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三代传承,牛骨头“绽放”牡丹花

日期: 来源:菏泽日报收集编辑:菏泽日报

雍容华贵的“骨雕牡丹”

以这样的鲁西南黄牛腿骨为原料

雕刻、打磨

打造好的花瓣

上色

骨雕是从石器时代走来的传统技艺,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奇葩。

自清末民初以来,经过赵嵩崑、赵克文、赵公峰祖孙三代的传承和创新,骨雕牡丹已经成为独特的雕刻艺术。它将骨雕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既具有传统风格又具有现代文化特性。

记者近日走进牡丹区吴店镇曹州骨雕牡丹工坊,对赵公峰进行了采访。

千里挑一,琢骨“生”花

叶片流翠、花蕾吐芳,金黄色的花蕊灿若星光……随着赵公峰用心雕刻、琢磨,一朵雍容华贵的“牡丹”呈现在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面前。

8月28日,在牡丹区吴店镇曹州骨雕牡丹工坊,52岁的“非遗”传承人赵公峰,正带领技师进行骨雕牡丹艺术创作。

“骨雕是一种以兽骨为原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技艺,一件骨雕牡丹艺术品需要耗时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成型后的骨雕牡丹艺术品,造型逼真,光彩照人。”赵公峰说,牡丹是菏泽靓丽的名片,以兽骨为载体创作骨雕牡丹,可以充分展现菏泽地域文化特色。

走进曹州骨雕牡丹工坊,琳琅满目的骨雕牡丹艺术品一一映入眼帘,它们被分门别类地摆放在各展架上。

“以兽骨为原料进行艺术创作的艺人,在全国有很多,但是以骨雕牡丹为毕生艺术追求的还不太多。”赵公峰说,“骨雕以兽骨为原料,骨头尺寸有限,且薄、脆,这为艺术创作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在选择骨雕原料时,我们通常选择相对较长、较厚的骨头,说是‘千里挑一’也不为过。我们的骨雕牡丹以成年鲁西南黄牛腿骨为原料,选材非常严格,一头牛只有4条腿骨可以使用。”

“我们通常选取鲁西南黄牛的大腿骨,很小的骨头不适合骨雕。”赵公峰介绍,四五岁以上的鲁西南黄牛体格庞大、骨质紧致,比较适合骨雕艺术创作。一件骨雕作品的完成需要数十道工序,从选料、开料、刮骨、画样、雕刻、打磨,再到漂白、上色等等,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

祖孙三代推陈出新

在曹州骨雕牡丹工坊,女技师李欣正使用电动刻线刀,雕刻牡丹花瓣、花蕊、叶片和枝条。随着电动刻刀的转动,一根根切分完毕的骨头变成了牡丹的花、叶或枝条。

据赵公峰介绍,骨雕是中国极为古老的雕刻技艺,历史悠久,始于原始社会。随着历史的变迁,骨雕从生产、生活用品逐渐演变为装饰品、艺术品。“从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遗址内发现的钻孔骨坠算起,骨雕艺术距今已有数万年的历史。”赵公峰说。

“我们赵家从事曹州骨雕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清末民初。我从小在祖父、父亲的熏陶下,对传统骨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赵公峰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其祖父赵嵩崑是从事木雕和骨雕的手艺人,技艺传承到他手里已经是第三代了。清末民初,赵嵩崑从事家具制作,将骨雕牡丹镶嵌在家具上,以增强美感和装饰性。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赵公峰自幼学习绘画和雕刻。

时至今日,他还清晰地记得刚开始进行骨雕艺术创作的情景:“一开始雕刻一些白菜、荷花一样的小物件,没想到做出来后亲朋好友特别喜欢,大家的认可给了我很大信心。”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就一心扑在骨雕艺术创作上。此后多年,他在家传技艺的基础之上,结合现代工艺理念,发掘整理出一套源于传统又富含现代艺术气息的骨雕牡丹工艺。

一件屏风需要用二三百头牛的骨头

“这件落地屏风宽3.8米、高2.6米,造型古朴典雅、色彩逼真、刀法细腻,是20多名技师历时半年多创作而成的。”赵公峰指着一件大型屏风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这件屏风大约需要1000多节骨头,来源于二三百头牛。”一根根骨头从切割到琢磨,要经过两三个小时,才能磨成一片长三五厘米的花瓣或叶片。

“一件骨雕牡丹成品,需要耗费很大心血。雕刻牡丹时,需要技师眼睛和双手的密切配合,拿捏好雕刻力度。”赵公峰介绍,只有掌握娴熟的刀法才能雕刻出层次分明、轮廓清晰、富有立体感的牡丹。

刚雕刻出的牡丹叶片、花瓣、枝条呈乳白色,要想体现牡丹的雍容华贵,需要色彩进行渲染。“针对上色我曾经耗费很大工夫,刚开始对花瓣上色时,快难哭了。我们要认真观察真正的牡丹色彩,要考虑花瓣、叶片颜色的变化,各种颜色要搭配适量。拿绿色来说,用量过多就变成黑色,用量少又出不来效果。”赵公峰说。

创新发展骨雕技艺,研发出更多更美艺术品

“牡丹是菏泽的靓丽名片,骨雕牡丹把骨雕技艺和牡丹元素结合起来,精雕细琢间展现牡丹的千姿百态。”说起骨雕牡丹创意,赵公峰说,骨雕牡丹将菏泽牡丹与鲁西南大黄牛骨头完美结合起来,可以充分体现菏泽元素。

赵公峰介绍,骨雕牡丹依照牡丹的九大色系、十大花型、千余品种的姿态,在传统木雕、牙雕艺术基础上结合现代工艺理念,进行艺术创作。精选鲁西南大黄牛骨骼,再经过高温蒸煮、消毒脱油、晾晒、构图选骨、拓样、开料、锼边、粗刻与细刻、水磨、漂白、上色、抛光、设计组合等几十道工序,精雕细刻,最后形成一件精美绝伦的牡丹艺术品。

随着数十年如一日的创新发展,赵公峰相继开发出屏风、挂图、案头摆件等系列骨雕牡丹艺术品,其作品在中国国粹精品博览会、林交会、全国首届文化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

“从事骨雕牡丹艺术创作是辛苦活,长期坚持很不容易,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骨雕艺术做好、做精,发扬光大骨雕牡丹技艺。”赵公峰说,作为“非遗”传承人,他今后将继续创新发展骨雕技艺,研发出更多更美的骨雕艺术品,带动村民吃上“艺术饭”、挣上“文旅钱”。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郭卫东


相关阅读

  • 通道皇都,好一个多彩的非遗世界

  •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志高通讯员 吴祥淼 粟勇主8月的皇都村,笙歌悠扬,侗舞欢快。游客纷至沓来,陶醉在这“歌的世界,舞的海洋”。皇都村依山傍水,群峰叠翠。皇都村由头寨、尾寨、
  • 菏泽林企做好绿色低碳发展“答卷”

  • 第十八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将于9月19日至21日在中国林展馆举行。在林交会前夕,记者跟随林交会采访团先后来到郓城县、牡丹区两地实地探访多家菏泽市本地的林加工产业、相关产
  • 牡丹区“小窗口”赋能营商环境优化

  • 日前,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深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三亮”专题行动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会议,提出加快塑成“高效便利政务环境、一诺千金诚信环境、公平公正法治环境、舒心
  • 事关食用盐!菏泽全市严查!

  • 8月28日菏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发布了《菏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规范食用盐市场价格秩序的提醒告诫函》菏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规范食用盐市场价格秩序的提醒告诫函 全
  • 雄商高铁全线首榀箱梁在菏泽顺利架设

  • 8月28日,新建北京至雄安新区至商丘高速铁路雄安新区至商丘段(简称“雄商高铁”)全线首榀箱梁在山东菏泽顺利架设。雄商高铁途经冀鲁豫3省9市,全线设16个车站,山东段途经济宁、聊
  • 今日,新建雄商高铁全线首榀箱梁成功架设

  • 新黄河记者:郭尧 8月28日,新建北京至雄安新区至商丘高速铁路雄安新区至商丘段(简称“雄商高铁”)全线首榀箱梁在山东省菏泽市中铁十局雄商高铁站前十二标项目经理部安兴制梁场
  • 制茶技艺上新了丨走,吃茶去!

  • 一盏茶,蕴含人间烟火。一盏好茶,凝聚着非遗技艺传承。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的一部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走,吃茶去!》系列VLOG第一站,带大家
  • 牡丹区王浩屯镇:聚力乡村振兴 描绘壮美画卷

  •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卫东8月24日,菏泽市牡丹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牡丹区王浩屯镇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以“聚力乡村振兴 描绘壮美画卷”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菏泽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三代传承,牛骨头“绽放”牡丹花

  • 雍容华贵的“骨雕牡丹”以这样的鲁西南黄牛腿骨为原料雕刻、打磨打造好的花瓣上色骨雕是从石器时代走来的传统技艺,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奇葩。自清末民初以来,经过赵嵩崑、
  • 山丹马场二场秋季劳动技能竞赛展风采保秋收

  • 山丹讯 8月26日,山丹马场二场吹响了“比技能 展风采 保秋收”秋季劳动技能竞赛集结号,以进一步激发职工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的工作作风。在二队12号油菜地里,秋季油
  • 开启新篇章 筑梦新征程

  •   8月24日,在日照实验高级中学北操场上,2023级高一新生正在展示格斗术。  当日,日照实验高级中学举行了2023级高一新生军训闭训仪式,同学们通过军训的洗礼,强健了体魄,磨炼了
  • 甘肃华池县:协同发力推动项目建设

  • 今年以来,华池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发展理念,以项目建设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 “稳”。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完善措施机制,持续跟踪督导,强化要素保障,优化精准服务,
  • 金银河畔风景如画

  •   近年来,山海天始终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对两城河、金银河流域加大治理力度。8月24日上午,记者在山海天金银河下游看到,这里河畅水清,岸净景美,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