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穿越千年惊艳你的生活!国宝级文物“蓝莲盏”同款文创来了

日期: 来源:奔流新闻收集编辑:奔流新闻

“她”是惊艳千年的“蓝莲花”;

“她”是古法琉璃烧制的主人杯;

“她”就是经过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团队3年研发与细节打磨后,终于成功还原的丝路珍宝、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同款文创——“琉云璃彩”蓝莲盏。

(一)

“琉云璃彩”蓝莲盏,拥有“冰肌玉骨”的七瓣之莲,莲瓣口沿独特优雅,八瓣莲花托盘平稳支撑,通体莹润清透,触感温润舒适,内外明澈,可观茶色,妥妥一套美轮美奂的主人杯,更是收藏、馈赠的匠心美器。

当然,它的不凡更来自于它的创意源头——甘肃省博物馆展厅里那只造型华美、完整成套、颜色高贵的莲花形玻璃托盏。

作为中国古代玻璃制品的瑰宝,它状如莲花,一盏一托,通体呈半透明普蓝色。盏身呈七瓣莲花形,托腹壁直外撇呈八边形,外边沿呈八瓣莲花形。托与盏相得益彰,像极了夜幕下一朵绽放的蓝莲花。

相信每一个与它对视过的人,都会对它过目不忘。虽然这是一套元代的器物,但在现代人眼里,依旧美得不可方物。

这次,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团队以这件国宝级文物——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为原型,采用古法琉璃高温烧制,经过二十多道复杂工艺精细制作,不仅让这款美器具有贵气轻奢的质感,而且脱铅处理也保证实用性和饮用安全。外包装还采用原创设计的精美烫金礼盒。

现在,你终于可以将这一盏惊艳千年的“蓝莲花”带回家了。

(二)

中国人自古好茶,“美食不如美器”,对茶具更是颇为讲究。

茶盏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也随同茶文化的盛起而不断变化。东晋以后出现了一种专用于饮茶的器具——托盏,这种托盏由汉代的耳杯和托盘发展而来,茶盏放在盏托上,避免烫手,是当时非常流行的饮茶器具。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加之制瓷业蓬勃发展,瓷质托盏已经有了庞大的粉丝群。哪怕是到了元代,精致的玻璃托盏那也是相当受追捧,所以,当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一经出土,就备受文博界瞩目。

要知道,玻璃器皿,对于现代老百姓而言虽已司空见惯,然而在古代中国,一般人家可是绝对用不起,那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正儿八经的奢侈品。

《红楼梦》中曾多次提及玻璃器皿。可见,像贾家那样显赫的家族都把玻璃器皿作为一件重要的家什物件。

而此次,为何选择用古法琉璃材质还原文物之美?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创意总监吴晓宇说:“这款文创产品我们打磨了3年,用各种材质尝试过,首先尝试过使用玻璃材质,但效果不理想。原文物是半透明玻璃质地,整体呈普蓝色,晶莹润泽,色泽纯正,内含少量气泡。如果采用透亮的玻璃材质,效果过于现代,缺乏古物沉淀千年的味道,而琉璃则不同,这种材质自带一种朦胧之美,但整体又是内外明澈。所以,最终我们选择用古法琉璃材质,凸显原文物的古朴气质。”

在中国古代,玻璃作为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与丝绸、金属制品等古代贸易中的珍宝,成为探索丝绸之路中西方经济、文化、技术交流的重要载体。那时的玻璃和今天的可不一样,以铅钡玻璃为主,透明度不高、质地脆且易碎。

我国早期的玻璃多为绿色、淡绿色或白色,南北朝时期,随着外来玻璃的输入,玻璃在造型、质地、工艺上已经出现了变革,可以烧制出光泽鲜艳的玻璃了。元代时还出现了专门给皇家烧造仿玉玻璃器的“瓘玉局”。

目前出土的元代玻璃器皿极少,而甘肃省博物馆这套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晶莹剔透、色泽纯正,正是元代玻璃器皿的代表,无愧于国宝称号。

(三)

谈到这款文创的研发,吴晓宇说:“这次研发,还有另一个难点,就是托盏的器形,‘莲花形’非常考验工匠对于整体器型比例的把握。上一次打样时,莲花形做的有点瘦长,很不理想,此后又经过反复打磨。”

据考证,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将莲花造型运用在器具之上。当时中国制造的玻璃器多薄而小,这款蓝莲花器型较大且厚,又极像舶来品。

而从托盏的色泽和成分上判断,研究人员认为这托盏极有可能是元代工匠利用进口原料,运用中式审美制造出来的玻璃工艺品。

元代,皇室出于贵族统治阶级奢侈消费的需要,将欧洲、阿拉伯地区及西夏、金、南宋的各行工匠组织起来,建成庞大的皇家官办手工业作坊。匠籍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便于积累工艺经验,提高技艺,使官办手工业人才荟萃,技艺精湛,生产出了大量高级手工艺品和消费品。从这套玻璃莲花托盏玲珑的外形和明艳的色泽可以看出元代官办手工业非常发达,使得传统工艺美术得以复兴与发展。

曾有不少网友看到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时,都在脑补古人是怎么用其饮茶的,毕竟文物口沿很尖锐。“文创产品的开发一方面是让大家能感受原文物之美,把文化带回家;另一方面也考虑作为生活用品的真实使用性。可以看到,原文物的花瓣之尖非常尖锐,我们既然选择复刻这款茶盏,也要保证饮用安全性,因此把莲瓣口沿稍作改动,使其更为圆润。”吴晓宇说。

经过这次从文物到文创的复刻,已扎根文创设计7年的吴晓宇颇有心得,“我们做文创就是越做越发现文物的精妙之处,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莲花器形,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复刻的,现代人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真正完全还原古物之美,这就是文物的珍贵性。我们只希望尽己所能,让现代人更了解这件丝路遗珍,并爱上这一抹惊艳的蓝。”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荆雯



相关阅读

  • 神秘玉神面:陶寺的“外来文明”

  • MUSEUM晋地宝藏·神奇文物在这里文物,记录过去,映照当下。山西是文物大省,除大量不可移动文物,各博物馆现存可移动文物达320余万件(套)。每一件文物,都讲述着三晋文明故事,构建着共
  • 古浪县博物馆馆藏文物清点整理工作圆满完成

  • 近期,古浪县博物馆从彻底摸清家底、新馆搬迁前期准备、确保馆藏文物绝对安全三方面着想,全面启动文物库房清点整理、建档补档、信息数据采录、馆藏文物安全评估等夯实基础的
  • 国家文物局领导在京调研文物抢险救灾工作

  • 8月8日下午,受国家文物局党组和李群同志委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带队深入北京市房山区、门头沟区灾情严重区域,现场勘察文物受损情况,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
  • 国家文物局部署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准备工作

  • 国家文物局近日发出通知,就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准备工作进行部署。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十四五”期间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行动,将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开展实地调查。据悉,今年初,国
  • 再上新!三星堆“黄金面具”来省博了

  • 最近,“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展”广受欢迎,并登上“中博热搜榜”十大热搜展览。8月8日,记者获悉,该展览又增添“黄金面具”等7件三星堆文物,供观
  • 暑期“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折射了什么?

  • 7月21日,游客在河南博物院观看春秋时期神兽造型的乐器支架。 新华社记者 翟翔 摄场馆入口处观众队伍蜿蜒曲折排成长龙,展厅内人头攒动……今年暑期,不少博物馆成了众多游客和市
  • 市北区兴隆路街道强化文物保护执法检查

  • 近日,市北区兴隆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对辖区内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文物安全执法检查。本次检查针对海云庵、内外棉纱厂旧址等文物点进行隐患排查,加强建筑火灾隐患排查,禁止易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市民探访团解开酸奶工厂的“智能化密码”

  • 长江网市民探访团在蒙牛透明工厂前合影。绿镜头摄影队周江平 摄长江网讯(记者赵萌萌)“我在本次工业游中沉浸式感知到酸奶的历史和故事,对智能工厂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8月9
  • 莒县:蓄产业之势,向振兴高地迸发

  • 建基地、扶龙头、打品牌、提质量,莒县——蓄产业之势,向振兴高地迸发立秋虽已至,暑气盛难清。仍骄阳似火的八月,却阻挡不了莒县这个农业综合体的吸引力。在这里,远离城市喧嚣,依偎
  • 文化周口 | 院内有棵红枣树

  • 尚纯江儿时,我家老屋前有四棵树:两棵榆树,一棵枣树,一棵老槐树。两棵榆树一南一北立在院子西侧;东侧窗前,立着一棵枣树;那棵老槐树,立在东南侧粪坑旁边。春天来了,榆树长出一嘟噜一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