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滇文化:长江上游一颗五彩斑斓的明珠

日期: 来源:长江网收集编辑:长江网

作者:郑晓云

滇文化是云南文化的象征与符号。

滇在古代指是指云南中部的一个地方王国,在司马迁的史记里面记载了在云南西部与中部有一系列地方小国,其中滇国是最大的。根据史籍的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滇国地区就已经和中原的古楚国有了交集,发生了“庄蹻王滇”的事件。滇国在汉代臣服于汉王朝的统治,并且接受汉王朝在这些地方的行政设置,从而成为中原王朝的一个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滇及其滇文化不断融合发展、内涵不断丰富,最终成为代表云南的一个文化符号。因此,滇文化这个概念包括了历史、地理和人文风貌等丰富的内涵。

滇池局部。王筝 摄

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滇文化的内涵呢?

首先,滇文化是一种中华文明源头文化。云南大地有悠久的人类历史,在云南元谋发现的元谋猿人距今有140万年,这就证明了这块大地是人类最古老的居住地区之一。位于云南中部的滇池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湖泊,也是人类的重要居住环境和文明摇篮。考古学者在滇池边发现了3万多年前的昆明人化石,证明了这里较早就有人类居住。同时如上所述考古发掘也发现了在汉代以前云南存在着一个发达的青铜文明,其文明程度比肩于中原地区的早期文明。云南也是远古民族迁徙的重要走廊和交汇的之处,云南很多民族都是在历史上顺着不同的走廊迁徙到云南定居的。这一切都使云南成为一个有地方文明体系特征的区域。由于云南在中华文化整合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特殊贡献,使之成为中华文明共同的发源地之一。

其二,滇文化是一种有着灿烂远古文明的文化。在2000多年前,滇中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发展程度较高的青铜文明,在昆明的晋宁石寨山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表明了这个地区存在着设计理念先进、工艺造型精美、铸造精良复杂、独具地方特色、风格自成一体的青铜文明。同时,古滇国社会也有很多代表着当时较高文明的文化特征,包括盘头发、农耕以及崇尚乐舞等生活方式等等。尤其是青铜文明中的青铜贮贝器,更是工艺复杂、制造精良的独特青铜器器皿,使云南的青铜文化蜚声海内外。因此,以滇中为代表的云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文明体系。

其三,滇文化是一种各民族共融共生的文化。在云南大地上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融合、和谐生存。云南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流共融的大熔炉,很多民族通过藏彝走廊、黔滇走廊等走廊通道进入这块土地,在当地生存下来。同时在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为各种历史事件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汉族人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今天的26个世居民族共生的格局。因此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长期历史发展历程,也有各民族交流交往共融的过程和结果,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生存状态。

其四,滇池文化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如上所述,云南大地是一块各民族交流交融、和谐共生的大地,各个民族在这里共生,同时各种文化也在这里交融。由于它处在长江干流的中部,也处于长江中游地区文化辐射带和中南半岛的交界点上,因此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商业道路结点,也是各种文化交汇之处。滇文化不仅有中原文化的特征,同时也有很多其他文化的特征,包括中南半岛文化、南亚文化的特征。尤其是汉代后更受到了中原文化的较大影响。一直到近代云南大地都具有祖国内地和中南半岛文化交流的交汇地的地位和特征。

其五,滇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云南是中国西南重要的生态屏障,山区占97%,森林茂密河流众多、湖泊星罗棋布,成为良好的人居环境。云南各民族人民自主生存在大自然的家园里但并没有滥用自然资源,而是创造了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模式,形成了人和自然相处的状态。各民族人民利用大自然获得生存资源,同时也细心地呵护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各个民族都有敬畏自然的精神寄托和崇拜,同时也有科学利用自然的文化模式,包括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例如在红河河谷,人们利用自然的水循环规律,修建了百万亩梯田。过去很多山区民族的农耕也都是依照科学利用森林资源的规律规范进行的。还有一些民族,例如藏族人民把山水看作是神山圣水,加以刻意的保护。傣族人民将居住区的绝大部分森林都划为水源林并通过传统信仰的方式加以保护。一些民族也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构建起了自己和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家园,例如纳西族人民所居住的丽江古城,就巧妙地利用水资源打造了一个小桥流水人家的高原江南。这些都显示了云南各民族人民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相处之道。

其六,滇文化是一种爱国戍边的文化。云南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地不可分割的边陲。这种边陲的存在和云南各民族人民自古以来爱国护国、为国戍边的情怀情节密不可分。作为云南大地的主体,古滇国在汉代就已经归顺的中央王朝,使云南大地成为中央王朝的一个部分,并且接受中央王朝在这里行政设置益州郡管辖。尽管在唐宋时期曾经出现过南诏国、大理国地方政权的割据,但是云南各民族人民和祖国的情结从来没有改变,包括割据政权的统治者,对祖国内地的归顺意识都没有改变,今天还能看到的南诏王表明心向中央王朝的南诏德化碑。在元代以后,云南都是祖国的南大门,担负着守卫边疆守卫国土的重要责任,各民族人民也以为国守土为责任。云南各民族人民也怀有爱国的赤诚之心,近代云南人民曾经首先发起反抗袁世凯称帝的护国运动。这些爱国、为国守疆的情怀都是滇池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尽管滇文化在历史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体系,但是它作为中华文化大家庭一个组成部分的地位从来没有改变。滇文化和中华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长期在交流、融合。例如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庄蹻就率领着军队进入滇地区,并且在滇地区变其服、易其俗,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中,成为长江中上游社会融合的一个重大事件。荆楚地区的青铜器和滇文化中的青铜器都有诸多的文化相似性,都彰显着浪漫的哲学观和审美观,这些都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共同的审美和哲学基础。在滇池地区也出土了很多编钟,而编钟也是荆楚地区青铜文化的重要代表器物,这些也表明了古代两个区域文化之间的联系。在随后的岁月中,两湖地区大量人员进入西南边疆地区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就更大,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大量的移民进入到滇周边地区从事农业开垦,或者随军戍守边疆,人口多达百万以上。这些移民中虽然很难细分他们的祖籍地,但是从当时中国的人口密集地可能调集的移民资源来说,从两湖地区来的移民不在少数。这从一些今天仍然存在的文化现象上就可以看出。在今天的滇池唯一的出水口海口河口的两边,分别有两座寺庙,一座是龙王庙,一座是杨泗将军庙,这都是内地文化传播的象征。显示了杨泗将军信仰在当地的重要地位,在昆明有多座杨泗将军庙,而古代杨泗将军信仰主要流行于两湖地区,尤其是洞庭湖地区最为盛行,这就是一种荆楚和滇池地区社会和文化交融的具体体现。这些文化基础也将是长江上游和中游地区未来社会经济文化交往的一种文化基础。

(作者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荣誉博士、法国水科学院院士、国际水历史学会前任主席)

编辑:熊展平

值班主任:张萌

值班总编辑:陈志远


相关阅读

  • 第六届太和论坛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 10月16日,第六届太和论坛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幕,主题是“文物保护国际交流·合作·共享”。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希腊文化部部长莉娜·门佐尼、故宫博物院
  • 烟台芝罘区第一批地名保护名录出炉 38个入选

  • 10月17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赖皓阳 通讯员 曹建荣)近日,《芝罘区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正式出炉,白石村、烟台山、阳主庙、奇山所等38个地名入选。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具有
  • 今起多地秋雨上线 降温相随

  • 近期内蒙古多晴好天气,天高云淡,气温适宜,正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时节。不过今天开始,多地秋雨上线,公众外出需随身携带雨具,并注意防范道路湿滑、低能见度对交通出行带来的不利影响
  • 阳曲:文旅融合,“诗与远方”牵手前行

  • 天地一新尘垢洗,人间最美是金秋。“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诗和远方!”来自太原的游客尚俊明感慨地说,平时忙于工作,整天奔波在闹市,片刻不得闲。驱车一小时,一趟阳曲之旅,不仅让身体得到
  • 云南省政协调研组来株洲考察

  • 10月16日,民进中央副主席、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李玛琳率队来株,调研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等相关工作情况。市政协主席聂方红陪同调研。云南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谭亚原、副
  • “我的上庄记忆”留住美丽乡愁

  • 肖威/摄近日,上庄镇在西马坊京西稻田开展“我的上庄记忆”主题宣讲活动,邀请地区在农业、科技、文旅等领域的负责人、传承人开展主题宣讲,进一步展示上庄地区独特风情,切实弘扬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滇文化:长江上游一颗五彩斑斓的明珠

  • 作者:郑晓云滇文化是云南文化的象征与符号。滇在古代指是指云南中部的一个地方王国,在司马迁的史记里面记载了在云南西部与中部有一系列地方小国,其中滇国是最大的。根据史籍的
  • 让“萝卜刀”自然降温又何妨?

  • 从风靡校园到网络聚焦,最近“萝卜刀”着实火了一把。它的火,一在于争议,二在于流量。部分家长担心,尽管“萝卜刀”由塑料制成,但小学生玩这种玩具仍然存在危险性,不但可能误伤其他
  • 主题教育地方资源助推“升温”

  •   记者昨日获悉,莆田市荔城区人民检察院用好用活地方特色资源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主题教育。  在玉湖书院,该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游朝新带领党员干警在党旗下庄严宣誓,重温入
  • 烟台往返郑州全货机航线开通

  • 10月17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唐寿锐 通讯员 吕明阳 王侃 张冰 摄影报道)10月16日11时许,一架中原龙浩航空波音737-800全货机平稳降落在烟台机场,标志着烟台往返郑州全货机航线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