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定陶区马集镇:秸秆回收形成“绿色产业链”

日期: 来源:菏泽日报收集编辑:菏泽日报

在定陶区马集镇李刘楼村收割后的麦田里,机器轰鸣,4台大型秸秆打包机在搂耙机的配合下紧张地作业。不一会儿,平铺在地上的碎秸秆被打包成一个个结实的“长方体”,错落有致地“躺”在田间。

“我们企业调配收割机、搂耙机、打包机、转运车40余台,按市场价一半的价格为村民收割小麦、回收秸秆,小麦运送到家,秸秆归企业,每亩地平均节省机械费用50%以上。”秸秆回收企业负责人李勤九说。

马集镇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目标,持续推进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建立“村委会+农户+企业”三方联动收储运机制,形成了“企业主导、村企联合、社会服务”的格局。

“我家10多亩小麦秸秆已全部回收,既提高了下一茬作物的出芽率,又带走了病菌和虫卵,减少了农药使用量,保护了环境,降低了生产成本。”村民王清井说。

近年来,马集镇制定《废弃农作物秸秆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打捆离田和循环利用新技术,不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实现了从“生态包袱”向“绿色财富”的转变。

通过秸秆打捆回收,不仅可以为养殖企业备足生产原料,还能消除农田火灾隐患,促进秸秆禁烧工作开展。截至目前,马集镇共回收秸秆2万吨,回收率达到93%以上。

“下一步,我们镇将持续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力度,并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环境改善等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一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多方共赢的‘绿色产业链’。”马集镇党委书记孔磊说。 

菏泽日报记者 刘卫国 通讯员 梁绍亭 

相关阅读

  • 东明:“秸”尽所能,变废为宝

  • 随着麦收进入尾声,东明县的小麦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拉开了序幕。在广袤的田野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农民对残留秸秆进行回收利用,变“生态包袱”为“绿色财富”。日前,焦园乡温寨村
  • 成武:“三夏”农忙见闻录

  • “三夏”生产时节,行走在成武县广阔的田野里,在亲身感受农民朋友丰收喜悦的同时,却发现这里的“三夏”农忙变了样,从农民的谈笑间,记者耳闻目睹了一桩桩“新鲜事。”宅在家里“等
  • 定陶区创建零工市场确保灵活就业

  • 6月9日7时50分,记者来到定陶区青年路与古塔路交叉口东北角,此时“零工小站”已开门办公,定陶区人社局的有关工作人员已开始引导零工进场求职。“人社局建的‘零工小站’太好了,
  • 范坡镇:“金色秸秆”变“绿色财富”

  • 提起秸秆处理的方式,您能想到哪些?相信大部分人第一反应都是粉碎还田,这种方式不仅节省了劳动成本,还能补充土壤养分。但是大量的秸秆还田会增加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影响作物生长。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定陶区马集镇:秸秆回收形成“绿色产业链”

  • 在定陶区马集镇李刘楼村收割后的麦田里,机器轰鸣,4台大型秸秆打包机在搂耙机的配合下紧张地作业。不一会儿,平铺在地上的碎秸秆被打包成一个个结实的“长方体”,错落有致地“躺
  • 兰州新区:“美丽经济”一路生花

  • 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花卉产业基地各色玫瑰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文洁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文洁 王君洁  带着丝绒质感的“娜欧米”、仙气飘飘的“洛神”玫瑰、复古
  • 东明:“秸”尽所能,变废为宝

  • 随着麦收进入尾声,东明县的小麦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拉开了序幕。在广袤的田野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农民对残留秸秆进行回收利用,变“生态包袱”为“绿色财富”。日前,焦园乡温寨村
  • 非遗进社区 共筑传承梦

  • 6月6日,在东港区秦楼街道碧霞湖社区,非遗传承老师正在教授孩子们制作石头画。 据悉,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是“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