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小月饼”承载乡土记忆 摇身变身“致富饼”

日期: 来源:宁波晚报收集编辑:宁波晚报

 

视频制作 记者 张海玉

中秋将至,又到了传统手工月饼生产、销售的黄金季。记者走进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茶院乡道士桥村的宁波鑫利大昌食品有限公司操作间,只见穿戴整齐的工人们熟练地揪下适量面剂子,在案板上揉圆压扁,捏成窝状,放上由松子仁、核桃、芝麻、白糖等合成的馅料,稍稍按压,一个个扁圆的生月饼不一会儿就摆满了一大盘。

铺满了月饼的托盘被放入烤箱,浓郁的月饼香气就慢慢地弥散开,这份传统的味道最早可以追溯到七十多年前。“我们的手工月饼承载了一代代宁海人的乡土记忆。”大昌食品的第四代传承人郭棉棉向记者介绍,自己的手艺传承自祖辈,而手艺的要诀就在于对馅料原材料品质的把控以及独到的揉面技巧。“我们的原料都是纯天然的,所以保质期只有一个月,但是揉面绝不偷懒,饼皮酥脆,即使放上一个月,月饼也能保持松软。”

“我们不仅要守住老味道,还要让老味道造福村民。”聊起为何要将曾经位于宁海城区的食品厂迁入道士桥村,工厂负责人郭亚魁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自己本就是道士桥村人,看到村里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村民们想要务工不方便,就萌生了在家门口创业的想法。2016年,食品厂正式扎根乡村,成为村里的第一家传统手工食品企业,郭亚魁带着勤劳踏实的村民们开干了。  

“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赚钱,每个月收入也不错,我挺知足的。”村民张参亚50开外的年纪,手脚利索,她坦言,虽然年纪不大,但是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自从食品厂开工生产,她就在老师傅的带领下学技术,没想到,一干就是8年,每年都有近3万元的收入,让她颇为满足。和张参亚一样,厂里的员工基本都是五十岁左右的村民,在每年八九月的月饼销售高峰期,工人多达80名左右,他们每天的收益都在百元以上。此外,为了带动村民增收,月饼生产所使用的芝麻、糯米等原料,工厂也都是优先从周边村民处采购。

如今,食品厂已经注册了鑫利大昌品牌,成为了当地一张特色名片。“为了更好地迎合当代消费者的口味,厂里还会定期组织团队前往宁波、杭州等地学习交流,邀请专业面点师进行指导,在保持老味道的同时,提升月饼的品质。”郭亚魁说。大昌月饼的一番努力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去年仅月饼的销售额就达到了500万元。

目前,大昌食品正在申请宁波老字号,也准备在抖音直播卖货,下一步,他们计划与道士桥村集体合作,探索建设共富工坊,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就业。“不仅要让月饼走出去,还要带领村里的老乡们一起把共富这块饼做大。”郭亚魁说。

记者 张海玉 通讯员 洪晨婷

相关阅读

  • 中秋月饼花式“吸粉”

  • 中秋佳节临近,在内蒙古乌兰察布丰镇市的月饼一条街上,来往的市民及客商一天比一天多。街道上穿行的除了本地及周边各盟市来的车辆,来自山西、河北、山东乃至北京的车辆也不少。
  • 津和携手 津南新村越来越美

  •   中宏网新疆9月23日电 在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之间,一座座设施农业大棚整齐排列,一排排精致的平房错落有致,一条条平整的柏油路在房前屋后纵横交错……9月21日,记
  • 新加社区:社区治理促和谐,情满中秋话平安

  • 在中秋节到来之前,为丰富辖区居民生活,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新加社区联合金鸡湖街道新加社区社工室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冰皮月饼制作活动。社区居民们欢聚一堂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小月饼”承载乡土记忆 摇身变身“致富饼”

  • 视频制作 记者 张海玉中秋将至,又到了传统手工月饼生产、销售的黄金季。记者走进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茶院乡道士桥村的宁波鑫利大昌食品有限公司操作间,只见穿戴整齐的工人们
  • 许洪祥 | 回望

  • 虽然只是一次普通的旅行我却深深记住了你的身影虽然只是一次平凡的同行我却深切感受到你热情虽然只有短短十多天的时光我却悄悄窥见你明亮的内心虽然只是人生的一次短暂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