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难忘的书与人】二十年前:《我们仨》的出版 | 汪家明

日期: 来源:文汇报收集编辑:文汇报

杨绛(1911-2016)

三联书店和杨绛先生渊源很深。

1980年,杨绛写完《干校六记》,自知在内地难以出版,经三联书店范用先生手转寄香港,没想到香港《广角镜》杂志抢先全文刊登了(原打算出单行本),其间去杨绛家取稿转稿的是董秀玉。不久,范用得知胡乔木对《干校六记》的好评,借势推动,于1981年出版了三联书店单行本。此后1987年的《将饮茶》,1988年的《洗澡》,几乎杨绛所有新作都由三联书店出版。钱锺书的《围城》1947年出版后,内地一直没有再版,1980年乘思想解放的春风出版了简体字新版,也是轰动一时,后来还拍了电视剧,堪称家喻户晓。他的几部其他著作也陆续出版。这两位当时年龄刚过古稀的文人夫妇,引起读者强烈的兴趣。然而他们有一个严格的准则:不宣传,不露面,安心过自己的笔墨日子。可是越是如此,读者关心愈强。只有不多亲友知晓他们这个家庭,父母女儿(钱瑗)三口之间独特、温馨甚至是顽皮的一面。由于工作关系,时任三联书店总经理、总编辑的董秀玉是知晓者之一。作为一位有智慧有眼光的出版家,她曾向杨绛建议,请他们三口互相书写:女儿写父母,爸爸写母女,妈妈写父女,而后编一本书。

1994年八十四岁的钱锺书因病住院,1995年底五十八岁的钱瑗因病住院。杨绛奔走在两所医院、两位亲人之间。此时她萌生了写作《我们仨》的念头。病床上的钱瑗提出,把这题目让给她。她拟了目录,写了几节,直到去世前六天还在写。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杨绛找了一本很难啃的书《斐多——柏拉图对话录之一》进行翻译,同时整理《钱锺书集》,由三联书店出版。借助高强度的工作,冀望使自己的心安顿下来。钱锺书去世四年后,2002年岁末,她开笔写《我们仨》,几乎一气呵成,2003年春,稿子交到董秀玉手上。

董秀玉刚刚退休。她专心致志编辑了这部期盼已久的珍贵书稿,并请《钱锺书集》的设计师陆智昌担当设计工作。通过《钱锺书集》,陆智昌十分了解“我们仨”的品格和爱好,设计的总体思路是简朴、醇厚、内敛。尽管如此,编辑和设计师还是反复讨论、修改了好多次,单是大改就有三次:起初杨绛拿出家里的照片簿,董秀玉“贪心”,选了很多,全部插到书里,成为一本内容丰富的“图文书”,可是看来看去,总觉照片影响了文字的纯粹,于是忍痛删减,一遍又一遍;第二次,删减后的照片插在文字中,又显得分散,且图文混排,照片总是隔断文字,变换文字版式,使文字不够流畅,于是试着把照片集中,分两部分插在书中:第三次,感觉黑白照片和附录图片印单黑,还有几幅彩色照片,与全书不协调,另外,图片说明的文字照排宋体字,也有些生硬。与杨绛商量,请她手写说明文字,而所有图片和说明文字都用浅褐专色印刷。另外,三个附录,也是反复讨论的结果,可谓选择精到。陆智昌选用的封面纸,是一种浅褐色带皱纹的进口纸,很薄,很软,像布料,比正文纸还要软,这在书籍设计中是很少见的。封面书名和作者名、封底题句用深褐色印,书名上方印白色文字:“Mom、Pop、圆o”(即妈妈、爸爸、圆圆)。书脊上只有三联书店店标,没有社名,封底连条码都没有(放在后勒口)……至此,董秀玉才算满意。给杨绛先生看,她也首肯。

《我们仨》第一印

2003年3月19日,北京SARS肆虐的日子,董秀玉交给我她初编的稿子。记得我坐在办公室窗前,几乎一动不动,整整看了三四个小时,抬头时,太阳已经落到美术馆后面了。有种压抑的感动。我叹服作者含蓄节制的叙述风格和看似信马由缰的写作方式——开头虚构的长梦(不知怎的,有种《千与千寻》的感觉!)和后面非虚构的内容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前者的氛围笼罩了后者。我打电话说了我的感受,并认为,这书印十万册没问题;董秀玉说:二十万册!她让我和发行部一起,先做一个营销计划。

发行部的同事们商量了几次,起草了一份《营销方案》:


计划上市时间:5月15日 

本书的主要几个卖点和弱点:

1.作者夫妇的影响力; 

2.一个特殊家庭的故事,一家三口的亲情感人;

3.一位特殊的叙述者和特别的叙述情境……这是本书最令人动容的地方;

 4. 从内容上看,缺乏一般畅销回忆录所具备的诸如传奇色彩、内幕秘闻、宏大背景等要素。

 营销策略: 

  1. 突出作者夫妇的名人效应,可以做成纪念钱锺书先生的文化事件;

  2.  突出本书容易引起大众读者共鸣的情感因素,诸如“家庭”“亲情”等,突出传统的家庭观。

宣传方案: 

  1. 拟对作者做一次专访……

  2. 拟邀以下知名人士对本书进行推介……

  3. 利用5月15日世界家庭日这个时机加大宣传……

  4. 与报纸联系部分连载事宜……

发行方案: 

1.为防止盗版,争取一次铺满市场。但目前销量很难估计,十万册的起印数太冒险,采取事先征订的方式比较稳妥……

2.可以采用防伪标识,一方面对防止盗版有一定帮助,另一方面也表示出我们对该书的重视,引起销售商的注意。


4月16日,开印前的工作都已完备,董秀玉来店里和我谈营销的事。有一个天大的障碍摆在面前:北京的SARS越来越厉害,是疫区,书印出来也发不出去。北京各出版社的书发到外地,没人开包,进不了书店,更搞不了什么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首印多少册?!只好采取发行部的建议,预先在全国征订,看看订数再说。

半个多月后,订数回来了:一万多册。怎么办?董秀玉认为,杨绛先生已经九十二岁,书稿既然到这个地步了,不能让她再等,还是先印一版。店里商量了一下,决定先印三万册。定价方面,若以一万册算,二十五元;三万册算,二十二元。可是当时的畅销书,最好不超过二十元。我建议印三万册,但以十万册定价,最后定为十八元八角。

6月中旬,书入库了。真是一本可人又厚重的书!拿在手里感到温暖。封底小小的、圆圆的银色防伪标志闪着淡淡的光。见者无不喜欢,杨绛先生、吴学昭老师也满意。可是三万册书暂时只能静静地趴在库房里……

6月24日,中国最后一个疫区——北京被世界卫生组织从SARS疫区名单中排除,同时解除对北京旅行的警告,即所谓“双解除”。《我们仨》随即开始发货,立即成为疫情半年以来第一本上市的高端热点书。读者、书店、媒体经历了好书的饥渴,把所有的热情都投给了这本书。一周不到,三万册已告罄。发行部紧急要求加印三万册,可是,陆智昌选用的封面纸远在国外,一时供应不了。没办法,只能用他当时设计而未选用的另一方案,换了一种纸,封面是淡草绿色,印有一家三口的合影。从第三印起,恢复第一印的纸张样式,此后二十年不变——如此看来,藏有第二印版本的读者,更有一种纪念意义呢。

《我们仨》第二印

当时有些读者朋友,批评三联书店没有眼光,首印最少也应该十万册啊!虽是批评,我们也心存感激。2003年7月11日,我在日记中记道:“《我们仨》出版后,已印四次,十二万册”。此时距书上市不过十八天。

二十年过去,《我们仨》总印数已达一千万册!



  作者:汪家明

  编辑:谢 娟

责任编辑:舒 明


相关阅读

  • 1800多年前的古人竟然把“教科书”刻在石碑上

  • 在纸张尚不普及的古代石刻碑文是文字流传后世最好的方式之一三个看点 带你认识熹平石经残石1800多年前的古人把“教科书”刻在石碑上汉武帝时期设立“大学”——太学并任命
  • 杨绛《将饮茶》:当你看透了无常,世事尽可原谅

  • 1983年,秋。一位老人手握车票,匆忙挤上一辆向前驰行的火车。坐定后,不辨方向的她悄声问管事员,这车去往何方?只见对方指指后头,又抬眼看向前方。“那边是红尘世界,咱们正往西去。
  • 南和发现一古石碑 距今已有488年

  • 本报讯 日前,记者获悉,我市文史工作人员在南和区河郭镇赵牌村发现一通明代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所立古石碑,距今已有488年历史。新发现的古石碑为青石材质,高110厘米,宽70厘米
  • 市政协督办重点提案 加快朝鲜族幼儿园教学转型

  •   8月22日,延吉市政协副主席徐国斌带队,就重点提案《关于加快我市朝鲜族幼儿园通用文字教学转型工作的建议》开展实地走访,督导办理。  调研组一行在延吉市第十一幼儿园实
  • @随州人,请讲普通话

  •  推广普通话倡议书  推广普及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赋予全体公民的义务和职责。规范标准的语言文字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紧急提醒:尽快回国暂避!

  •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尼日尔共和国大使馆官网发布“关于当前尼日尔安全局势的最新领事提醒”。全文如下:当地时间9月4日,尼日尔领空再次开放,各商业航班正逐步恢复。当前尼国内
  • 为民服务解难题 兵团今年十大民生行动取得实效

  •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管梦颖报道)9月8日,记者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2023年“我为群众办实事”十大民生行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34项民生实事已全部实施,十大民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