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扶摇直上九万里——藏在古文物里的“飞天”梦

日期: 来源:扬子晚报收集编辑:扬子晚报

据媒体报道,6月4日,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六号上升器自月球背面起飞,随后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

其实,从远古至今,中国人的登月之梦做了几千年。在藏于各大博物馆的古代文物中,我们就能见到古人追逐飞天梦的样子。

   嫦娥奔月 明·唐伯虎 台北故宫藏


嫦娥——人类最早的女“航天员”

说起中国的航天梦,不能不提嫦娥。中国的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这次的上升器也被命名”嫦娥六号“。在中国,嫦娥奔月家喻户晓,这个神话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和现代人借用现代火箭技术中的燃料推进剂登月不同,在神话故事里,嫦娥是吃了王母娘娘的长生不老药,身体变轻,飞升月球的。这是古人对飞月的淳朴想象。

嫦娥奔月,也成为古人最常书写绘制的题材。明代苏州唐伯虎绘制多幅《嫦娥奔月》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幅《嫦娥奔月》图中,他题写了四句诗:

月中玉兔捣灵丹,却被神娥窃一丸。

从此凡胎变仙骨,天风桂子跨青鸾。

画中,嫦娥身处月宫之中,神情落寞,有人认为这是唐伯虎“科场舞弊案”后不得志之写照。

   吴文化博物馆藏银槎杯


“巨槎”——人类最早载人飞船构思

除了吃不死药,古人还设想,能否乘坐飞船升空。

在神话故事里,有人乘坐白鹤,有人乘坐飞龙,这样的想象比较低端。因为鹤和龙,都是常常提及的动物,借用它们的神力去飞升而已。

晋人王嘉不一样,他想象得就比较奇特,他发明了巨槎。“槎上有光,夜明昼灭,常浮绕四海……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亦谓挂星槎,羽人栖息其上。”这和后世的载人飞船有些相似。

苏州吴文化博物馆藏有一件银槎,白银制成,整器斜长22厘米,宽约7.5厘米,高11.4厘米,背尾阴刻“至正乙酉朱碧山造”八个铭文,可知该器为公元1345年元代银工朱碧山所制。槎杯以“仙人”乘槎游天河的的神话故事为题材。该银槎杯出自乾隆年间刑部尚书、苏州人韩崶墓中,1994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记者从馆方了解到,银槎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晋代张华《博物志》等书籍中的浮槎典故:传说大海尽头与天河相连。每年八月,会有竹筏(槎)自海上浮来,一期一会,从不失约。

神话传说里,张骞曾乘坐银槎顺黄河直上九天,与织女见了面。

   《武备志》中的“一窝蜂”火箭图案


万户飞天——人类最早的火箭升空试验

现代载人航天技术,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它起始于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号飞船进入地球轨道。但若再往前追溯,明代中国就已经有载人飞行试验的记录。

明代有一位航天人,据说是朝廷钦封的“万户”。他让人把自己绑在座椅上,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椅后装上47枚火箭,同时点燃。他想借火箭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动力,飞向前方。遗憾的是,万户的试验最终失败了。他也因此从空中摔下,最终丧命。

“万户飞天”的故事在国际航天界都非常流行,美国人将它写进专业书籍《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中。前苏联、德国、英国等火箭专家都将他视为人类利用火箭作动力飞行的先驱。为了纪念世界航天他,世界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

明代就有火箭了吗?我们知道,现代火箭是运载卫星、宇宙飞船的助推器,它用燃料的巨大推动力,将卫星等送上太空。火箭的历史其实很早。不过囿于当时的技术,大多用于战场。明代的火箭是承继宋、金、元火箭技术而来的。明人茅元仪南京乌龙潭附近久居,他著有一部《武备志》,为我们留下明代各种火器的样子,其中就包括火箭。这本古籍在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处都有收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编辑:秦小奕


相关阅读

  • 嫦娥六号携月背“土”特产启程回家

  • 据新华社电 月背“挖宝”顺利结束,嫦娥六号启程回家!4日7时3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随后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
  • 陪“嫦娥”长大的叶培建院士,头发全白了

  •   6月2日6时23分,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一众年轻的
  • 嫦娥六号“蟾宫挖宝” 三大技术显身手

  •   6月4日7时3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完成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  要顺利采集宝贵的月球样品,离不开钻取
  • 月背展开的五星红旗,竟然是用玄武岩织成的

  •   表取完成后,嫦娥六号着陆器携带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这是我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国旗。  记者了解到,这面五星红旗的原材料是玄武岩。  技术含量很高
  • 火箭人的二十四节气·芒种 | 忙碌,收获

  • 【天地、四时、万物,皆是自然。富有智慧的中国人在观天时万物中寻找到自然规律,创造出二十四节气,形成独属于中国农耕文化的智慧结晶和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节气,是时光流
  • 陪“嫦娥”长大的浙大校友院士,头发全白了

  • 6月2日6时23分,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6月2日,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背。图为着上组合体着陆后太阳
  • 嫦娥落月,同济助力!

  • 北京时间2024年6月2日6时23分,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此次嫦娥六号任务再次成功实现月面软着
  • 世界首次!嫦娥六号完成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

  • 新华社权威快报|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6月4日,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六号上升器自月球背面起飞,随后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嫦娥六号完成世
  • “大家好,我是嫦娥六号,现在我正在月球挖土”

  • 刚刚,认证为“嫦娥六号”的“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官方微博发出第一条微博:“大家好,我是嫦娥六号,现在我正在月球挖土。 ”据国家航天局消息,6月2日6时23分,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扶摇直上九万里——藏在古文物里的“飞天”梦

  • 据媒体报道,6月4日,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六号上升器自月球背面起飞,随后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其实,从远古至今,中国人的登月之梦做了几
  • 五月五迎端阳 文旅宴将开场

  •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轻快的儿歌声中,又到一年端午时。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连日来,各地推出丰
  • 系好青少年成长“法治扣子”

  • 系好青少年成长“法治扣子”——南京江宁开发区法院“萤火星光、家长课堂”活动见闻“这是我度过的最难忘的、最有意义的儿童节。”在宽敞明亮的江宁开发区学校礼堂里,一场别
  • 北京市文旅局发布参团旅游“防坑”提示

  • 为提高市民和游客对不法旅行社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编写了《参团旅游“防坑”温馨提示》。《温馨提示》提醒游客在互联网浏览、咨询
  • 市场满意度高位运行 以评促改成效显著

  •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日前印发通报,反馈2023年文化和旅游市场政务服务“好差评”有关情况。通报指出,2023年文化和旅游市场活跃度明显增强,审批服务数量大幅上升,行政审批效率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