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央媒报道!河南生物多样性日科普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引发关注

日期: 来源:河南环境收集编辑:河南环境

河南省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在信阳市罗山县成功举办,活动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央广网、人民网、新华网、环球时报、中国环境网等央媒纷纷围绕朱鹮放飞、参观白冠长尾雉保护基地等系列活动,以及河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保护成果等进行报道。

河南省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建立了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限制各类妨碍野生动植物生息繁衍的活动,持续实施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工程,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目前,豫东的青头潜鸭、豫西的大天鹅、豫南的朱鹮、豫北的金钱豹、豫中的大鸨等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

以下是相关报道详情:

河南省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在信阳市罗山县举办

央广网信阳5月23日消息(记者 彭华)5月22日,由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和信阳市政府主办、罗山县政府承办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在信阳市罗山县举办,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哲,信阳市副市长于海忠等出席活动。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哲讲话(央广网发 邓超 摄)

朱鹮放飞仪式在山水秀美的罗山董寨举行。人工繁育的朱鹮展翅高飞,回归自然。据悉,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朱鹮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鸟类之一。作为全国第一个朱鹮迁地保护地,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人工繁殖和野外种群重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放飞仪式现场(央广网发 邓超 摄)

据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哲介绍,近年来,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开展自然保护地省级卫星遥感监测,对违法违规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整改”,目前已持续6年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坚持以生态示范创建带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仅2022年,河南省就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5个,省级生态县11个,以此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特别是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据了解,河南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河南省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建立了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限制各类妨碍野生动植物生息繁衍的活动,持续实施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工程,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放飞的朱鹮飞向野外(央广网发 邓超 摄)

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山县委书记周哲表示,罗山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境内的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重要的珍稀物种资源储存库和鸟类栖息繁衍的生态乐园。其中分布鸟类334种,占河南的80%,全国的23%,是“中国白冠长尾雉之乡”和“东方宝石”朱鹮的人工繁殖及野外栖息地,被誉为“鸟类天堂”。

罗山县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加大鸟类保护宣传工作力度,鼓励发动更多人积极加入爱鸟、护鸟的行列,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家园,在历史与未来的交响中奏响充满希望的新乐章。

国际生物多样日:河南省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人民网信阳5月23日电(于思远)5月22日,6只“鸟中大熊猫”——朱鹮在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和信阳市政府主办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科普教育实践活动上展翅高飞,回归自然。

此次活动在山水秀美的罗山董寨举行。作为全国第一个朱鹮迁地保护地,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人工繁殖和野外种群重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截至目前,董寨已经放飞133只朱鹮,此外,董寨的白冠长尾雉数量已由原来的1000余只增加到现在的3000余只。

即将放飞朱鹮

据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党委书记、厅长李哲介绍,目前,河南省共记录陆生脊椎动物656种,已知的高等植物3979种,森林面积418.7万公顷,湿地面积62.79万公顷。豫东的青头潜鸭、豫西的大天鹅、豫南的朱鹮、豫北的金钱豹、豫中的大鸨等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河南省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制定了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明确了有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纳入《河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主要任务、措施等。

放飞朱鹮现场

为了给下一步开展针对性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开展了针对河南省黄河流域重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评估工作,摸清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和湿地植物的基本情况;河南省农业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等七部门联合开展了河南省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对太行山、伏牛山和大别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监测工作;河南省林业局开展了一系列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估、珍稀濒危物种专项调查监测、珍稀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行动等;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开展了河南省四大山系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工作,摸清农业野生植物本底资源。

此外,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开展自然保护地省级卫星遥感监测,对违法违规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整改”。目前已持续6年开展“绿盾”专项,坚持以生态示范创建带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仅2022年,河南省就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5个,省级生态县11个,以此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特别是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放飞前,朱鹮需要在野化过渡笼舍接受“训练”

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进美丽河南及生态强省建设,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监管,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深入推进污染治理,有序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引导推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全省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李哲表示,下一步,河南省将抓紧制订《河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的目标任务、工作职责,逐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污染防治攻坚考核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建立成效考核指标体系,尽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格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完善监测体系,提高监管能力,严厉打击各类非法猎捕、采集、运输、交易野生动植物的违法行为;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典型案例、重大项目成果等宣传普及,拓宽参与渠道,完善激励政策,畅通举报渠道,不断提高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浓厚氛围。

河南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科普教育实践活动

新华网郑州5月25日电(范作言)近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河南主场活动在罗山县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6只通过人工繁育、经过野化训练的朱鹮,在信阳市罗山县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放飞,回归自然。

本次活动围绕“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主题开展科普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放飞朱鹮、参观白冠长尾雉等珍稀动植物保护基地、专家分享等方式,拓宽参与渠道,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近年来,河南省有序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等工作,引导推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全省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据了解,河南省共记录陆生脊椎动物656种,已知的高等植物3979种,森林面积418.7万公顷,湿地面积62.79万公顷。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哲表示,河南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让河南生态系统更具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让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得到全面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 6只朱鹮在河南罗山野化放飞

5月22日,由河南省生态环境厅、信阳市人民政府主办,信阳市生态环境局、罗山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在信阳市罗山县举办。

作为该活动的一部分,当日,信阳罗山董寨第七次朱鹮放飞仪式在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

放飞仪式上,6只人工繁育的朱鹮在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飞,回归大自然。自2013年首次放飞以来,这是董寨第七次放飞朱鹮。作为全国第一个朱鹮迁地保护地,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论是人工繁殖还是野外种群重建都取得巨大成果,目前董寨共人工饲养繁育朱鹮280只,已野化放飞133只。

据悉,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信阳市罗山县,豫鄂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北麓,是一个以山区森林珍稀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白冠长尾雉之乡和“东方宝石”朱鹮重要的人工繁殖及野外栖息地。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河南董寨成功放飞6只朱鹮

“今天又放飞了6只,这是我们第7次成功放飞朱鹮,目前共计放飞了133只人工繁育的朱鹮”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繁育站副站长蔡德靖说。

5月22日,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当天,河南省罗山县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董寨保护区)内,第七次朱鹮放飞仪式成功举行。6只通过人工繁育的朱鹮被放飞自然。

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鸟类之一,2007年经国家批准董寨保护区引入朱鹮种源17只开展迁地保护科学研究。2013年10月10日举行河南信阳大别山首次朱鹮放飞,放飞朱鹮34只,实现朱鹮原产地外的首次放飞,标志着朱鹮迁地保护迈出关键一步。此后共开展6次野化放飞,共放飞朱鹮133只。截至2023年3月,人工繁殖朱鹮280只,野外自然繁殖360只,野外存量超过400只,对外输出种源3批次。

董寨保护区作为朱鹮在国内第一个迁地保护地,无论是人工繁殖还是野外种群重建都取得巨大成果,成为国内重要的朱鹮野生种群分布地,董寨朱鹮繁殖及放飞成功是濒危鸟类拯救保护成功的典范,朱鹮已成为河南省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进美丽河南及生态强省建设,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监管,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有序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全省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截止目前,河南省共记录陆生脊椎动物656种,已知的高等植物3979种,森林面积418.7万公顷,湿地面积62.79万公顷。豫东的青头潜鸭、豫西的大天鹅、豫南的朱鹮、豫北的金钱豹、豫中的大鸨等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人民网 新华网 环球时报 中国环境网

相关阅读

  • 南邓高速项目不断刷新建设“进度条”

  • 5月24日,在中铁四局南邓高速项目2标施工现场,500余名工人在30余个施工点位加紧作业,同步推进梁板预制、路基填筑、桩基施工、涵洞施工和墩柱施工等工作。南邓高速项目路线全长6
  • 第七届儿童保护高峰会议在郑召开

  • 5月25日,六一儿童节前夕,由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分会指导,河南省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主办的第七届儿童保护高峰会议在郑州举办,来自儿童工作相关领域的
  • 机收“比武”保丰收 “中原粮仓”迎来麦收时刻

  • 24日,在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的一片麦地里,10台联合收割机一字排开,随着裁判一声令下,机器轰鸣,驶向麦田,吐出一颗颗金黄的麦粒。这里举行的是河南省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
  • 保护生物多样性 乐山开展系列宣传科普活动

  •   乐山新闻网讯(记者 刘春梅)5月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为广泛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乐山市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科普活动。
  • 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河南选拔赛陆续展开

  • 由河南省人社厅主办的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河南省选拔赛日前在郑州、开封、新乡、许昌、濮阳、驻马店6市陆续开展。其中,5月12日至14日,砌筑(世赛)项目在郑州商业技师学院举行
  • 临夏州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宣传活动

  • 5月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州林草局联合州生态环境局、州农业农村局在临夏市红园广场举行以“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科普集中宣传活动。活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怀化15人获全国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

  • (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获得者陈俊。)怀化日报全媒体讯 记者近日从怀化市中心血站获悉,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发布《关于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