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印媒:不应忘记泰戈尔的先见之明

日期: 来源:环球时报收集编辑:环球时报

《印度斯坦时报》5月11日文章,原题:印中的合作与竞争 泰戈尔首次访华100周年纪念日刚刚过去,但我们已在很大程度上将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访问忘记。泰戈尔是印度最早强调印中亲近概念和这两个古老文化相互交融的人士。其先见之明至今仍能引发共鸣:两个主要民族不是作为对手在战场上相遇,而是成为以礼尚往来为荣的崇高朋友。当前印中关系面临挑战,若(对立)战略持续,难以指望双方关系好转。

是时候提出一些基本问题了:谁会从印中的剑拔弩张状态中受益?从俄乌冲突吸取的教训凸显与民族主义倾向有关的危害、军工复合体的逐利本质、沙文主义的危险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泥潭。地球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需要将一切可用资源用于促进国民经济、教育和健康发展,但宝贵的资金却被用于武器以使边界军事化,而这些武器将在未来造成几代人之间的不信任。代价是牺牲双方的互利合作,这将阻碍经济、科学和文化进步,加剧气候危机并最终影响几代人的生计。我们迫切需要摆脱对华思维定式,转而寻求更加持久的解决方案。面对中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我们能否从世界各国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中学习经验?美国的尝试包括减少对中国的供应链依赖,甚至禁止对中企投资。这与德国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是时候承认以下两个现实了。与西方国家不同,印度和中国互为邻国,有着漫长的边界。在应对世界可能面临的诸多全球性挑战之际,中国不可或缺。中国在邻国印度的经济足迹(和政治影响力)不可能凭空消失。就印度对华战略达成连贯一致的看法来说,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机了。只有这样,我们对印中政治竞争的主观看法才不会影响两国之间的社会和人际理解(不无讽刺意味的是,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是印度国民的五大旅行目的地之一)。

对两国来说都有一个历史性机遇,以审视各自希望如何塑造双方互为邻国的共存关系。我们必须构筑除了剑拔弩张之外的其他共存模式。对边界争端,迫切需要一个新视角,这是对两国的真正考验。当前形势下,任何有效战略都须建立在双管齐下的战略基础上——既追求合作,又进行竞争。(作者为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首任院长谭云山之孙谭梵天、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柯渡洲,崔晓冬译)▲

#深度好文计划#

相关阅读

  • 港媒:中国经济双引擎效应触动全球

  • 香港《亚洲周刊》5月13日文章,原题:中国经济双引擎效应席卷全球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全球的迷思,为何过去十年间出现质的变化,进入让美国和西方世界都惊讶的领域,在一些长期由西
  • 欧盟专员:“一带一路”提供投资更灵活

  • 本报特约记者 任 重欧盟负责发展事务的高级官员近日在接受英媒采访时坦言,欧盟在融资方面存在的官僚现象以及自身的社会环境,使得欧盟的国际投资战略难敌中国的共建“一带一路
  • 法国“浪姐”:天生喜欢中国文化

  • 本报记者 徐刘刘 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董 铭一首法国经典民谣《香榭丽舍大街》,让很多中国观众认识了法国“姐姐”乔伊丝·乔纳森(如图)。那是她在芒果TV国际文化交流节目《乘风
  • 环球时报记者近观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 本报记者 丁雅栀 涂 蕾 张蔚蓝开栏的话:中国经济是健康、可持续的。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仍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
  • 刺杀案,加拿大逮捕第四名印度人

  • 本报特约记者 达 乔据路透社12日报道,加拿大警方逮捕了第四名涉及去年印度裔加拿大人尼贾尔遇刺案的嫌疑人。尼贾尔遇刺事件曾引发加拿大与印度之间的外交危机,他被视为锡克教
  • 印智库:中国再成印度最大贸易伙伴

  • 本报特约记者 白 元印度报业托拉斯12日报道称,根据印度智库“全球贸易研究计划”的数据,2023—2024财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报道称,在2023—2024财年,中印贸易
  • 五星出东方文创产品和服饰 亮相中国品牌日活动

  • 5月12日,在中国品牌日活动新疆展馆的展台内,有个参展产品格外吸引眼球,就是五星出东方文创产品和服饰。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赏与选购。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
  • 中国抗癌协会五大培训基地落户河南省肿瘤医院

  • 本报讯 (记者冯金灿 通讯员常榕 李昂)5月12日,记者从中国抗癌协会培训基地揭牌仪式(河南)暨院士大讲堂活动上获悉,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合防筛、临床、康复、科普宣教、临床研究转化
  • 央行最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出炉 释放哪些信号?

  • 中国商报(记者 王彤旭)5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印媒:不应忘记泰戈尔的先见之明

  • 《印度斯坦时报》5月11日文章,原题:印中的合作与竞争 泰戈尔首次访华100周年纪念日刚刚过去,但我们已在很大程度上将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访问忘记。泰戈尔是印度最早强调印中
  • 港媒:中国经济双引擎效应触动全球

  • 香港《亚洲周刊》5月13日文章,原题:中国经济双引擎效应席卷全球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全球的迷思,为何过去十年间出现质的变化,进入让美国和西方世界都惊讶的领域,在一些长期由西
  • 蔡英文碰钉子,台军方拒拆252座两蒋铜像

  • 民进党尽管赢下了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但仍在用所谓的“转型正义”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追杀。不过该党最近在军方碰了个钉子。据台湾联合新闻网11日报道,蔡英文当局卸任前力
  • 欧盟专员:“一带一路”提供投资更灵活

  • 本报特约记者 任 重欧盟负责发展事务的高级官员近日在接受英媒采访时坦言,欧盟在融资方面存在的官僚现象以及自身的社会环境,使得欧盟的国际投资战略难敌中国的共建“一带一路
  • 重启核电?绿营闹内讧

  • #深度好文计划#本报特约记者 陈立非民进党曾经紧抱的反核“神主牌”出现立场松动的迹象,在民进党智库副董童子贤喊出核二、核三(台湾第二、第三核能发电厂)延役后,绿营长时间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