初建工作。中央红军到达延安后,延安一度成为象征光明的红色革命圣地,吸引了大批的满怀抗日救国和民族解放热情的各族优秀青年。但是他们大多数人文化水平低,对革命理论和相关的政策知识了解甚少。采取各种途径加大对他们的文化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他们培养成革命和建设的骨干人才便成为党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为了适应民族工作需要,中央党校先后组建了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1]和回族干部训练班。“七七”事变以后,为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决定创办陕北公学 ,这是党中央直接创办和领导的一所革命大学。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决议中提出:全中华民族当前最紧急的任务之一是“团结中华各民族(汉、满 、蒙、回、藏、苗等)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认识到,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有志于从事少数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对于做好少数民族工作,团结各族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至关重要。1939年6月,党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四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校址移到晋察冀根据地。1939年12月,党中央决定恢复陕北公学,在延安重新招生,史称“后期陕公”。[2]“后期陕公”加强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工作。

一、蒙古青年队

1939年12月,陕北公学在第57队的基础上成立了蒙古青年队(第55队),王铎任指导员。蒙古青年队建队之初有学员30多名,其中女生3人。其后,内蒙古大青山曾经动员、组织了数批蒙古族青年到延安学习。

蒙古青年队学员在享受一般学员权利和义务的同时还受到了许多特殊的照顾。“西工委专门给每个学员加发了一块毡子和一条棉被。大青山党组织还给学员们一些补助。姚喆司令员来延安开会时亲自到校看望他们。绥察行政公署从节约的行政经费中拿出一千元,由专员李维中专程来延安送给学习的青年……党组织的关怀激励着这些青年的学习热情”。[3]

蒙古青年队在陕北公学为“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以培养抗日骨干和优秀的民族工作者为目标,制定了适合蒙古族青年特点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如,在课程设置上以政治课和文化课为主。文化课以识字教育和提高阅读能力为重点,按文化程度高低分为三个班授课,并配备专门的文化教员;政治课讲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其内容紧密联系抗战实际,密切结合学员的思想动态。除此之外,学校定期举行时事政治报告,即全校大课,大课授课老师除本校领导老师之外还有中央的负责同志。值得注意的是,该队把学员学习蒙古文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提高学员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努力促使学员懂政治、有文化又兼通蒙汉两种语言文字,以备将来更好地开展民族工作。[3]除了课堂学习,学员还经常参加生产劳动。蒙古青年队因为表现出色还被评为陕北公学的先进集体。除此之外,“队里经常组织文艺体育活动,各队之间常举行篮球、乒乓球、拔河等比赛活动,节假日还举办歌咏会、文娱晚会,学员的生活既紧张又愉快”。[3]

陕北公学蒙古青年队的成立,是我党民族干部培训和人才培养的一次尝试,为将来的陕北公学民族部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二、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队

1940年8月,为了培养文化和艺术人才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陕北公学成立了专门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队(又称民族剧团),其任务是以文艺开路,教育各少数民族团结进步,共同抗战。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队建队之初有学员30多人,由汉族和少数民族爱好文学艺术的青年组成,队长苏一平。学习的课程包括文学艺术课、政治课和民族类课程(具体如表一所示)。

课程类别

内容

所占比例

文学艺术课

包括语言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

40%

政治课

主要是一般革命理论

40%

民族类课程

少数民族问题研究

20%

▲表一:陕北公学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队课程设置一览表

陕北公学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队成立后,先后排练了《抽水马桶》、《圣诞节》、《真假夫妻》和《人约黄昏后》等一系列文艺节目。[4]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队创作文艺节目的形式展示和宣传党的抗日政策,为夺取抗战胜利和以后的革命建设储备了少数民族文艺干部和人才。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队的成立使党的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工作拓展到了专门的文化艺术领域,它把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是党的早期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进步。

三、民族部

1941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八路军的队伍不断扩大,从全国各地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的各民族青年逐渐增多。不但蒙古队新学员增多,其他队的少数民族学员也明显增多。为了适应抗战需要和形势发展,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工作干部和人才,中央集中陕北公学的少数民族学员,在第55队的基础上合并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队,并吸收了一些汉族同志于1941年6月30日成立了民族部,王铎任民族部主任。

民族部成立初期有学员180多人,涵盖蒙、回、满、汉等民族。其学员构成为:(1)原陕北公学蒙古青年队、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队以及其他队里的少数民族学员;(2)中央党校回族班及相关班学员;(3)来自陕、甘、宁、青、绥等省份的准备将来从事少数民族工作的汉族青年;(4)跟随起义队伍来到延安的蒙古族青年等。[5](5)民族部组织健全,下设5个队。原来的民族文化工作队编为一个队,那顺德力格尔起义队伍中的30多人编为一个队,其余学员按照文化程度分为3个队。民族部学员一方面来源广泛,涵盖多个民族;另一方面学员有明确的革命理想和追求,抗日热情高涨,具有很好的团结基础 。

民族部从成立之初就受到了组织重视和领导的关心,该部师生的生活和学习得到了特殊的照顾。“中央组织部的同志和学院领导对我们民族部的学生非常关心和重视,生活上想办法优先照顾我们,在延安物质条件极端困苦的情况下,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套土布灰色军衣,一副土布裹腿,一条陕北老乡自己织的土布毛巾,我们一到延安就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革命大家庭的温暖,犹如回到了温馨的家,倍感亲切和鼓舞。一些领导同志和老师常来看望我们,和我们促膝交谈,问寒问暖,讲革命道理,教我们学文化,使我们时刻能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和党的关怀”。[6]

民族部根据陕北公学“帮助青年获得抗战中实际工作的方法与民族自卫战争的最低限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指导思想,按照教学内容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制定了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特点:

第一,重视时事政治和民族政策的教育与学习。民族部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抗战形势,同时高度重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开设了党的民族政策课(如表二所示),对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第二,密切结合学员特点,实行分级分类教学。民族部成立以后将民族文化工作队和起义战士单独编队,其余学员按照文化程度高低分队,“文化程度高的以政治学习为主,文化程度低的队着重学习文化”。[3]

第三,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民族部教学活动不只局限于课堂讲授一种方式,同学之间有讨论有总结(如表二所示)。同时,学员还可以听取报告和讲座,“中央领导和知名人士、学者、作家亲自为我们上课,作报告。我听过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许多领导人的报告……通过这些提高了思想觉悟,开阔了视野,更加精神振奋”。[6]

第四,尊重少数民族学员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重视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民族部开设了蒙文课程(如表二所示),针对起义人员有较强的本民族语言的依赖性,几乎很难用汉语听课学习的情况,民族部“对从伊克昭盟起义编入民族部的学员使用蒙语授课”。[3]

班级

教学内容和学时(括号代表上课次数)

第一班

马列主义(9)、民族问题(9)、政治经济学(5)、少数民族知识(8)、蒙文(分两组,一组19,另一组16)、讨论会(4)、时事(2)、施政纲领(2)、总结中增加新文字和游击战术

第二班

蒙文(21)、地理(9)、自然科学(18)、少数民族知识(8)、算术(3)、藏文(14)、讨论会(4)、作文(4)、总结中增加新文字和游击战术

▲表二:陕北公学民族部两个班某两个月情况一览表

第五,注重教育和劳动结合,培养学员艰苦奋斗作风。在组织好政治课、文化课学习的同时,安排学员参加各种生产劳动,如开荒种地、养猪放羊等在生产劳动中培养学员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 。

艰苦的外部环境并没有阻挡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同学之间非常团结,氛围很好。他们“学习热情很高。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学,相互尊重”。[3]民族部的学员在向学校展示自身良好风采的同时也营造了和谐团结的民族关系并真正实践了民主平等的民族政策。

陕北公学民族部的成立是我党专门进行民族工作干部教育和系统培养民族工作人才的真正开始,它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延安民族学院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族高等教育以干部教育为主,主要培养适应抗战需要的干部和人才,陕北公学在烽火连天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干部,在办学过程中培养了大批的干部和人才。“后期陕公”从抗战形势出发,按照党的民族政策的有关要求,着重 加强了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的培养。陕北公学在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方面先是建立蒙古青年队,然后组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队,再到成立民族部,每一个发展历程都是党重视民族工作的结果,各个阶段和时期的少数民族师生也得到了党组织和各级领导特别的关心和照顾,体现了党的关怀和智慧。陕北公学为各族青年团结在一起,平等相待创造了机会,不但切实执行和宣传了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更重要的是她在民族干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 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使党的早期民族高等教育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为党后来开展民族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陕北公学不愧为党的历史和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无愧于毛泽东对陕公的评价:“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参考文献:

[1] 降边嘉措,天宝.在延安聆听毛泽东的教诲 [EB/OL].中国民族宗教网.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 /19559-1.htm?null.

[2] 刘葆观,毛泽东与陕北公学——纪念中国人民大学校庆五十周年[EB/OL]中国校庆网.http ://www.chinaxq.com/html/20094/n2492305.shtml.

[3] 王铎,五十春秋——我做民族工作的经历 [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第113,113-117,118,122,123,123.

[4] 孙国林.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陕北公学掠影[J].百年潮,2006,(4).

[5] 王铎,忆那顺德力格尔[A].乌云高娃,一代英豪[C].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80.

[6] 李新民.参加革命今生无悔[A].云照光,清凉钟声豪[C].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原文刊载于《民族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相关阅读

  • 这场集体生日 温暖寒冬!

  • 精心制作的蛋糕、丰盛可口的佳肴、优美动听的旋律……近日,第78集团军某旅一线带兵人带兵能力培训队饭堂内,一场别样的生日会正在进行,培训队全体人员一同为3名参训学员庆生,句
  • 热词热议③ | 构筑维护团结统一的思想长城

  • 热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政府工作报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程度团结凝聚人心。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
  • 「两会焦点」同心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 为了做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的战略部署,其中“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走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 观文脉 | 鹤湖新居:写在大地上的骈文

  • 一个很美的名字。当初为它起这个名字的,一定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你看,从空中俯瞰,它就像一篇写在大地上的骈文,词藻华丽也好,朴素也罢,都能够从中读出古典的中

最新文章

  • 吴丽冰委员:保障新业态就业群体权益

  • 新华网福州1月12日电(蒋巧玲)随着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业态就业群体规模的逐步壮大,该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愈发突出。福建省政协委员、民进福建省委会副主委吴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