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李群
11月26日,高新区兰雁大道与金晶大道交汇口西南侧一家超市的肉类货区,两盏红色外壳的生鲜灯很是惹眼,“还有几天生鲜灯就不让用了,你们店还不准备换灯吗?”“咦?这灯不让用了吗?俺不清楚,可能店里有安排吧。”一位女售货员这样回答记者的疑问。
作为生鲜食用农产品的“美颜滤镜”,生鲜灯将在12月1日正式禁止在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时使用。现在距离禁令生效只有几天时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商户和消费者对禁用生鲜灯一事的反应大相径庭。
《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自12月1日起施行,明确要求“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鲜切果蔬等即食食用农产品应做好食品安全防护,防止交叉污染。”
其中,“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通俗地讲,就是指目前市场上普遍使用的生鲜灯。
质量监督检测专业人士介绍,肉类、蔬菜在市面上常见的几种光源下所呈现的颜色和新鲜度有所不同。这与照明灯具的显色性和颜色有关。灯光的显色指数越接近100,对物体的色彩还原能力越强,人眼看到的物体颜色越真实。目前市场上的“生鲜灯”通过增加特定颜色发光,改变灯具对特定颜色的显色能力,比如红色和绿色,让食品的颜色看起来更加红润或鲜艳。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部分农贸市场和生鲜销售店出售猪肉、牛羊肉的肉类摊位还在使用生鲜灯。“老板,知道生鲜灯马上就不让用了吗?”面对记者的提问,摊主均表示,听说生鲜灯不让用了,先看看再说,个别摊主明确表示“灯买的时候挺贵的,能用就用,时间一到就换”。
11月25日晚7点,高新区田氏骨科医院附近某农贸市场,冷柜里的猪大腿骨在生鲜灯下十分红润新鲜,记者花了30几元买了一根回家后,猪大腿骨在LED灯下瞬间红润不再、呈“素颜”状,好在还比较新鲜。
市民是否知道生鲜灯即将禁用?他们对禁用生鲜灯有何看法?在农贸市场晚上采买高峰时段,记者发现市民没有人在肉摊面前和摊主讨论生鲜灯的问题,都是买完就走。面对生鲜灯即将从消费舞台谢幕,各年龄段的消费者对此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家住新空间社区、年近七旬的焦先生,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忙照看两个孙子,“孩子吃的东西一点不能马虎,我一般都去大集上买肉、排骨啥的,大白天的,肉新鲜不新鲜、颜色如何一看便知,买着放心点,等不用生鲜灯了,再去农贸市场看看。”
“你们知道生鲜灯禁令什么时候实施吗?”记者在农贸市场随机采访一对小情侣,“啥是生鲜灯?禁令就更不知道了,平时不怎么关心这些,今天天冷,来市场买点羊肉回家涮火锅,平时都在单位吃食堂,在家饿了就叫外卖,一般不开伙做饭。”
家住高新区华南园、年近八旬的张女士表示,平时不太关注生鲜灯方面的新闻,对生鲜灯即将被禁用并不是太清楚。“在那个灯下面,肉看起来感觉特别新鲜,自从我知道有生鲜灯这回事后,买的时候都要把肉拿开单独看看,年纪大了,别的地儿去不了,只能在家门口的市场买肉,这个灯不让用了,是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
市民孙女士表示,“我之前有听说生鲜灯不让用了,这几天买菜的时候,看见那些生鲜灯还一直在用,原来禁令是12月1日才开始实施。我坚决支持不用生鲜灯,让大家买肉的时候都能眼见为实,民以食为天,吃得健康、吃得放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