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丨姜庄:有人才、有产业、有影响

日期: 来源:鲁网潍坊收集编辑:鲁网潍坊

 在6月8日举办的202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主场城市活动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现场发布了首批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典型案例覆盖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等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山东省非遗工作在促进就业增收、涵养文明乡风以及赋能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优秀成果。潍坊高密市姜庄镇《深挖非遗底蕴走乡村振兴“姜庄路径”》案例荣登“乡镇(街道)典型案例”。本次“乡镇(街道)典型案例”全省仅9个。

潍坊高密市姜庄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扑灰年画和聂家庄泥塑的发源地。近年来,姜庄镇以非遗底蕴为依托,聚焦文化“两创”,将非遗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坚持非遗赋能、创新发展,全力推动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的同步提升,走实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姜庄路径”。

姜庄镇位于高密市正北方,镇域内青银高速、S220省道、潍胶路、高铁北站等交通动脉、重要枢纽架起开放发展骨架,辖区面积123.75平方公里,辖9个社区,5.6万人。辖区内现有聂家庄泥塑、扑灰年画、剪纸、木板年画、地秧歌、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等6项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共33位,非遗从业者69位。先后荣获全国非遗旅游小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山东省民间艺术文化之乡、“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山东省卫生乡镇、山东省教育强镇筑基试点镇、山东省农业产业强镇、山东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镇等。聂家庄村荣获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村、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山东省景区化村庄等。李仙村荣获山东省景区化村庄等。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统筹谋划布局,推动非遗惠益于民

镇党委自筹2000万元,高标准建成泥塑产业园,占地100亩,同步建有聂家庄民俗文化村、“天下第一虎”泥塑、忠义文化园、口袋公园、党建广场、泥塑文化艺术馆、扑灰年画展区、剪纸展区、李连中木版年画半印半画传承基地、聂家庄泥塑创意文化馆等多个功能区,形成“两园、三基地、多点”的文化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模式,设置非遗研习所40余处,着力发展教育研学、农事体验、文创展示、电商直播等多种业态,打造“大学生非遗研学基地”,每年可接待北京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研学团队20余个,研学人数超5000人。

多维立体传播,推动非遗行稳致远

连续三年举办非遗艺术节,集中展示全市非遗技艺与美食,打造“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能体验、可带走”的非遗之旅,借势节会这一平台,非遗工坊逐步拓宽对外销售渠道,全面提高特色品牌的辨识度、美誉度,吸引新华网、中国网、大众日报等平台进行报道,为文化“两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利用“互联网+直播”“互联网+创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形式,组织直播活动20多场。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聂希蔚、吕蓁立等人“头雁领航”作用,打造“姜之源”非遗品牌,邀请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对王树花、石见亭等非遗传承人进行全方位报道,提升姜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

厚植人才基础,推动传统革故鼎新

全镇目前有69人从事泥塑、扑灰年画、木板年画、地秧歌、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剪纸等传统文化工作,其中有3位国家级传承人、2位省级传承人、11位潍坊级传承人、17位高密级传承人,建立起《姜庄镇传统文化从业者台账》,并绘制出《姜庄镇非遗传承人分布图》,为艺人提档升级提供免费的资料整理和提报帮助。拓展发挥“非遗保护+”功能,大力发展“非遗人才培训”,镇内13所幼儿园、中小学开设民俗特色课程。姜庄小学获得“2022年度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传承实践基地”等荣誉。

同时,引导非遗传承人开展“线上+线下”传承活动,手艺人发挥传帮带作用,引导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与保护当中。截至目前,共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文化创意人才培训班60余场,33位非遗传承人带出徒弟150余人。

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致富增收

积极探索“党组织+合作社+产业协会”发展模式,以国家级非遗工坊——昌盛泥塑联合社非遗工坊为载体,带动120多名泥塑艺人参与泥塑生产加工,实现了原料供应、技术指导、质量标准、宣传推介和销售渠道的“五统一”,改变了家庭小作坊式的分散经营。工坊每年可加工“泥叫虎”40万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目前,非遗工坊手工艺品及衍生品入驻4家A级景区、8家酒店、2个高速公路服务区,让“家庭式小作坊”摇身变成了“家门口赚钱的小工厂”。

同时,该镇发展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在红高粱艺博园西侧建设李仙生态果蔬园,已发展特色瓜果10多个品种,推出非遗研讨、田园采摘等2条旅游线路,带动沿线12个村集体年可实现增收达10万元。

盘点姜庄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路径,几条经验不可忽视。

在打造传统文化品牌中推动乡村振兴。姜庄镇深挖非遗浸润于“生命、生活、生产”中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民生价值,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非遗变商品、非遗变名片、非遗变市场”三大转变,走出了“特色化、高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蝶变之路。坚持以推动高密艺术繁荣发展为目标,找准我镇非遗特色亮点,针对性打通民间艺术在传承发展工作上的短板、堵点,深度挖掘整合基层优质品牌活动,使其升级成为更具有专业性、艺术性、项目化的品牌活动。例如结合举办“非遗艺术节”,在传统节庆期间开展非遗作品展,对乡镇独有非遗活动加以丰富、完善,对非遗传承和发展工作进行扶持和推广,让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走向全省。

在文化创新培育中将乡村振兴贯穿始终。姜庄镇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实施文化培育孵化工程,探索完善传统文化创意产品、根植传统文化创作、创新文艺作品等扶持机制,对文化创意人才设立奖励资金,最大限度地调动创意人才创作的积极性。同时对传统文化创意项目采取孵化模式,培育新媒体平台网红直播、网络大V,吸引年轻人才加入传统文化创新、非遗保护发展的队伍,并对成型的项目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姜庄镇的非遗在新时代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让乡村振兴走进千家万户。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切入点,姜庄镇持续强化非遗艺术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断提升吸引力、聚合力和服务力。如,依托“印象姜庄·问道非遗”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带,利用元宵、清明、中秋、重阳、端午等重要传统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将非遗宣传内容融入扑灰年画、泥塑、茂腔等非遗项目中。同时加强培根育苗,通过举办国学讲座、传统文化展览、中华文化诵读、课本剧、曲艺宣讲等活动,鼓励学生创作书画、诗歌等含有非遗元素的原创作品,让青少年从小了解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培育传统文化底蕴、形成发展意识。(记者 王玉龙)

相关阅读

  • 遂宁:和美乡村 活力尽显

  •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各地以积极争创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载体,奋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处处呈现生机勃勃之景。(全媒体记者 何飞)
  • 路畅景美 乡村更美

  • 6月11日,雨雾中的东阳江镇天山村显得格外美,农田、道路、民居相互衬托,勾勒出一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多年来,东阳持续加大交通路网建设力度,不断优化城乡公路路网,切实改善交通
  • 韩茂莉:近代乡民的活动圈层与行为边际

  • 摘要:传统农业社会在土地的制约下,村庄、农田构成村民的生活圈与生产圈,从村庄进入集市从事交易构成社交圈。三个圈层中,社交圈的空间范围不仅成为村民行为边际,而且通过集期相互
  • 引政策性金融“活水” 浇灌乡村群众幸福生活

  • 农发行伊川县支行发放乡村振兴贷款2564.96万元2024年6月11日,农发行伊川县支行向乡村振兴公司成功发放贷款2564.96万元,用于伊川县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加乡村振兴项目(一期)贷款,支
  • 扎根乡村沃土 谱写振兴乐章

  • 方中政2021年5月,安庆师范大学按照省委组织部要求,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干部到宿松、太湖两地挂职担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方中政同志主动报名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市公安局港口分局开展禁毒宣传进校园活动

  • 本报港口讯 为进一步增强中小学生对毒品的防范意识和能力,6月5日,市公安局港口分局民警走进防城港市滨海中学开展“全民禁毒 健康生活”禁毒知识进校园活动。在防城港市滨海中
  • 司法保护让预付式消费更安全

  • □法治时评□ 林楠特近年来,预付式消费成为一种热门消费方式,但也引发了不少纠纷。为正确审理相关民事纠纷案件,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