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汶水丨凤翥泰山唳九天

日期: 来源:泰安日报收集编辑:泰安日报

凤翥泰山唳九天

□王汉友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春末夏初。

时值“远行不劳吉日出”的开元盛世,中华大地,物阜民丰,政通人和。

从兖州到泰安的古道上草木葱葱,畦麦青青,一位青年意气风发地向泰山方向疾驰而来。

此刻——

他,鲜衣怒马,神采风流,不时仰望着远处雄壮如坐的泰山。

他,豪情万丈,气吞山河,向着心中的诗和远方勇毅出发。

他,身形矫健,英姿勃发,激荡着“修齐治平”的宏大理想。

这个25岁青年,就是后来“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的诗圣杜甫。

这条道上,回响着孔子“登泰山天而小天下”的千古浩叹;激荡着司马迁“重于泰山”的灵魂追问,萦绕着曹植“嵯峨出太清”的深情吟哦……

这座山,在他心中神往已久,前贤时哲的诗文早已烂熟于胸,少年时的记忆依旧清晰。公元725年,14岁的杜甫“早充观国宾”,有幸在洛阳观看了唐玄宗封禅泰山的仪仗队伍出发时的壮观景象。从那时起,他便对泰山有了深沉的向往,埋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的种子。

心之所向,虽千万人吾往矣。736年春,“忤下考功第”的杜甫将落第的失意抛诸脑后,从洛阳出发来山东看望担任兖州司马的父亲杜闲,开启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诗酒生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说“读万卷书”是古人的诗,那么”“行万里路”则是古人的远方。

少年情怀总是诗。初到兖州,杜甫便迫不及待地登上城楼,极目四望,但见青山隐隐,云水迢迢,不禁百感交集,念天地之悠悠,发思古之幽情,写下了广为传诵的五律: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这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一首五言律诗,与他同时所作的五言古诗《望岳》并称早期杰作。这首诗初步展现了杜甫藻赡精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诗人一面观岱青海蓝、青徐沃野的齐风鲁韵,一面遥想历史前尘往事,怀古论今,家国情怀、青春梦想一齐涌上心头。

也许是《诗经》里埋下了“泰山岩岩”的种子,抑或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小”神圣召唤,来兖州不久,杜甫就决定到神往已久的泰山去。

少年裘马,云程发轫;神思飞扬,壮志在胸。中午时分,杜甫渡过汶河,不久泰山便横亘眼前了。

泰山,五岳独尊,雄峙天东,体势宏大,方圆四百多公里,诚如张岱《岱志》所言“意想之所至,皆山也”。

此刻,杜甫被雄浑壮丽的泰山震撼了,极目四望,但见河山带砺,山势峣岩,云雾缭绕,聚秀涵清,只此青绿,不见边际,脱口吟出了震撼大唐诗坛的千古名篇: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清朝学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说:“此望东岳而作也。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此评价可谓犁然有当,切中肯綮,后人多从此说。

春夏之交,天朗气清。杜甫兴奋地望着郁郁葱葱的泰山,雄伟壮丽的山姿、苍翠欲滴的草木、聚散不定的浮云、盘旋而上的古道、随处可见的历代题刻,一切都那么新奇、壮美、和谐,竟一时不知如何形容眼前的景象,不由地自问自答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夫”字是常用于句首的虚字,诗人把它融入诗句中,可谓胆识过人,清新奇险。一个“夫”字,虽无实际意义,却别有风味,令人拍案叫绝,正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泰山风光集“雄、奇、险、秀、幽、奥”于一体,想用一字概括其状貌神采极其困难。杜甫用“青未了”三字状写泰山整体神觉特色,可谓天造地设的神来之笔。“青未了”三字“一语画泰岱”,可谓妙手偶得,尽得风流,令无数后来者望而搁笔。难怪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在登泰山时感叹“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嵬”。细想一下,历代咏泰山的诗文难以计数,有比“青未了”更打动人心的吗?

诗人沉吟之间,不觉已入山中,细望之下,不由地感叹天地之功,伟力无边,造物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将天地精华集于泰山一身,鬼斧神工般将齐鲁大地分为一阴一阳,一明一暗。诗人兴之所至,突发奇思妙想,将一“割”字拈入诗里,可谓平中见奇,奇中见妙。由是观之,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为文之道和对文字“律中惊鬼神”“毫发无遗憾”的极致追求,在青年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杜甫青鞋布袜,摄衣而上,履盘道,越巉岩,跨溪涧,穿林薮,径向大山深处走去,一路云雾缭绕,涤荡心胸,不觉心旌摇曳,豪情万丈;几声鸟啼传来,仰望山间,目送倦鸟归巢,消失在茫茫的大山里。一个“入”字看似信手拈来,却格外贴切传神,与岑参的“鸟向望中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峰回知路转,柳暗觉花明。不觉间杜甫已行至半山,便坐在路边的山石上稍事休息,举目远望,但见泰山主峰高高在上,仿佛就在眼前。杜甫不由胸胆开张,豪情顿生,朗声对同行者吟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寥寥八字,横绝六合、扫空万古,何其壮哉!这是诗人“少年心事当拏云”的青春宣言,这是金声玉振的盛唐之音,这是中国人文精神焕发的生命光华!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想必此后,杜甫一行必定一鼓作气,直达极顶。至于杜甫此次泰山之行,是否登上泰山极顶,是聚讼千年的一桩公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问题就出在“会当凌绝顶”的“会当”一词上。“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表示将然。至于“一定要”是指,这次来了赋诗言志后接着登上了极顶,还是后来登上的极顶,历来论者说法不一,见仁见智,迄无定论。但细思之下,杜甫这一次是极有可能登上了泰山极顶的。其实,杜甫并非多数人心中体弱多病、忧愤深广的样子。少年时的他与同龄人一样身体强壮、顽劣不羁,以至“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因此,青年杜甫有健壮的体魄,有“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的文化自信,有“自比稷与契”“葵藿倾太阳”的政治追求,有“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的气概理想。因此,无论是从体质上还是精神上看,年少气盛、豪气干云的青年杜甫岂有“入宝山而空回”的道理,十有八九一鼓作气登上了泰山极顶。即便有十分特殊的身体原因和人事变故,杜甫在“放荡齐赵间”“快意八九年”的齐赵之旅中,一定至少一次登上过泰山。

少年情事老来悲,不思量,自难忘。767年,“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杜甫已日薄西山、朝不虑夕,于贫病交加、失意落魄中写下《又上后园山脚》一诗,此时距诗人去世只有3年的时间了。诗中写道:“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遥想当年,秋日黄昏,天高云淡,诗人独立在日观峰上,昂首四望,天风烈烈,八荒茫茫,何其雄壮。然而,命运多舛,长年颠沛流离、聚散不定,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慨然而生。一言以蔽之,由此诗可知杜甫确实登上过泰山极顶是毫无疑问的。

少陵翰墨无形画,杜陵诗卷是图经。《望岳》是一幅无形的画,在中国文化史的耿耿星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初夏时节,榴花似火。周末闲行,走到泰城西部的体育场附近时,无意间发现一座仿古小楼,名为望岳楼,不觉心中一动,便走了过去。

一打听,才知道,这是当地一名姜姓企业家出资修建的一座酒楼。这位企业家出于对杜甫和传统文化的敬仰,将酒楼取名为望岳楼,并在酒楼下立了一尊杜甫的雕像,与远处泰山相看两不厌。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对于杜甫,泰安人不曾忘,也不能忘,更忘不了。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风格技巧对后世影响巨大,有“作诗当学杜子美”之说。杜诗成就巨大,可谓其来有自,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这是唐代一首童谣中的句子,由此可见长安城里韦氏与杜氏两大家族的社会地位之高。在唐朝,韦杜两家,声名显赫,人才辈出。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的名门世家,祖父是初唐时期“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奉天县令。对于诗文,杜甫深得家传,曾颇为自负地说:“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杜甫不负族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成年后更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终生不懈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

漫游之风,古来有之,唐代尤盛。此前杜甫曾有过短暂的郇瑕之游,弱冠之年又开始了历时4年的吴越之旅。然而,也许少年不识愁滋味吧,这次壮游没有留下一首诗,让秀丽的浙东唐诗之路多了一分沧海遗珠之憾。

也许是“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吧,在流传下来的1400多首杜诗中,早期(746年前)诗歌不到30首,影响最大的就是《望岳》。最早的一部杜甫专集是宋代王洙、王琪全编的《宋本杜工部集》,诗的排列顺序是《游龙门奉先寺》第一,《望岳》第二。此后,历代版本多采用这一顺序。而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著名中国文学史家萧涤非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等,则将《望岳》放在第一,而将《游龙门奉先寺》放在第二。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不错,人在欢乐的日子里、富足的生活中,是很难写出文质兼美的好诗文的。但泰山是个例外,在这里杜甫于快意生活中写下了早期成名作。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杜甫,是翱翔在盛唐天空里的一只凤凰,在泰山上初试啼声,便一鸣惊人,名满天下。千百年来,吟泰山的诗不计其数,但都不如《望岳》深入人心,动人心魄。

清代鸿儒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在《读杜心解》中赞道:“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此评价,可谓鞭辟入里,准确鲜明。

鬼才金圣叹在评论此诗时说:“从来大境界,非大胸襟未易领略,读此四句益信。”信哉斯言,胸中有丘壑,笔下才有万里山河、古往今来。

清代大学者仇兆鳌则在《杜诗详注》中说:“少陵以前,题咏泰山者,有谢灵运、李白之诗。谢诗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却平浅;李诗有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复。此诗遒劲峭刻,可以俯视二家矣。”此论可谓中肯,但将李白登泰山诗创作时间置于杜甫《望岳》之前,以现有资料看,似为谬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正如胡晓明在其《万川之月》一书中所说:“杜甫《望岳》一诗,犹如一粒种子,包孕着诗人一生致君尧舜,生命不息、理想不灭的强大精神动源……有了杜甫这首《望岳》,所有写泰山的诗似乎都黯然失色,可有可无。”

但对《望岳》一诗的评价历来不一。古典诗词“传灯人”、知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在《杜甫的集大成是怎么形成的?》一文中如是说:“这首诗在杜甫的诗里,虽然不算是一首很好的诗,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可是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本质——向善、努力。一个人的本质是什么?有的人认为中国的儒家注重人际的关系,讲谦虚,也讲礼让。可是中国儒家的精神,有一个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杜甫以《望岳》为题的诗共有3首,分别是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写作时杜甫年纪依次为25岁、47岁、58岁,跨越青年、中年、暮年3个阶段。青年时望泰山,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中年时观华山,忧愤深广、伤时感事;暮年时看衡山,则英雄末路、沉郁悲凉。诗言志,文载道。综合而言,3首诗中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写于泰山的《望岳》,境界更高,气象更大,让人不由得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豪情。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司马迁“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也许得益于泰山的钟灵毓秀吧,杜甫才得以“挥毫当得江山之助”,才咏出惊世之句,颇有奇气。

古人云:“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人如此,山又尝何尝不是。

景以文名,文以景传。泰山有幸,遇到杜甫;杜甫有幸,逢见泰山。泰山,让杜甫神思飞扬,激情澎湃;杜甫,让泰山名扬天下,万人仰望。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话丹青即画图。杜甫没有辜负泰山,泰山也没有忘记杜甫。此诗被后人誉为咏泰山的“千古绝唱”,传之于口,书之于卷,勒之于石,存之于山,虽久不废。岱庙、泰山至今犹存清人何人麟、铁保、吴大澂等所书《望岳》诗刻,也算与泰山同垂不朽了。

文以载道,化成天下;赓续千载,何其有幸;传之其人,何其荣光!


千年词客心,万古凭栏意。

在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里就有“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的宣言,这应该是文学才华与政治才能相携手的一项最古老的约定吧。

“轴心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孔子让泰山从原始山川崇拜的宗教神山走向了烟火人间,从此“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文传统万古长流,让泰山变得可亲、可赏、可游、可坐、可卧。

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自此以降,以“登泰山而小天下”为要旨的“泰山之志”激励着一代代有志者前来攀登。这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的具化,也是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传统的继承。

此后,历代文人来到泰山,“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或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或远观近察、移步换景,向上向善的精神张势跌宕于胸间,以至“风云之色莫不收于眉睫、珠玉之声无不留连于吟咏”。

“泰山之志”与儒家积极进取、弘毅致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核相契合,成为泰山文化中最激励人心的精神基因。可以这么说,在泰山精神文化的所有意义中,孔子的“泰山之志”是核心要义,影响最为深刻。而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青春呐喊,则是盛唐中国最嘹亮的号角,也是对孔子“泰山之志”的时代升华。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的著名论断,强调人的气质禀赋不同,文章风格也不同。说到杜甫,不能不想起“笔落惊风雨、诗意成泣鬼神”的诗仙李白了。

在杜甫创作《望岳》后的第6年,742年4月,42岁的李白从任城(济宁)来到泰安,沿故御道登上泰山。此时的李白已届不惑,依旧是一介布衣,“修齐治平”的豪情壮志被岁月消磨殆尽,长期醉心于寻仙问道,诗酒自适,放荡不羁。初夏的泰山,满眼青绿,杂花映山,生机勃发。拔地通天、气象庄严的泰山,让李白逸兴遄飞,挥笔写下《游泰山六首》。李白的泰山诗以游仙体来写山水诗,潇洒飘逸,超然物外,别有风致,就中不乏“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佳句,特别是“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一句,更是延续了中国自孔子时期形成的以登高望远为内核的“泰山之志”。但“弃世何悠哉”一句则透露出诗人理想破灭后的消极一面,较之于杜诗“会当凌绝顶”的积极进取精神相形见绌,境界高下立判。

天宝三年(744年)夏天,李白、杜甫相识于东都洛阳。闻一多先生充满诗意和激情地将李白和杜甫的“初次相遇”比作孔子与老子的相遇,要“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饱蘸了金墨,大书而特书”,称之为“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如果说仙风道骨的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一只击水三千里的大鹏,那么自强不息的杜甫则是迎着朝阳鸣叫九天的凤凰。李白和杜甫宛若泰山历史天空的日和月,并称于世,成就相埒,双曜重光,其道煌煌。由于禀赋阅历不同,二人诗文迵异其趣,正所谓“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郭沫若著的《李白与杜甫》中的《李白杜甫年表》载明,736年,李白移家东鲁,寓居任城,其间隐居徂徕山,与孔巢父等号称“竹溪六逸”;杜甫则同年春到兖州省亲。时间一致,空间上济宁与兖州也相距很近。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史上并无确凿证据表明此时二人已经相识。设若李白读过杜甫的《望岳》,来到泰山时是否同游黄鹤楼时一样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无奈叹息。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曹植、陆机、谢灵运、杜甫、李白、元浩问、于慎行、姚鼐等历代先贤次第奔走在泰山古盘道上,让“泰山之志”历久弥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明朝著名谏臣杨继盛在泰山之巅发出了更加振奋人心的声音:

登泰山

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

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

是的,山外有山,云上有云,向上伸展的空间永无止境。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千多年来,“泰山之志”薪火相传,人们吟诵着杜甫的诗句,走着他走过的路,看着他看过的风景,把“自强不息、登高望远”的精神追求雕刻在山河上,鼓铸在血脉基因里,如泰山之高,似汶水之长。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后世积极进取、爱国爱民的山水诗无不从《望岳》中汲取力量,可谓“陶钧力大哉”。现当代描写泰山的诗文也是佳作频出,郭沫若、徐志摩、杨溯、季羡林、冯骥才、杨辛、李健吾等众多名人踵事增华,卷盈缃帙。

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元代著名学者虞集说:“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绝艺足称于后世者。”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文鼎盛,鹏程万里。伟大时代,与有荣焉。我们一定能扛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大旗,用心书写更加辉煌的时代篇章。



相关阅读

  • 杜甫的笔底江山,我们的美好成都丨阿来讲杜甫

  • 川观新闻记者 肖姗姗/文 刘建伟/摄7月1日下午,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系列讲座——“杜甫 成都 诗”迎来第17讲。这一讲与第三讲,主题一样,都是“堂外雨,堂前
  • 泰山之麓 遇见幸福

  •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讯 盛夏的泰城,泰山巍巍,蓝天碧水,绿浪迭起。俯瞰城区,两山竞秀,河岸披绿,楼群错落有致,不断旋转的塔吊像排列整齐的巨人,把这座城市的轮廓不断拓向远方。城市水
  • 夏张镇:笔墨丹青绘初心 书画献礼庆七一

  • 近日,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举办“笔墨丹青绘初心 书画献礼庆七一”书画活动,以书画交流创作的形式庆祝“七一”建党节。泰山学院艺术学院和泰山学院艺术学院教授、老师参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汶水丨凤翥泰山唳九天

  • 凤翥泰山唳九天□王汉友一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春末夏初。时值“远行不劳吉日出”的开元盛世,中华大地,物阜民丰,政通人和。从兖州到泰安的古道上草木葱葱,畦麦青青,一位青年
  • 「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禁毒宣传走进乡村

  • 连日来,商水县法院开展禁毒普法宣传活动,联合县公安局禁毒大队等禁毒执法单位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告诫群众不要种植毒品原植物,杜绝毒品违法犯罪行为。(同步刊登在《河南法制报
  • 少年法庭巡回审判点 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少年法庭巡回审判点职能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推动未成年人审判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建设。《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