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闽东之光 | 郑家志:母校芳华

日期: 来源:宁德网收集编辑:宁德网


周宁一中新校区校门

狮山传大雅,银屏赋雄篇。

周宁一中从1943年建校到1952年肇基狮子山下,从1958年首开高中部到2000年初高中分离,从2005年选址兴建银屏峰下龙潭新校区到2014年秋季开始陆续搬迁,八十年栉风沐雨,八十载砥砺奋进。

01

三代人的梦想

周宁一中是云端山城的最高学府。我和我父亲就读的是周宁一中老校区,而我儿子正好赶上龙潭新校区搬迁后首届高中招生。老校区背倚狮山,门临东洋,展望万亩良田;新校区背靠银屏,面朝麒麟,可谓钟灵毓秀。

上世纪七十年代周宁一中校门

三代人的母校,三代人的梦想。一中是我们爷孙三代人青春梦想的摇篮,也是我们崇尚“知识改变命运”并为之奋斗的人生舞台。母校八十周年校庆前夕,张徐生校长给我发来了一篇题为“一个山区县中的强校梦”的文章 ,读了之后,我很赞同他所提炼的八十年“强校梦”的思想内涵。 其实,“强校梦”与“青春梦”同在,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

父亲于上个世纪60年代进入周宁一中初中班,因为家中劳力不足,不得不辍学回乡参加生产队的劳动,通过赚取工分养家糊口。而那些坚持读完初中班的父亲的同学——我所知道的,后来有的当上了老师,有的当上了医生,有的去了政府机关,有的成了企业家。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没有表达过辍学回家务农的遗憾,我也从没有看见他向命运低头的样子。也许他是放得下的,也许他的遗憾早已深藏在他那坚毅的性格中和他那高大魁梧的身体里,但他的梦想却无时无刻不传递在我的身上!

1983年8月,我从浦源中心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周宁一中初中部录取,我们村同时被录取的共有4人。村委会专门组织了一队人马,敲锣打鼓地把录取通知书一一送到我们家里来。我想,也许那是我们村那个年代首次举行这样隆重的仪式,也许是因为考取一中的人数特别多吧。不过,那一次敲锣打鼓确实敲响了浦源南山书院延续了几百年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也敲开了父亲堆积在我们兄弟姐妹身上的梦想之门。他开始亲自动手为我打造一套到县一中求学的木箱行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周宁一中旧校区全貌

盛夏的山城还有些许闷热。按照录取通知书要求,寄宿生提前报到的时间在8月的最后一天,一大早,父亲把他用于生计的手推板车擦了又擦,还垫上了硬纸板,备在了家门口。农家人的早饭吃得特别早,街坊邻居都来送行,我和家在同一条街的另一位考上一中的同学的箱子、被子等行李被一一摆上了板车,父亲开心地让我们坐到板车上。在乡亲们的叮咛声中,父亲推着板车和板车上的我们,向街坊邻居点头频频致谢告别。就这样,我们一路让父亲推着,风风光光地穿过狮浦林荫大道,穿过龙潭村中小巷,穿过喧嚣的西门街、十字街、东街,大约过了一个多时辰,到达周宁一中。偌大的一中校门,俊美的办公大楼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从左边坡道径直而上,进入开阔的上操场。迎面而来的是一颗树干粗壮、绿荫浓密的白腊树,它仿佛盛装打扮,张开了臂膀拥抱我们;路旁的杨柳峻峭挺拔,婀娜多姿地摇曳着满身的诗情画意,让少年的我情不自禁。

曾经的那棵白蜡树

从踏入周宁一中的那一刻起,在我的眼里心里,母校就是一个陪伴我成长的芳华少年,充盈着欢乐,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力量,和我的青春和梦想一起飞扬。

02

三点式的寄宿生活

对寄宿生而言,学校生活就是从宿舍到食堂,从厨房到教室,再从教室到宿舍的“三点式”的日子,但最难忘的时光大多数是在学生宿舍和食堂度过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周宁一中旧校区教职工宿舍

1983年,崭新的寄宿生宿舍刚刚建成投用,我们初中部寄宿新生被安排在一二层。住在同宿舍的大多是同一个年级的同学,但不一定是同一个班级的。一个宿舍一般8个人一起住,但也有10个人一起住的。小宿舍大社会,它是在我们独立行走的人生当中第一次面对的“社会”。在那里,借着走廊昏黄的灯光,我通读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完了巴金的《家》《春》《秋》,也偷偷传阅了当时十分流行的琼瑶小说《窗外》《梅花三弄》《失火的天堂》等。在那里,下自修后,半个宿舍人一起吹响了悠扬的笛子,也大胆地在走廊上用口琴深情演奏《在水一方》;在那里,我们创新方法用开水瓶“煮”起了半生不熟的白米粥,也一直惦记着校园里那几株挂着毛茸茸幼果的桃树,甚至胆敢在半夜里借着月色攀爬到树上摘几颗下来,然后溜进宿舍用被头将就着擦擦毛果,籍此打打牙祭……

宿舍和食堂的生管老师总是管理严格。在校园里,日复一日上演着“猫抓老鼠”的游戏。老师乐此不疲,我们也乐此不疲。再回首,我们感恩母校宽容:她宽容了我们的天真无邪,宽容我们年少轻狂酷爱制造事端,宽容我们编造许多滑稽的外号调侃那些可亲可爱的老师……直到现在,每每同学聚会,大家依然津津乐道那些淘气的少年往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周宁一中旧校区实验楼

宿舍是一个小社会,食堂又是另一番天地。原有老食堂是在白蜡树边上一座土木结构的老房子里,半夜里,由于台风侵袭造成食堂土墙轰然倒塌。大清早,我们来到食堂,只见楼上工友的床铺全都暴露在墙外,所幸人员平安无事。食堂停摆了,我们饿了整整一个上午。后来,食堂搬迁到了操场左侧靠近实验大楼的另一座土木结构的房子里。在我印象中,食堂湿漉漉的水泥地板,永远就没有干过。昏暗的食堂大厅中间只摆放圆形的餐桌,却不摆任何凳子,我们从来就是围桌站着吃饭。每到开饭时刻,神奇的是,一哄而上的我们总是火眼金星能够在几百个盒饭的“蒸床”中间迅速地找到自己的饭盒,然后或买菜或就着自带的下饭菜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有一段日子,因为担任班长,我在每天最后一节课后总要收拾妥当班级的一切才能去食堂吃饭,因此常常吃饭迟到。有一位年轻的女工友,也许是刚招聘来的,她特别细心,总是把我们迟到的几个学生的盒饭收拾好,摆在食堂里间教师们用餐的桌子上,好让我们进入食堂一下子拿到自己的盒饭。久之,她便认得着我那有点破旧的饭盒。一看见我进来,她就直接把我的盒饭递了上来。接过饭盒,年少的我心里好生温暖。高中毕业后,我时常记起这事,几次回到母校,却也没能再遇见她。那些年的那些温暖,真真切切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教会了我无论何时都要去善待每一个人——善待那些工友,那些门卫,那些清洁工,那些不知名的在生命的拐弯处与你相遇的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周宁一中旧校区乒乓球场所

在母校求学的日子有过温暖,也有过至暗的时刻。初一学年暑假的一天,天气很闷热,劳累的父亲在午后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了。从此,教室的走廊外再也见不到一个时常带着下饭菜耐心等候在无花果树下的我的父亲。而那一年,我那篇《窗外那棵无花果树》的作文竟然获得了学校征文一等奖。再后来,我儿子用我这篇以父爱为主题的素材所写的演讲稿,参加了宁德市中学生的演讲比赛,演讲现场竟动情得泪流满面。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父亲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倒了,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母亲身上。那些日子,我时常利用课余时间跑回家里帮助母亲干些农活、协助奶奶打理打理杂货铺,还偶尔拿着零食到大街小巷或村里社戏演出场所兜售。几乎没有人知道,苦难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周宁一中旧校区教学楼

我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了,只有我的班主任黄绍祺老师察觉到。今天想起来,一个老师能够迅速走进一个学生心里的最便捷最实用方法恐怕只有两条:一条是真正到学生家里做几次深入的家访,另一条是找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让学生来参与完成。黄老师做到了。他不仅没有打招呼地来到我家进行深入的家访,而且在他出差家里没人照看的日子,毅然让我帮他看好家,让我晚上睡在他的家里,睡在他那自制的无比“豪华”的沙发床上。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何等的信任和重托啊!除了我,他还时不时叫其他学生帮他把洗衣机从白蜡树边的小厨房搬到操场北面的一楼宿舍里。至今,我依然不知道,他的洗衣机几乎每天这样搬来搬去是不是很有必要,但我知道,凡是搬过他洗衣机的同学,不是成绩特别优异,就是被他服服帖帖管教过的。多年以后回想起这一切,我们依然感到无比亲切。真是师恩浩大,无以回报!

03

三进一中未了情

周宁一中新校区航拍图

高中八九届是非常特殊的一届,有过辉煌也有不少遗憾。这一届学生,大多来自周宁一中初中八六届,八六届曾经获得宁德地区初中统考第一名的不斐成绩;学生也屡获奥赛奖。这一届学生的优秀是当年周宁一中教改成果的结晶,被大家寄予厚望。不幸的是,“八九风波”就发生在全国高考前夕,这严重影响着高考也影响着高校的招生录取。恰在那一年,不记得在某月某日,母校的南正门莫名其妙地被关闭封锁,进出学校改为上操场的西大门。正因如此,那一届那些没被大中专录取的同学,都把遗憾归罪于学校“变门”事件了。据说,第二年的复读生在高考那天选择从原南大门进入考场考试的,大多都金榜题名了。第三年,学校大门重改回南正门。

周宁一中新校区教学楼

从初中求学到高中毕业,从周宁二中到被选拔进入一中任教,从借调县委办到被任命为周宁一中副校长,此生此情,永远无法割舍。

还记得1999年在一中任教的日子,激情满怀的我们组织高二年段开展了一场持续一个半月的以“当代中学生价值取向”为主题的多角度多轮辩论赛。正当活动如火如荼进行时,学校接到了宁德团地委校际交流现场观摩会选在周宁一中举行的任务,我们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辩论赛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我们寝食难安,但青春不言弃。后来,这场代表周宁县组织团队开展主题活动体现团工作能力水平的辩论赛,在年段各指导老师和6支学生参赛队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也因此被团地委领导誉为最佳辩论主持人。

人生奇缘!就是经历那场辩论观摩赛,我有幸被时任团地委书记的官明辉认识;而且,时隔七年后,在他出任周宁县政府县长来周宁报到刚下车的那一刻,他竟然一眼就认出了我,还随口叫出了我的名字。更有缘的是,2012年我担任周宁县委办主任,有幸服务于时任县委书记的他,因而倍感亲切和自豪!

周宁一中新校区图书馆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把周宁一中从省二级达标高中校晋升为省一级达标高中校,跻身福建省优质中学行列,周宁历任县领导经过了十余年的接续奋斗。单单是新校区的选址就曾经在洋庄和龙潭之间进行过艰难的抉择;最终,由于龙潭村干部的积极主动和村民委员会集体表态开出新校区建设供地的优越条件,才得以“花落龙潭”,幸甚至哉!2005年9月,在时任县委书记唐颐的直接倡议和领导推动下,我们参与了庆祝周宁建县60周年系列活动,见证了这个作为献礼工程的周宁一中新校区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决策过程。十年磨一剑。最终在时任县委书记陈鸿飞等县领导的谋划和攻坚,甚至顶着无形的压力,2014年8月,周宁一中部分班级搬迁至龙潭新校区,开启新校区首届高中招生工作。

“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2014年年底,面临一中老校长即将到龄退休,新校长尚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县委在一次全委会后,没有打招呼地加开了一次特别的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要求大家在空白的纸张上填写一个名字,海选提名周宁一中新任校长推荐人选。时任县委书记说:这是一次慎重的考量,是对周宁教育事业发展,对周宁人才培养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接续奋斗的又一次重要选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有担当!

一晃又一个十年过去了,母校迎来了建校八十周年华诞。八十年砥砺奋进,八十年春华秋实。回首来时路,作为一中学子,我愿用“今天我以一中为荣,明天一中以我为荣”永远激励自己;展望未来,作为一中人,我想说“桃李满园争春艳,母校八十正芳华”,青春永在,不负韶华!

谨以此文献给母校周宁一中建校八十周年。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郑家志(2023年10月作)


相关阅读

  • 【雪原】童年那点事

  • ■张光杰我的童年是在老家羌寨度过的。羌寨坐落在理县杂谷脑河北岸的笔架山上。笔架山一连有九子、龙窝、耳瓦、列立四个寨子。耳瓦寨是我的出生地,是我生命的摇篮、童年的乐
  • 你好,请做下自我介绍

  • 社团破冰、导师见面、报告答辩……新学期,许多场合都离不开自我介绍。一份自我介绍常从名字开始。我们精心收集了“00后”名字常用字的“诗词式”自我介绍,还有相应的诗意名字
  • 记忆中的市北之世纪追循(三十九)

  • 第一部分党旗猎猎 民族解放铸宏基    红色地下联络点——海云街上的子俸药房  我的战友王文起在争取青岛警备区司令刘安琪的英文机要秘书(校级)张明海时,需要大量资金,为
  • 符刚:假如草原失去雄鹰

  • 假如草原失去雄鹰文/符刚雄鹰在乌拉特草原并不少见。只要你用心,就能隐约听到层层叠叠的云层之上传来的洞彻人心的叫声。此刻,草场上野兔们的耳朵便立即雷达般左右迅速旋转,期
  • 诸城:社区“共享食堂”吃出幸福味道

  • 秋意浓浓,阳光满院,临近饭点,诸城市相州镇古县社区的“共享食堂”里阵阵饭菜香扑鼻而来,食堂大厅里坐满了来就餐的老人们。香煎黄花鱼、肉丝炒豆芽、西红柿鸡蛋汤、白面馒头……
  • 5.8亿投资建成,虎门四中镇远校区美爆了!

  • 虎门第四中学威远岛镇远新校区,在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转眼间,同学们在新校区的学习生活已经有一个月。新教室、新食堂、新宿舍……着实让人羡慕,新校区有哪些新设施?跟着记者一
  • 赵启斌 | 与历史一同成长

  • 与历史一同成长《江山高隐——中国绘画史“渔隐”“舟渔”“垂钓”图像考释》撰写出版始末《江山高隐——中国绘画史“渔隐”“舟渔”“垂钓”图像考释》前后投入的时间大
  • 为什么你明知在浪费时间,却懒得做出改变?

  • 编者按:作家李尚龙说:“在大城市里,搞废一个人的方式特别简单。给你一个安静狭小的空间,给你一根网线,最好再加一个外卖电话。好了,你开始废了。”本文作者反思了自己浪费时间的行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闽东之光 | 郑家志:母校芳华

  • 周宁一中新校区校门狮山传大雅,银屏赋雄篇。周宁一中从1943年建校到1952年肇基狮子山下,从1958年首开高中部到2000年初高中分离,从2005年选址兴建银屏峰下龙潭新校区到2014年秋
  • 稳步增长!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

  • 1-8月份,全市59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较去年同期增速(10%)回落3.9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增速2.2个百分点,低于全区增速1.4个百分点,总体增速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