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70后王波出生于青城山脚下的中兴场镇。都江堰和青城山滋养了王波富于想象的诗意气质。近几年,王波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已出版诗集《心语》《撑破》,广受好评。
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4月1日,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指导、四川省诗歌学会主办的“乡村诗人王波诗集研讨会”在成都举行。黎正明、牛放、向以鲜、熊游坤、陈修元、孙建军、茶心、李龙炳、桑眉、蔓琳、印子君、文佳君、朱晓剑等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上,宣读了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对王波诗歌的评语。他对王波的诗歌创作及其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与会人员合影(主办方供图)
大家一致认为,王波的诗歌,是对当下新农村状态的诗意书写。她从乡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回到乡村,始终没有脱离土地。土地给了王波启迪和灵感。王波的诗歌根植于土地,但又超越了土地,体现了当代农村的精神风貌。
四川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创研室负责人黎正明在研讨会上指出:“在当下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诗人们笔下的乡村正在与城市相接,让我们看到新时代新农村与新型农民的喜与忧,兴奋与迷惑。王波书写乡村,正是用文化助力乡村,用诗歌给乡村振兴赋能。”
在四川省诗歌学会会长、诗评家曹纪祖看来:“乡村振兴,诗歌何为?是诗歌照亮乡村,还是乡村照亮诗歌,两者其实是二而一的。诗歌照亮乡村,是诗歌创作应该观照乡村的现实和发展,在乡村的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乡村照亮诗歌,是因为我们的诗歌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王波是来自乡村的诗人,她的创作是植根乡村的,她把生活过成了诗,并用诗再现自己对乡村生活的沉浸与创造。”
诗人向以鲜这样评价王波的创作,“诗如其人,朴素,真诚,带着乡野与城市中比较安静的那一部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