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做民族文化最执着的“守望者”

日期: 来源:中国妇女网收集编辑:中国妇女网

    ▲ 黄会林在“看中国”展映仪式上致辞。

    ▲ 黄会林(前排左起第二)参军入伍,赴抗美援朝一线。


    / 人物小传 /

    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始人。参加过抗美援朝,并荣获100名人民功臣。从朝鲜战场归来后,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我国影视学科建设,是我国本土影视民族化理论研究体系的开拓者和先行者。2023年,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不久前,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0届大学生电影节“青春之夜”荣誉盛典现场,群星璀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一袭黑色中式衣裤点缀一条玫红色丝巾,在主持人和第一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奚美娟的搀扶下从容走上舞台。台下,一众知名文艺工作者纷纷用最热烈的掌声,致敬这位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创始人,致敬这位中国影视学派民族化研究的先行者。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女战士、一心投身国家建设的女大学生、专注影视学科科研建设的女学者、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的女使者……波澜壮阔的一生中,黄会林始终秉持“党有所呼、我有所应;国有所需、我有所为”的赤诚之心,锻造高品质学科、匠心培育影视人才,并把研究、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作为一生己任。2023年3月,她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青春入朝,奠定一生价值观

    1934年2月,黄会林出生于天津一户书香世家。时逢乱世,幼年的她总随家人到处迁徙,饱尝战乱之苦,倍感人生艰辛。

    15岁那年,她在上海迎来解放,深切体会到“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变化是很强烈的,每个人的心境也变得开放,开始有憧憬、有希望、有未来。”

    后来,一家人因父亲工作变动搬回北京,黄会林也转入北师大附中就读。就在她刚升入初三时,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拉开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在“全国人民奋起抗击、同仇敌忾”的时代氛围中,师生们将“上前线”的请愿书贴满校园,黄会林也在其中。最终,经组织考察批准了四个人参军,她“荣幸也很侥幸”地成为四分之一。

    带着大红花,黄会林被部队从学校接走。入伍训练后,来到朝鲜战场,她与英雄儿女中的王芳一样,都是宣传员。战斗打响,她就到前线山头送炮弹、送必需品;停战间歇,她就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教战士认字学歌、鼓舞士气。

    入朝后的每一天都在战斗。令黄会林印象最深刻的,是保卫清川江大桥的“清川江保卫战”。这场战斗,黄会林被派到三营八连的测高班。测高班是连队的眼睛,连队每一次精准开火都仰仗侧高机测出的敌机数据。黄会林还记得,测高班班长刘兴沛是一位既能打仗又特别能团结人的战友。“头一天我们还跟刘班长一起擦炮弹、吃干粮,我还教他们唱革命军歌。可第二天,为了保护测高机,刘班长在敌机轰炸下壮烈牺牲。”为纪念刘班长,黄会林和战友专门给他编了一个节目,在部队里宣传英雄唱英雄。

    “清川江保卫战”结束后,部队进行总结评功,18岁的黄会林入选100名人民功臣,是其中唯一一名女兵功臣。

    战火中的洗礼与磨砺,奠定了黄会林一生的价值观:“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肩上扛着历史责任、扛着烈士遗志。祖国需要我们到哪儿就到哪儿,祖国需要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是我们的本分,也是应尽的职责。”

    四度转型,融入时代发展

    从朝鲜战场归来,1953年,我国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要参加祖国的伟大建设,必须提升自己。”意识到这一点,当部队征求意见时,黄会林果断选择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继续学业。在那里,她与爱人绍武结识,双双保送北师大中文系,后又提前毕业,留校任教至今60余年。

    从教以来,在党的召唤下,她四度转型,自觉顺应时代发展激流,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我国影视学科建设的开拓者和中国本土影视民族化理论研究体系的先行者。

    根据党和国家需要,北师大要创建一个新专业——影视专业。在此之前,全国的综合性大学均没有这一学科。

    新学科的起步地点是北师大辅仁校园后院一个废弃的化学药品小仓库。条件艰苦,身为艺术系主任的黄会林却没想到提要求。“我们不习惯讲价钱、提要求,只管做好‘放心干部’,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

    仅用三年时间,新学科在黄会林的主持下连迈三大步,震惊业界。

    1992年9月1日进驻小仓库创建新学科,1993年就争取到一个影视硕士点,1994年开招影视教育本科生,1995年,中国高校第一个影视学博士点花落北师大。黄会林也因此成为全国影视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此后,北师大戏剧与影视学(原影视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全国第一的A+学科,北师大艺术传媒学院也从破旧仓库搬进了占地一万平方米的田家炳艺术楼,成为全国综合性大学中唯一全艺术学科覆盖的学院。

    “这既说明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也说明我们只要认准了目标是祖国需要的、是事业发展的未来、是必须为之付出心血的,最后就能有所收获。”黄会林语重心长道。

    以促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为宗旨,基于黄会林与绍武共同提出的“第三极”文化理念,2010年11月19日,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揭牌成立。作为首任院长,黄会林又迈进新的人生历程、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把中国文化更有力地推向世界。

    实践为“底”,勇创“中国学派”

    时间倒回1985年夏天。那是期末考试期间的一个周六,室内气温接近40摄氏度,室外大雨瓢泼,天气闷热潮湿,路上积雨过膝。北师大校内500座教室(今敬文讲堂)内外却人满为患,学生们和受邀前来的中国剧协专家都被一出由北师大学子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牢牢吸引。演出散场后,几百名观众在台下鼓掌等待谢幕。

    “参与演出的学生们激动地搂在一起抱头大哭,场景非常感人。”黄会林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这就是我们北国剧社的开始。”

    踏入戏剧领域后,黄会林越来越意识到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大艺术教育理念。由其打造出的北国剧社、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三大品牌,均是“知行合一”结出的实践硕果。

    1986年1月10日,北师大北国剧社正式成立。当年恰逢我国举办“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北国剧社的演出,让业内专家找到了驳斥“中国话剧要灭亡”这一说法的论据,并提议请剧社学子们参演。

    参演剧目《第十二夜》进行首场预演时,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的曹禺看后不吝赞美:“我只有一个问题,你们怎么能演得这么好!”北国剧社因此成为第一个写进中国话剧百年史的当代学生业余演剧社团,并一直引领高校剧社蓬勃发展。

    作为在学科创立过程中生长出来的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以下简称“大影节”)自创始之初,便坚持“理论指导实践”。

    创立于1993年的大影节,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大学生拍”为风格,秉承“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宗旨,树立了不同于其他所有电影节的全新形象,已成长为具有独特品牌和国际水准的国家级电影节。

    “这是一个被中国电影人称赞为‘最独特、最有含金量、有最高层观众’的电影节。很多电影人说,有些电影节不一定去,但大影节我们一定要参加。”在黄会林看来,这正是青春的力量。

    20世纪90年代,电影理论大多是西方舶来品。“当时大家争相用弗洛伊德、萨特等来解读中国电影,缺少以中国影视艺术为支点、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影视理论,因此理论指导不了实践,实践也难以验证理论,在世界影视之林陷入了‘我是谁’的困境中。”

    忧虑于中国文化没有坐标和立足点,忧虑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文化缺失和精神缺钙,黄会林于学术中求索,于1995年率先提出影视艺术及学术研究中的“民族化”问题,期望唤醒民族文化自觉。

    2009年,黄会林与绍武在深入思考“影视民族化”的基础上,提出“第三极文化”理论,借“极”字“顶端”之意定义中国文化,提出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文化是与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并行鼎立、不可替代的“第三极文化”。

    为了将“第三极文化”理论应用于中国文化“立起来,走出去”实践,76岁的黄会林再度为搭建北师大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这一平台四处奔走、竭尽全力,并于2011年发起“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以下简称“看中国”)。

    2015年7月,几名新加坡“90后”大学生通过参加“看中国”计划来到中国西北,用镜头记录现代中国,通过秦腔、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等元素了解和传递中华文化。

    截至2022年,895名来自五大洲101个国家78所海外高校的外国青年,足迹几乎踏遍全中国。他们共完成854部纪录短片,斩获160余项国际性奖项,在5大洲28国展映,被300多家中外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和持续报道。

    如今,年近90岁的黄会林依然在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步履不懈。新的征程上,她依然热衷与青年为伴,认定“这辈子就是跟青年在一块儿,没有青年也没有我”。从青年走向老年,她始终执着于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引领着一代代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相关阅读

  • 汉学家高罗佩跨语际表述中的中国形象

  • 19世纪以来,西方文艺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或是被神秘化,或是被歪曲丑化,这种对于中国形象的片面或消极表述根源在于书写者自身文化价值理性的缺失。然而,在此类乱象之外,仍然有着秉承
  • 平行世界里的上影节红毯什么样?

  • 6月9日,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红毯仪式暨金爵盛典拉开大幕,导演、制作人、演员等百位电影人出席,线下线上,光影交错,氛围满满。红毯向来是“必争之地”,也往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做民族文化最执着的“守望者”

  • ▲ 黄会林在“看中国”展映仪式上致辞。 ▲ 黄会林(前排左起第二)参军入伍,赴抗美援朝一线。 / 人物小传 / 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始人。参加
  • 朝阳703条背街小巷三年内再升级

  • 改造后的潘家园街道武圣东路绿荫葱茏。  未来三年,朝阳区的703条背街小巷将变得更美更亮丽。眼下,首条“精品街巷”——潘家园街道武圣东路已顺利完成改造,变得既便利又古朴
  • 甘肃庆阳农耕文明的足迹

  • 《迎亲娶妻》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对传统中国来说,就是一个殷实之家的标志。六畜在传统的社会里起着不同的作用,他们各司其职,牛耕田、马负重、羊祭祀、鸡报晓、犬守夜、猪宴宾。如
  • 又一博士论文致谢,上了热搜…

  • 近日话题#博士毕业论文900字致谢母亲#冲上热搜网友纷纷表示“读完这篇致谢已是泪流满面……”这位毕业论文致谢母亲的博士名叫朱占武是2023届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