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沙湾留耕堂:堂内诗书流泽远 祠中耕读本源深

日期: 来源:金羊网收集编辑:金羊网

留耕堂仪门“三凤流芳”横匾 受访者供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善茵 黄宙辉 实习生 周颜佳

6月10日,广州市番禺区赫赫有名的古祠沙湾留耕堂内,由当地私伙局演奏的何氏广东音乐名曲,带领游客与听众穿越悠悠岁月,展示岭南艺术瑰宝传承的生生不息。

“不到留耕堂,不算到沙湾。”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因地处古海湾半月形的沙滩之畔而得名,泥沙经珠水裹挟沉积为良田与滩涂,汇成以耕读为本的宗祠文脉。沙湾古镇上,石阶石巷纵横,宗祠古屋如散落珠玉点缀其间。

在沙湾现存的70余座古祠堂中,尤以留耕堂最为闻名。700多年来,留耕堂的门梁如意斗拱下,走出南宋太常寺正卿何起龙、广东音乐名家“何氏三杰”(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炳林等一批名士,更为留耕堂增添了浓重的祠堂文脉底色。

修旧如旧 延续遗产

镬耳大屋、壳花墙、砖雕、木雕、青石板路……走进留耕堂,浓郁的岭南建筑特色扑面而来。经岁月雕刻仍能清晰辨认的檐梁,下有33幅透雕图案,“双龙戏珠”“龙凤呈祥”“麒麟呈瑞”等形象逼真。檐内的六架樑为通体的玲珑透雕,以飞龙舞凤的木雕作檐椽。

“留耕堂几毁几建,现时的面貌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扩建而成,比广州陈家祠早了180多年。”沙湾何氏第二十五代孙何润霖讲起留耕堂的历史,甚为自豪。他介绍,何氏族谱上对历次修缮均有详细记载,这也有助于留耕堂顺利申报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留耕堂经历了1984-1986年、2008-2011年两次全面修缮。“修旧如旧是留耕堂保护修复的重要原则。”胡杏梅是沙湾古镇旅游开发公司宣传营销部副部长,她告诉记者,留耕堂在文物保护上分为两大方向:一是保存现状,维持祠堂的斗拱、牌坊等建筑主体结构;二是恢复原貌,如在正门挂上可考据的“何氏”二字瓜形灯笼。

在修缮过程中,祠堂月台的15块明式石雕因长期风化、人为触碰等原因,表面有较明显剥脱。考虑到石雕整体结构难以搬移,专家经讨论后决定原址保护。“要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石雕呢?我们想到了在石雕周围种上盆栽,保持美观的同时,能够减少游客触碰带来的人为损坏。”胡杏梅介绍道。夏雨中,月台上的石雕纹路愈深,被几名游客定格在相机里。

2024沙湾古镇第十三届传统开笔礼 受访者供图

耕读传家 人才辈出

穿过月台为“第三进”,映入眼帘的是4根石柱及24根两人合抱粗的木柱,托起由两座硬山山顶构成的屋脊,由此形成的中庭名为象贤堂。“这里曾是象贤私塾,也是如今象贤中学的前身。”何润霖告诉记者,象贤堂曾是何氏族人议事之“堂”,于清道光六年改为私塾。

“我们的先祖立下规矩,任何族人不得变卖田产,每年的收成除了家族开销,全部用以奖励子孙读书学习。”何润霖介绍,沙湾何氏族中后辈除免费读书外,凡中秀才、举人、进士者,分别终生获得祖荫二份、四份、八份——一份祖荫相当于七献田租之值;此外还有花红金、靴金、书金、弥补金等奖励。

据族谱等资料记载,清末至民国初期,何氏族人不仅在乡中办了书院、小学、中学,而且在广州建了数间书院、武馆,同时资助广州两间中学供何氏子弟读书。耕读传家、礼义传家成为何氏的祖训家风,“如果不努力读书,就会被长辈用刻有祖训的木板‘上一课’”。

象贤堂内一个个“进士”匾额彰显着这个家族历代的荣耀。自南宋之后,沙湾何氏子弟高中进士8人,省元1人,举人近50人,副榜13人。

“最值得一提的是象贤堂里的‘大宗伯’匾额。它由明初广东行省中书参知事郑允成手书,为追赠何子海曾祖何起龙而题。”何润霖介绍,何起龙官至南宋太常寺正卿。“大宗伯”最初指掌邦国祭祀﹑典礼等事的官员,后为礼部尚书的别称。据记载,何起龙主管宫廷礼乐,精通音律,谱写了沙湾何氏与广东音乐的前世今生。

现如今,私塾桌椅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东西廊庑的两列展板。胡杏梅介绍,中庭东廊庑以留耕堂的耕读文化为核心,展示了与旧私塾相关的老照片和老物件,“告诉大家,何氏祖辈是如何教育子孙的,为何能培育出如此多的文武英才”。

挖掘文化 传承根脉

今年6月5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在沙湾古镇举办,热闹非凡。非遗展示区、墟市、古镇迷你非遗巡游等动态活动有如龙之血脉,在《赛龙夺锦》的演奏声中偾张。

“沙湾古镇的历史和人文底蕴与现代生活场景相融,也让留耕堂的烟火更旺了。”胡杏梅告诉记者,沙湾古镇于2012年对外开放,游客数量从最初的三万人增长到去年的超十万人,“留耕堂的游客也肉眼变多了”。

古祠堂要“留下来”,更要“活起来”,活水之源在于守护文化根脉。“自清代以来,何氏族人就有‘开冬学’的习俗。”胡杏梅介绍,何氏后人从宗祠文化中挖掘并恢复这一仪式,今年已在留耕堂举办了第13届传统开笔礼。

“‘捧银’也是沙湾何氏的一大传统。”她补充道,同样被打捞出的何氏族人的敬老活动“捧银”,创立于清雍正时期的“饮锦”敬老宴。依循族例,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在放满金银珠宝的“聚宝盆”捧起金银,再走出何氏大宗祠门口,“拿到多少都是送给老人的,寓意添福添寿”。

“捧银”活动,被捧起的是沉甸甸的物质财富,更是何氏族人千百年来敬老爱老的孝道文化。在何润霖看来,古建筑的“活”比“化”更为重要。留耕堂的活化,旨在让更多人了解何氏宗族文化,感受一个家族、一个村落的传承变迁,唤起乡愁。

如今,留耕堂内不时响起广东音乐,悠悠乐韵绕梁共振。“经常有本地乐社在这里轮番练习,也有孩子学扎鱼灯、学舞狮,上研学课程。”何润霖说,“研究自家的祠堂文化已成为我的事业,我愿意向更多人讲述我和它的故事。”

粤祠风采

沙湾留耕堂: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

沙湾留耕堂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沙湾街北村,为番禺沙湾何氏宗族的大宗祠,始建于元至正十二年,即南宋的德祐元年(1275年),清康熙年间重修扩建为现貌。留耕堂门侧有对联:“小宗异大宗同钦于世世,前人修后人续享之绵绵”,足见祠堂举全族数十代后人之力而建。

“留耕”二字为明中叶学者兼书法家,人称“白沙先生”的陈献章“茅笔”所题,取自于“阴德源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

全祠坐北向南,左中右三路总阔34.1米,中路五间五进总深82.08米,建筑占地面积为3334.25平方米,共有木、石柱112条。布局按传统中轴向两边对称,依次为头门、仪门、月台、拜厅象贤堂、后寝留耕堂;左右两路附建钟鼓楼、廊庑、衬祠和祠仆居室;门前有石桅杆夹群、风水塘、大天街、祠翼墙。

留耕堂地方特色浓郁,展现了元明以来岭南地区的宗族制度及社会生活、审美情趣。全祠集元、明、清不同时期建筑特色于一体,木刻、石刻、灰塑等建筑工艺融于一屋,各具风格、布局严谨、造工精巧,是南方宗祠的经典之作,也是番禺现存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

1984年,留耕堂被专家夏鼐所率领的国家文物、考古专家组誉为“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1989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保护文物”;2019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


相关阅读

  • 金沟河红山水库工程完成总体工程量六成

  •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 热依达报道)6月7日,在沙湾市金沟河红山水库工程施工现场,各类机械正加速运转,拉运土方的车辆来回穿梭,一派紧张而忙碌的施工景象。6月7日,在沙湾市金沟
  • 陈家祠:百粤祠之冠 绝美夺天工

  • 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陈家祠参观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实习生 周颜佳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潘俊华今年5月发布的《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显示,
  • 同心义诊

  • 近日,民革四川省乐山市委会携“同心·医疗”服务团,深入乐山市沙湾区牛石镇牛石社区,开展调研和义诊活动。活动中,服务团医护人员为居民提供爱心诊疗服务和健康指导,嘱托居民提高
  • 航拍新疆 | 如画如诗鹿角湾

  • 进入夏季,沙湾市鹿角湾景区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刻,远眺冰封雪岭,俯看繁花碧草,天高地阔的自然画卷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前来游玩赏景。今年5月,鹿角湾景区游客接待量达到4万余人次,较去
  • 上层有碧道 下层四车道 大望桥通车在望

  • 6月3日16时,位于深圳水库边的大望桥施工工地上,几名工人被吊车送到了高高的拱桥上,开始了56根待装吊梁中的第三根吊梁的施工。同一时间,另一组工人在桥面上忙碌。自2022年7月开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沙湾留耕堂:堂内诗书流泽远 祠中耕读本源深

  • 留耕堂仪门“三凤流芳”横匾 受访者供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善茵 黄宙辉 实习生 周颜佳6月10日,广州市番禺区赫赫有名的古祠沙湾留耕堂内,由当地私伙局演奏的何氏广东音乐名
  • 【健康知识】如何预防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冬春季节交替和气候骤变时易急性发作,男女无明显差异。发病率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农村高于城市,并随年龄增高而
  • 通讯|音乐搭台,中巴两国共庆建交50周年

  • 新华社巴西纳塔尔6月4日电 当地时间6月3日晚,在巴西东北部城市纳塔尔古老的阿尔贝托·马拉尼昂剧院里,台上巴西乐团演奏的《我的祖国》音乐声响起,台下不少观众跟着高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