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张恩利个展开幕:没有一张人脸的肖像展

日期: 来源:一条收集编辑:一条

张恩利,

中国当代艺术史上重要的名字。

画了30多年,创作不辍,

仅仅是在今年,

他就已有两场大展展出。

张恩利在工作室接受一条专访

在广东佛山顺德的和美术馆,

他的展览《肖像》刚刚开幕,

这也是和美术馆的三周年特展。

59件作品,横跨创作生涯,

包括15件过去一年的全新创作。

虽然名为《肖像》,

画面中却一个“人”都没有,

这次,他想挑战观众对“肖像”的定义。

张恩利在和美术馆

一条在张恩利的上海工作室、

和美术馆展览现场,

两次拜访了他。

不用微信、不用微博的他,

有意识地屏蔽嘈杂信息,更专注于画,

越画越兴奋,

越画越快乐。

撰文:周天澄

责编:陈子文

2月中,广东佛山顺德的和美术馆,一场大展《肖像》即将对公众开放。下午四点,三楼展厅的阳光最好看,被外墙切割成一道道整齐的光束,艺术家张恩利在做最后的检视。

这次展览一共展出了他的59件作品。他提前一周来到了顺德,每天在馆内走动,与和美术馆团队共同布展,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周全。

这59件作品和“肖像”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这里面没有‘人’,一个‘人’都没有。”张恩利有点狡黠地回答。

《二斤牛肉》,1993

他其实画过很多“人”。1989年,24岁的小镇青年张恩利来到上海当高校老师,业余画画。九十年代,他凭借一系列人像作品声名鹊起。最著名的一张《二斤牛肉》,画的是手持菜刀大力斩肉的屠夫,手臂上两道伤口,鲜血喷涌而出。他还画了抽烟的人、跳舞的人、打扑克的人,画面色调浓重,压抑着某种强烈的情绪。

Soap Opera 肥皂剧,2004

千禧年到来后,“人”的形象在他的画布上逐渐隐身,他开始描绘一些身边最不起眼的静物:水桶、椅子、马赛克瓷砖;再过了十年光景,“物”也变得模糊起来,画面转为纯粹的抽象,直到如今。

《忧郁的人》,2022点击图片,收藏该作同款亲签版画

这次在和美术馆展出的,人像作品一幅都没有。去年的新作达到十五幅,无一例外都是抽象作品,他说,到了一个阶段,很难再往回走。

这次,他想要挑战一下观众对于“肖像”的定义。

“静物当然也是一种肖像,你通过生活中不起眼的物,可以看到人的痕迹、时间的影子。当熟悉的事物变成一张画的时候,你会用另外的眼光去看待,觉得好像既熟悉、又陌生。”

《水桶一》(上),2007

《水桶1》(下),2007

他笔下的静物,都是生活中最不起眼的存在。水桶与椅子都是朝夕相处、日常使用的。有名的“马赛克”系列,来源是上海M50艺术园区附近一个公共厕所的墙面。那是他曾经工作了很久的地方。

《手艺人1》, 2019-2020

后来这块墙面变形、变色,出现在很多幅作品中。他说,这些东西,是一个密码,密码背后,组成了一张张面孔。

有一天,他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或许这些静物也隐去的时候,他的创作会来到一个更新的境界之中。

《长寿的人》,2022

《性格耿直的男子》,2022

到了抽象阶段,他的作品基本都有一个具体的名字。这次展出的新作品里,就包括《沉默的人》《事业有成的人》《教书先生》《博士》。

观众往往试图从画布的线条和色彩上看出一些端倪。张恩利说,这些作品由“视觉的把握、手的潜意识的运用,以及心里一瞬间的感觉”叠加组合而成。“每个人的世界不也是这样构成的吗?”

那些具体的作品名,则在作品完成后,从潜意识里跳了出来。他说,这些身份都是生活里最普通的人,也是他画了三十年最关注的东西。

这次办展,前前后后沟通了一年多的时间。同时,这也是和美术馆为了建馆三周年而准备的特展。

张恩利站在和美术馆的双螺旋楼梯上

三年前,和美术馆因为安藤忠雄的设计而名声大噪。安藤忠雄本人倒是说,他的建筑工作早已完成,美术馆的本质,还是应当回归到馆内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工作人员。

和美术馆建筑本身有特殊性,相比起传统的美术馆,圆弧形的结构使得作品一览无遗地暴露在观众眼前。执行馆长邵舒说,张恩利的作品,会给到观众一种非常直接的情绪上的反馈。

张恩利本人也颇费了一番心思。除了常规的绘画作品之外,还带来了三个空间作品。

张恩利在《彩色房子》里

一间是内壁涂满色彩的房子,有5*5*6米的空间,一束黄色灯光吊在高处,在昏暗的“房间”墙壁投下一小方亮影。

他的童年就住在东北乡村一间昏黄的小房子里。小时候,他体弱、寡言,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不总能得到父母的关注。那间房子给幼小的他一种被包裹的安全感。时隔多年,他把这种空间的记忆带到了和美术馆的现场。

他还搭建了一个由纸盒子组成的《柱子》,高达二十米,贯穿了和美术馆的核心筒。“天圆地方,很吉利的概念”,他想了想又补充,“这个空间太完美了,我就想要把它打破一下。”

在三楼展厅,他布置了一个木质的《走廊》,地面是日常随处可见的瓷砖纹饰,走在其中感觉压抑和紧迫,他的灵感来自于公寓楼的安全出口,“一个人最后爬出去的感觉”。在日常生活里,他常从潜意识里迸发出这样或那样的灵感。

张恩利说自己不善言辞,语速缓慢,逻辑严谨,在讲述观点时,每每都会带上“通常来讲”的前缀。聊天的过程里,和美术馆的执行馆长邵舒替他回答了几个问题,他松了口气,埋头吃掉摆在面前的一条小鱼。

他有坚定的一面,宣称“艺术家需要反馈的从来不只是艺术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通常来讲是这样。至少对我来说,我觉得这肯定对。这个基础上,我才能做三十年的创作。”

《一堆迷彩球》

现场还有一件作品《一堆迷彩球》,是大大小小的地球仪被涂画成了不同的样子。这个项目他已经做了十年,每年都会涂上几个,喻示着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动之中。他本人也是如此。

这些作品很多都创作于充满波折的去年。生活在上海的张恩利也同样经历了封控在家足不出户的两个月。那两个月里,他暂停了艺术家的身份,每天在家做饭。

这对他来说,反而是难得的休息。“艺术家没有退休的时候,好像借此体验了一次退休的感觉。”

一尘不染的工作室

除此之外,从业三十年以来,工作是他生活的重心。他现在的工作室在上海松江,上下三层,共有1800平米。这样大的空间,被收拾得一尘不染。

一条团队在2月中旬去到工作室采访他,他穿得并不厚实,聊上两句便冷得哆嗦。但,一旦开始画,他好像一下子就不冷了,画着画着,甚至还要脱掉外套。

封控结束后,他恢复工作,相当规律、相当高产。每天早上九点,他出现在工作室。趁光线最好的时候画到下午两三点收工。他中午吃得很少,有时候仅是小小的一个火烧,为的是下午不犯困,能精准地画出想要的每一笔。

张恩利工作中

随着年龄渐长,他惜时、也爱惜自己的身体。微信、微博一概不用,有意识地屏蔽了外部世界的嘈杂声音。“世界上每天发生多少事儿呢,大多数事儿都没必要知道,时间宝贵,用来做重要的事。”

工作室的地下室放着哑铃,他在工作间隙会去举两下,甚至还非常专业地进健身房练了一段时间肌肉。力量对他的工作很重要,画大尺幅的画作时,他要爬高踩低,在梯子上上下——确实是需要好的体力来支持。

三十年前刚开始画时,他的画作尺幅都不算大。原因很实在,90年代,他住学校分的14平米的房子,生活创作都在一处。作品若画得大,“门都出不了”。

《舞蹈》,1995

那段时间,他住小房子,每月领一百块钱工资,画画用的画框,还要自己去刨木头。家门口是一个巨大的菜场,每天都要去买菜,“屠夫”们存在于每天的生活里。他去舞厅、去小饭店吃饭,画下那些属于九十年代的面孔。他眼里的九十年代,大多数人都不得不直面现实,个人的情绪和感受被压缩到最低点。

2000年之后,社会逐渐走向开放,人们开始可以做些小买卖、去馆子里宴请宾客,作为艺术家的张恩利开始走向世界、出国办展。他开始了一次非常严肃的思考:他希望能找到一种更中性的、超越个人体验的东西。作为中国的艺术家,他希望能画出看得到一整个社会的东西。

《四季商人》 ,2022

画面中的情绪逐渐冷静下来。对于那些难以解读的抽象画作“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三缄其口,只是一幅《四季商人》的解说或许可以窥到一二:

“我喜欢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的那种冷静。在非常冷静的下面暗藏着非常坚硬的东西,让你觉得好像生活是这样……我最喜欢他的《四季商人》。他骨子里有非常消极的东西,在表现电影时发现很多规律性,就是万物皆会走向死亡。”

《悬垂的电线》,2011

他关注“不重要的事”,人物阶段,他画了很多后脑勺;静物阶段,他画破损的墙面;抽象阶段,他捕捉那些吉光片羽的意识。

根据他的理论:“越是不重要的东西,在这个社会越是重要。”

他常回看自己以前的作品,那些笔触会把他拉回到过去的具体场景中,模糊的记忆会变得清晰起来。

作品风格的演变好像也是他个人的历史,“所有人都在被一个大的时代推着往前走,人没有办法跨越时代……但作为艺术家,一直关注的可能就是几个大的问题,比如:什么是肖像画?”

《博士》 ,2022

张恩利没有受过美术学院的学院派训练,他现在觉得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幸运,令他在创作时更加自由、不受拘束。

九十年代,他初出茅庐,国内的艺术环境也相对封闭,年轻的艺术家需要在群展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美术馆里好的位置要靠“抢”,“我那时候好着急哦,怎么这也没有我、那也没有我。”苦闷都是现实的苦闷。

三十年过去以后,他已经办过多次大型的个人展览,他发现,即使是美术馆那些不引人注意的角落,也仍然会是很有趣的位置。

《一堆管子》,2015

他一直在做打破边界的事,“肖像”的常规定义,他想要打破。“抽象”和“具象”的分野,他也不是太认同。“那是艺术史的界定,我们中国的艺术家,应当走一条自己的路。”

他也尝试了一些传统绘画以外的创作形式。2007年,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的展览《循环,没什么可看》中完成了第一个空间绘画作品。之后,他频繁画在墙面、天花板、纸箱垒起的房子上面。这次展览现场的立体空间也是如此。

展览《会动的房间》空间绘画

面对巨大的空间,他并不紧张,反而感觉享受。因为现场作品有无法预期的临场性,很多时候是依靠直觉本能,“这是真正艺术的魅力”。

这些作品都不会被保留太久,一般都只有两三个月的期限。随着展览结束,这些作品就会被覆盖清除,“要说可惜,那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某种程度上,被覆盖才令作品的意义圆满了……世界上留下来的东西,都是一种偶然”。

张恩利在南极双年展

2017年,张恩利应邀参加首届“南极双年展”。双年展邀请了世界各地的一百多位艺术家、建筑师、研究人员、思想家和哲学家参加活动。张恩利是受邀的唯一一位中国艺术家。

他做了一枚巨大的“蛋”带去了南极,又带了回来。他尝试去假设一种考古学上的生物新发现,让蛋成为南极世界里的一种“存在”,这种“存在”又与“迁移”相伴相生。

他总是发自内心感谢艺术创作为他带来的一切,因为创作他得以游历四方,看到广大世界。“最重要的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即使画到现在,有时候完成作品时的强烈的兴奋感,仍然是超出知识经验的。”

在已有的三个阶段之后,他还会有新的创作阶段吗?他直言自己也不知道会发生的事,毕竟他希望自己能一直状态很好地画到八九十岁,“生活永远充满挑战和未知,让你怀疑做这件事的意义。”但,“能先做下去,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

相关阅读

  • 郭台铭的起手式丨台湾一周

  • 台湾鸿海集团创办人郭台铭2月14日拜会台“立法机构”前负责人王金平。两人谈了一个多小时,会谈后,郭台铭自己说是要看国民党党内初选办法才决定下一步,但王金平替郭台铭说出,郭
  • 胡锦矗女儿:父亲临终前 念叨的还是大熊猫

  •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谢杰  赵紫君“很小的时候,我舍不得父亲,我老是用绳子去捆住他的脚,试图把他栓在床上。这一次我用了无数仪器,却没能留住他。”2月19日下午,“中国大熊猫研
  • “球二代”红军小将巴伊切蒂奇的故事

  • “球二代”红军小将巴伊切蒂奇的故事当斯特凡·巴伊切蒂奇(Stefan Bajcetic)像滑冰一样在安菲尔德满场飞奔的时候,他不断的夺回球权,展现他刚满18岁的阅读比赛能力,在西班牙维戈(V
  • 赫尔特发誓要在首秀表现平平后重返3分大赛

  • 赫尔特发誓要在首秀表现平平后重返3分大赛凯文赫尔特在他的首次NBA全明星三分大赛上没有按计划进行,但他不会希望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这位国王队神射手 在盐湖城的比赛中仅拿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张恩利个展开幕:没有一张人脸的肖像展

  • 张恩利,中国当代艺术史上重要的名字。画了30多年,创作不辍,仅仅是在今年,他就已有两场大展展出。▲张恩利在工作室接受一条专访在广东佛山顺德的和美术馆,他的展览《肖像》刚刚开
  • 警民携手成功救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

  • 今年以来,昌南新区公安分局园区派出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公安机关统一部署,深入推进森林防火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全民普法活动,通过以案释法消除群众的法律认知误区,增强群众的法治观
  • 乐山再添两个川渝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   乐山新闻网讯(记者 黄海博)2月17日,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暨第六届重庆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重庆市南川区举行,大会评选出2022年川渝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体
  • 礼遇“洋景漂”,服务“零距离”

  • 近日,我市“洋景漂”艺术家KANG夫妇通过“珠山警民通”联系珠山分局出入境管理科民警,表示想要了解办理中国绿卡的相关政策。为了让KANG夫妇更直接细致了解我市出入境政策,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