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人物丨“九口校长”是怎样炼成的

日期: 来源:环球人物收集编辑:环球人物

 前几天,吕品昌又收到了学生发来的“私信”,说气温都降到零下5摄氏度了,教室里又没暖气,学校为什么还要求学生晚上去自习?“教室里冷冰冰的,坐都坐不住,我们在宿舍里自习不是一样的吗?”

处理类似的问题,是吕品昌的工作常态。

2020年9月,已近花甲之年的吕品昌,回到自己的母校景德镇陶瓷大学(以下简称陶大),担任主持行政工作的副校长。由于校长职位空缺,他实际上做的是校长的工作。

那时的他不会想到,3年后,自己收获了陶大学生这样的评价——“全世界最好的校长”。因为这个评价,吕品昌上了热搜,知名度一下子破圈了。

“校长,这件事怎么办?”

与专业机构公布的高校排名相比,社交软件虎扑上的“高校评分”是一个类似“大众点评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1.1万人给陶大打出了平均9.3分(满分10分)的高分。在分数下方的高赞评价里,很多留言是关于吕品昌的,除了“全世界最好的校长”外,还有一条也得到了很多赞:“你把学生放在心里,学生把你高高捧起。”

评论中,有学生将吕品昌称为“九口校长”,因为他的名字里有9个“口”:“你给明星发信息不一定回,但你给‘九口校长’发信息,他铁定回。”

显然,除了名字里的“口”多,吕品昌也在学生中获得了普遍的好口碑。随着热搜阅读量的暴涨,“九口校长”这个称呼也传开了。

“学生们会在虎扑网上这样评价我,是我没想到的事。”吕品昌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本来觉得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

时间回溯到2022年底,陶大正因疫情处于封闭状态,学生们遇到了很多实际困难——期末考试、研究生考试、放寒假时间、春节安排等都因疫情而产生了不确定性,校园里还流传着一些小道消息,很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那时吕品昌的微信号并没有多少学生知道。他就任副校长时,因防疫需要一直住在博士生宿舍楼,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的空闲时间在校园里走一走,跟学生聊一聊。起初学生并不知道他是谁,他也没有公开自己的微信号。

但在2022年12月3日至7日期间,正在省委党校培训的吕品昌突然收到大量的学生短信,反映学校存在的各类问题,他感到大家的情绪有些焦虑,问题也是越来越多,矛盾也更加尖锐。为了详细了解情况,他主动添加了几名学生的微信。

“我想在第一时间把准确信息告诉学生,同时获知他们的诉求。加微信方便他们发图片,直接沟通可以稳定他们的情绪,澄清一些谣传,及时解决问题。”吕品昌回忆道。

有学生询问:“校长,教室里太冷了,手冰写不好字,马上要考四级了,图书馆能正常开放吗?”

吕品昌回复:“我们尽快安排解决!”

“校长,我想问一下今年寒假可以留校吗?”

“可以!”

…………

加吕品昌微信的学生越来越多,提出的问题也五花八门。其中大部分合理诉求,吕品昌都迅速安排了解决方案,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他也尽量在规定允许的范围内给予照顾,至少让学生感受到了温暖。

一名学生询问放假日期时,提到自己的外婆马上要过88岁大寿,“她老人家身体不好而我又在外地上学,聚少离多,我想她肯定想看到刚步入大学的外孙参加她的寿庆……”

吕品昌回道:“本月15日前一定会让你回到家与你高寿的外婆团聚!不过要买得到车票哦!”

到了放假前夕,有家长计划开车来接孩子,但因防疫政策只能开到高速路口,学生发信息问吕品昌:“学校会送我们到高速路口吗?”

吕品昌坦诚相告:“你这个太特例了,到时候我用我的车送你吧!”

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提出了完全不合理的诉求,吕品昌同样直接而明确地回复:“这违反了相关政策,是行不通的。”

“因材施艺”和“因材施教”

对于陶大,吕品昌怀着深厚的感情。

他出生于江西上饶,受父亲和兄长影响,少年时就对绘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绘画上,我总能获得一种刻骨铭心的幸福感,这是我日后走上艺术道路的内在精神源泉。”

1978年,吕品昌考入陶大的前身——景德镇陶瓷学院,在雕塑系学习。当时他还不满16岁。

吕品昌眼中的景德镇,是一块寄蕴着中国陶瓷灵魂又富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土地。这座千年瓷都的独特氛围,在他的青年时代不断激发出创作热情和灵感。他曾在文章中写道:“在这里,我获得了兼取以至交融陶瓷艺术与雕塑艺术的最初机缘,‘雕塑’和‘陶艺’从此成为贯穿我艺术道路的两个关键词。”

1982年,吕品昌本科毕业。当时大学生的工作还由学校包分配,因为成绩优秀,他获得了到北京工作的机会,却主动放弃了。

“我当时听说北京是吃面食的,可我吃不惯面食,就喜欢吃大米,加上我父母都在上饶,我希望离家近一点,就没去北京,而是留校任教了。当时大家都骂我傻。”吕品昌回忆道。

之后的12年,吕品昌一直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任教。在此期间,他攻读了硕士研究生,开始尝试将雕塑语言和技法运用于陶艺的各种可能性,并在传统框架之外进行了一些突破性创作,得到了业内外的广泛认可。

1994年,吕品昌在中国美术馆完成了第一次个人艺术展,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当时中央美术学院正处在学科调整和改革阶段,缺少教授材料雕塑的教师,因此吕品昌如愿加盟了中央美术学院。在雕塑系,他一干就是25年,并从2008年开始主持雕塑系工作,后担任系主任和造型学院副院长,直到2020年回到陶大任副校长。

“算下来,我担任教师工作已经40多年了。”吕品昌说,“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也喜欢与年轻人打交道。他们充满活力和朝气,接触多了,我觉得自己也变年轻了,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跟年轻人相处都能让我延缓衰老。”

吕品昌曾说,自己不喜欢预设性太强或太有计划性的创作,而是希望营造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随形就势,因材施艺”。这种理念也被他应用在了教学领域。在谈到与学生的相处之道时,他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因材施教”。

“我们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原生家庭的背景不同,教育环境差异很大,必然形成不同的性格。到了大学阶段,有些人性格张扬,有些人性格内敛,有些人爱交际,有些人爱独处……性格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当老师就要接受这种差异性。”

吕品昌坦言,每次课程结束,按学校要求给学生分层级打分,是令他很犯难的一件事,尤其是按照一定比例打90分、80分、70分,甚至不及格。“学生都有不足,也都有优点。只要他们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健康成长,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长处,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在他看来,要得到学生的信任,仅靠交谈是不够的,关键是“交心”。

陶大有一个心理咨询中心,但一些被周围人认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也很少去中心咨询。得知这种情况后,吕品昌从学生工作处要来了相关学生的微信。

“在沟通中,我感觉大部分学生并不是有什么心理障碍,而是学习、就业、前途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的。我就针对每一名学生的情况和特长,帮他们规划未来的道路,也和他们交流一些学术问题,每次沟通的效果都还挺好的。”

“不说教,也不讨好”

自从当了陶大副校长,吕品昌每天的工作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全校师生的大事小情都要管,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行政管理上,连给学生上课都不得不安排到周末。很多时候,他的角色更像一个协调者——协调学生、老师和校规之间的各种矛盾。

就拿最近的“教室没暖气,学生晚上能不能在宿舍自习”的问题来说,吕品昌觉得学生的意见合理,就跟老师们商量采纳学生意见。结果一些老师表示,学生太娇气,还用抗美援朝时的“冰雕连”举例,说吕品昌“太护犊子了”。

吕品昌觉得这个例子不合适。“那是什么年代,战争年代啊,既没有选择,也没有条件保暖。现在什么年代了,还让我们的学生去受那种苦吗?而且就暂停几天,等寒流过去后再恢复晚自习嘛。”经过沟通,所涉及的院系都认可了他的意见。

既要坚持原则,又要人性化管理,吕品昌在二者的平衡之间把握着尺度。

自从“全世界最好的校长”上了热搜,一些寻求帮助的学生也慕名而来。其中一名学生已经从陶大毕业近两年,因为在校时挂科,没能拿到毕业证。学校按规定给他安排了补考,还是没有合格。后来这名学生想参军,其他手续都办好了,就差一张大学文凭,他和父母多次找到学校和吕品昌,含泪请求再给一次补考机会。

“我希望尽可能解决他的问题,但与学校各部门沟通协调后发现确实无能为力。我们也希望学生有个好工作、好前途,也给了补考机会,但学生没能把握住。如果特殊处理,对其他学生就不公平了。我也感到非常遗憾,但毕竟有校规校纪,不可能只给一个人开绿灯。”

景德镇位于丘陵地带,陶大宿舍与教室之间有不少的山坡,学生经常上坡下坡,自行车不方便,便纷纷购买电动自行车,开得很快,又不戴安全帽,结果发生了多起受伤事故,还发生过因为电动车老化,充电时引起火灾的事件。

一年前,出于安全考虑,吕品昌决定禁止学生自行购买电动车,同时引入校园绿色共享电动车。为了促使学生放弃之前购买的电动车,校园里也不再安装充电桩,结果引发学生不少投诉。

“学生给我发微信抱怨没法充电了,我说是的,就是要让你们感到充电困难,让个人电动车逐步退出校园。这是为了你们的安全,为了学校的安全。你们要是私搭电线充电,学校还要给处分。”吕品昌说。

在把道理讲清楚后,学生们接受了。同时,学校也不断增加共享电动车的数量,对现有学生自购电动车保有量采取登记淘汰制,争取在三年内全部更换为安全性能高的校园共享电动车。

“其实只要你愿意听学生倾诉,然后能够说服他们,学生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通情达理的。”吕品昌认为,不同年代的人在思想观念上不可能没有差别,如果老师一味说教,必然会加深代沟。

他的办法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沟通。“现在的学生思想更加独立,个性更加鲜明,老师要想与学生充分交流,就要主动适应他们的状态,但绝对不是迎合甚至讨好,而是明确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只要公正客观,学生会心悦诚服的。”

吕品昌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激情、有理想,而不是单纯赚钱过日子。“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格局要大,目标要远。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理想,很难发展,一个人也是如此。当几百年后的人回看21世纪时,我们能为他们留下什么艺术遗产?我特别希望年轻一代的艺术工作者开创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风格,这是我作为老师最大的愿望。”

相关阅读

  • 求学海外,如何选专业?

  •  “选专业,兴趣优先还是就业优先?”“如果发现专业不合适可以换吗?”  留学选专业,是许多中国学生面临的重要决策之一。选择专业时如何考量?就此,记者通过对话不同国家的中国留
  • 乐学乐思乐成长 日新少年跃龙门

  • 中国小康网1月18日讯 为落实五育并举,以评价推动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近日,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江东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热闹非凡,一个个活跃的身影,信心十足地展示着自己的各项才能,原
  • 小胖墩不少,专家支招儿童“减脂餐”怎么吃

  •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李琪 通讯员 唐寒梅 杨正强近日,江苏省南通市一小学推出针对肥胖学生的“减脂餐”,受到许多家长的欢迎。近年来,一些中小学及高校推出了“减脂餐”,引导体
  • 东莞出新规!教育APP进校须免费提供

  •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在促进教育教学的同时,但也可能存在收费等问题。为了规范教育App的应用和管理,1月17日,东莞市教育局制定《东莞市进一步加强“教育APP进校园”管
  • 河南城建学院:“五送”“五心”护航学子求学路

  • 为充分发挥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资助育人成效,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确保学生安心学习、温暖过冬,河南城建学院多措并举开展“冬季送温暖”系列活动,用“五送
  • 七部门:多渠道支持高校学生宿舍建设

  •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高校学生宿舍建设,增加高校学生宿舍供给,提升宿舍环境,丰富宿舍功能,更好满足高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需要,近日,国家发展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人物丨“九口校长”是怎样炼成的

  • 前几天,吕品昌又收到了学生发来的“私信”,说气温都降到零下5摄氏度了,教室里又没暖气,学校为什么还要求学生晚上去自习?“教室里冷冰冰的,坐都坐不住,我们在宿舍里自习不是一样的
  • “荔波金丝桃”,被发现了!

  • 我国科研人员在位于贵州荔波县的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一未知树种。经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证实,该树种为金丝桃属木本植物一新种,科研人员以发现地荔波县将其命名为
  • 文旅融合描绘古镇新画卷

  • 无锡荡口民谣音乐节以音乐为媒介,融合文旅消费,成功打响荡口民谣音乐节品牌;中国无锡(荡口)光影艺术节融合光影秀、剧本游、数字娱乐发烧节、文化艺术等元素,打造一场视觉盛宴,让观
  • 栖霞市交警大队走进美团 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 年关将至,为深入推进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百日攻坚行动”,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1月18日,栖霞市交警大队走进美团,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活动中,市交警大队宣传民警针
  • 【图说·简阳】勇敢者的挑战——冬泳

  • 沱江之畔鱼嘴广场一群冬泳爱好者身着泳装、佩戴护具在熟练完成热身运动后纷纷跃入水中变换不同的泳姿享受冬泳带来的快乐他们挥动手臂摆动双腿尽管冰冷的江水冷得刺骨但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