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清华人治水!一年再生“100个昆明湖”

日期: 来源:清华大学收集编辑:清华大学

做好水文章,幸福一座城

从清华园出发的李艺

指着规划图畅想

“城市供排水关系民生福祉

要不断进行工程创新

打造宜居宜业的绿色之城”

为实现这一愿景

他坚持“一生只做一件事”

主持参与百余项大中型市政工程项目

足迹遍布全国30余个省市及海外

40年奋斗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

李艺

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1979级校友

曾任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16年获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让我们一起走近

“报国清华人”系列报道

共同感受清华人在各行各业

服务国家和人民的拳拳报国志!

从无到有,为市政工程探路40年

1979年

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

17岁的少年李艺考入有着

“红色工程师摇篮”之称的清华大学

内心充满着建设祖国的澎湃热情

五年的清华时光

李艺加倍学习,勤勉刻苦

不仅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还穿起蓝大褂

走进各个实习车间、水厂、工地

“去接触实际的工程问题

了解工程设计与实操之间的差距

培养工程师所需的素质技能”

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是李艺的第一个工作单位

也是他几十年来唯一的工作单位

咨询、科研、设计、施工、设备调试

及培训等方方面面他都有参与

20世纪90年代初

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处于起步阶段

李艺参加的第一个项目

高碑店污水处理厂

总处理规模为100万立方米/天

为同期国内规模最大的

城市污水处理厂

处理量占北京市城区总污水量的四分之一

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

该项目全国首次

采用渐减曝气污水生物处理工艺

污泥厌氧处理产沼气发电技术

提供全厂三分之一的用电量

沼气综合利用效率为国内领先水平

“那段时间很艰辛

但也在实践中学到很多东西”

在没有成熟技术的情况下

摸索、学习、研究

就成为李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这也为他后期的科研工作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艺(前排右二)勘察项目现场

海外深造,把先进技术带回祖国

1989年

李艺作为访问学者赴英国剑桥大学研修

并获得英国工程师培训证书

一年后

李艺出色地完成了英国部分城市

供水厂和污水厂的设计调试

参与设计巴基斯坦卡拉奇城市供水工程项目

南非博茨瓦纳喀布罗内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

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每天40000立方米

让世界环境工程领域听到中国的声音

展示清华人的实干精神和工程能力

1993年

李艺学成归国

相继担任市政总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领导2000余名员工

“自豪是不必说的

责任与压力要比荣誉更多一些”

随着项目不断推进

各类风险挑战接踵而至

李艺带领团队

执着坚守、兢兢业业、扎根一线

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用心服务

把匠心精神贯穿工程始终

足迹遍布全国30余个省市

在这期间

李艺参加及主持设计了

北京市几乎所有污水处理厂工程

他的工作经历见证了

中国污水处理设施

从无到有、资源化利用

工程项目建设与环境和谐相融的全过程

“7·21”北京特大暴雨后

李艺和团队

提出汛期合理的河道调控运行方案

研究成果用于北京市实施的

40余处下凹式立交桥区的排蓄工程

北京市酒仙桥污水处理厂

“虽然忙碌,但对于工程师来说

项目是对我们劳动成果最好的证明”

回顾起他所设计的各个市政项目

李艺满脸自豪

“城市供排水关系民生福祉

让百姓更宜居

必须不断进行工程创新”

在李艺看来

一个好的工程师

脱离了工地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个好的市政项目

要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人民

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从有到优,每年节水10亿立方米

2008年对于北京市政来说

是一个重要历史节点

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

是北京奥运中心区水环境重点项目

要在4万立方米/天处理规模的用地范围

完成10万立方米/天处理规模的改扩建工作

并实现水质满足再生水回用标准

过程还需要保证现有设施正常运行

设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不管多难

坚持下去自然水到渠成”

作为技术负责人

李艺将生物处理与膜处理相结合的MBR工艺

应用于城市污水厂设计

采用反渗透(RO)技术

生产高品质再生水

在工程设计中充分体现了

科技、绿色、人文奥运理念

北京槐房再生水厂

2011年

李艺采用BIM技术和BioWin仿真模拟

完成大型厂站槐房再生水厂

全地下、工厂式、花园式的工程设计

污水处理采用

“预处理+MBR+臭氧+紫外”工艺

主要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IV类标准

每年提供2亿立方米再生水

相当于100个昆明湖的储水量

污泥处理采用

“预脱水+热水解+厌氧消化

+板框深度脱水”工艺

降低能耗、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打造出一座

资源充分利用、生态和谐的绿色水厂

由他主持完成的7座污水厂升级改造工程

率先在国内实现污水100%资源化利用

每年节约清洁水源10亿立方米

一个个数据,一项项成绩

着实可以用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以概之

身为市政总院的专业技术带头人

李艺夙夜在公

倾注了大量心血

为年轻人传授经验更传递信念

“城市的数字化转型

要落实在一个个具体场景中”

“没有最好的技术

只有用在最合适的地方”

“从失败中学知识,从实践中积经验”

李艺(左)获2012年度“中国水业人物”——工程与技术贡献奖

他的出色设计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2016年12月

李艺被授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由他带领团队完成的工程项目

获得全国优秀工程设计

金奖1项、银奖2项、詹天佑大奖3项

获国家省部级优秀工程

勘察设计、咨询成果奖35项

工程设计之外

李艺十分重视科研

和工程建设的标准化工作

先后主编、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10余项

完成国家863、“十一五”“十二五”

科技支撑项目

国家重大水专项等系列课题

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

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李艺主编的《给排水设计手册》

已成为设计人员必备的工具书

40年

青葱少年成大国工匠

40年

默默无闻到言传身教

李艺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

“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

一砖一瓦、一桥一路、一城一墙

换来“水到渠成”

坚守的情分里

交织着使命感

“科技赋能城市更新是趋势所在

加快数智化建设步伐

推动宜居宜业的新时代城市建设”

是李艺扎根城市建设40年的初心

也是作为一名清华人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誓约

更是对更多科研“后浪”的期许


更多报国清华人的成长故事

我们将继续为你讲述……


统筹 | 吕婷

文 | 彭稳平

视觉设计 | 贺荗藤

素材来源 | 《中国勘察设计》《给水排水》

排版 | 杨天舒

编辑 | 彭稳平

责编 | 苑洁

审核 | 许亮


相关阅读

  • 为运动喝彩 给生活添彩

  • 来源:光明日报【专家点评】体育赛事,大至全球性的奥运会,小至社区的居民比赛,都天然地具有跨界联系、聚集资源、整合组织、推动体育发展等重要功能。人们常说,举办奥运会是一座城
  • 可能生活与现实生活|无限杂思

  • □ 刘洪波可能生活是一种诗意生活,现实生活是一种效率生活。诗意生活遵循美好法则,效率生活计算投入产出。时间作为最重要的成本,在可能生活与现实生活的选择中,成为根本性的决
  • 啄木鸟误闯民宅,警民接力救助

  • 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通讯员 杜心怡 杜晨阳“萌鸟”受伤“误闯”民宅,居民热心送警,民警悉心照料,共同传递救助保护动物的“接力棒”。5月19日,湖北省宜城市公安局小河派出所成功
  • 山东省龙口市:城市更新让居民生活更舒心

  • 初夏时节,漫步于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港城大道带状公园,只觉风光满目:改造升级后的红色漫行步道,掩映在绿草中,远远望去犹如一条彩带串联起公园美景;16组智能健身器材,满足群众科学健
  • 祝贺!这艘全球首制船顺利命名

  • 近日,全球首制17.4万立方米NO96 SUPER+型LNG船命名仪式在中国船舶集团所属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顺利举行,首制船命名为“绿能瀛”号。“绿能瀛”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
  • 刚刚,“武汉”上天了!全国首个

  • 今天(5月21日)12时1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十一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将武汉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长江日报记者现场直击,一声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清华人治水!一年再生“100个昆明湖”

  • 做好水文章,幸福一座城从清华园出发的李艺指着规划图畅想“城市供排水关系民生福祉要不断进行工程创新打造宜居宜业的绿色之城”为实现这一愿景他坚持“一生只做一件事”主持
  • 烟台山单车咖啡大叔刘运平因病去世

  • 5月22日清晨,福州烟台山单车咖啡大叔刘运平在闽侯县南屿镇的家中病逝,享年44岁。市民手绘的水彩画。石磊磊 摄一个人,一辆单车,刘运平曾是福州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陈暖 摄
  • 哈尔滨:暖心便民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 跳蚤市场、健康义诊、免费磨刀、公益相亲……为更好地服务居民、丰富社区活动、增进邻里感情,连日来,哈尔滨市部分小区开展了一系列便民公益活动,让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