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人文南京 | 青石街

日期: 来源:扬子晚报收集编辑:扬子晚报

南京新街口德基广场东北角,原有一条L形小巷名唤青石街,其南北走向北端与长江路相连,此段现已不复存在,东西走向被洪武路从中切为东西两段,东段巷子原貌荡然无存,西段巷子很旧,长约百米、宽四五米,其北侧还坐落着几座古朴的建筑,平整厚重的青砖墙面、赭红色的大瓦、层叠的门楼线条、细长条的青砖、屋顶上的阁楼窗和封火墙,依稀可见当年的非凡气象。这是南京现存不多具有丰富史料价值的民国建筑活化石,这里曾是民国时期显赫繁华的“联排别墅”区。

     

青石街20号,是一栋两进的楼房,有两扇红漆木门,门楣上嵌着一块青石匾额,上面刻着“青村”两字,字体是正楷,端庄沉稳,落款李锡五,民国二十三年。门梁是砖平拱过梁,呈梯形,很少见,美观而省料。房子下面架空挑高,大玻璃窗户,为防雨水侵蚀墙壁,窗户下有滴水檐,设计施工极为用心,考究中不豪华、不张扬,却精致实在,层高逾3米,每层抬高一米,架空后再铺地板,卫生设施一应俱全,铸铁浴缸、水泥、洋钉全从美国进口,下水管道所用阀门皆用紫铜铸造的。穿过红色大门,是一个口字形的天井,再往里,墙分出两个院子。

青村最初的主人是陈湛恩和程叔彪,他俩是同学兼好友,1934年,两人共同出资2万银元买了这地块,陈湛恩请水利科同事即后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建造了这座420平方米的两层公馆,东半边姓程,西半边姓陈。不久,程家搬去了上海,房子托请陈家代为看管。公馆建成之后,陈湛恩请同事李锡五在匾额上题字。李锡五与于右任是陕西同乡,师从于右任习字,其书法当时很出名。据说“青村”这个名字源于程叔彪上海居住地奉贤青村镇。陈湛恩是北大土木系首届毕业生,毕业留校任教一年后进入民国政府内政部,出任水利科科长,统管全国水利建设,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要修建三峡大坝的人。南京沦陷前,陈家跟着国民政府搬到重庆,直到1948年才搬回。

青石街26号青云里,也是一座民国风格的二层楼房,匾额“青云里”为民国外交家赵剑题写,字体是隽秀清丽的隶书,这是谁的住宅,难以考证。

青石街22号,是两排四个单元的二层楼房,前排楼房的二楼正中镶着一块石匾,上面镌刻“海山村”三个大字,字体和“青村”非常相似,但没有落款,底楼有个大通道即大门堂,这座楼房是中国现代心理学先驱陈大齐的私宅。陈是《新青年》杂志的政论作者之一,“五四”运动的支持者,与鲁迅过从甚密,他于1917年在北大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著有《心里学大纲》《现代心理学》等,曾任北大代理校长、国民政府考试院委员长,去台后,任台湾大学校长。

解放后,海山村、青云里等,成了《新华日报》社家属宿舍,从社长、总编到普通职工,住有近20户人家,报社那时党委书记李扬,总编高斯居住海山村多年,都曾是新四军老战士。李扬因战争年代负伤残了条腿,每天一瘸一拐艰难地在青石街上行走,他后转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享年100岁时仙逝。高斯“是中国出版界一代领导群体的楷模”,后曾任省人民出版社社长和省出版局局长,先生是江苏新闻出版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在他的领导下,江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出版体系,他的非凡之功就是奠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成巨厦,先生92岁时驾鹤西去。

海山村还住过新闻界一位名人,他是新四军里著名“双枪老太婆”、诗人莫林(姚世瑞)的弟弟甄为民,他原名叫姚世虎,14岁时“提笔入枪林”加入新四军,一手拿枪、一手执笔,采写了《血战李家舍》《藏铁庄战斗》等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日伪军进行武装斗争的新闻报道,将青春韶华无私无畏地奉献在血与火的抗日、解放战争中,是第一个向全国报道雷锋事迹的记者,他主笔的《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是中国新闻史上一篇经典通讯范文,震撼了全国亿万读者的心灵,引发了亿万人民学雷锋树新风的社会风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奉调回故乡江苏,一度任《新华日报》编委,曾创办省社会科学院新闻学研究所和社会学研究所,任两所所长、研究员,2024年2月19日,甄为民在南京逝世,享年97岁。

在青石街居住过的徐梦秋也不得不提。他是一个传奇人物,红军瑞金时期,已是党的高级干部,与刘伯承共过事,博古、洛甫、陆定一等领导与之交好,曾任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主讲《民国政治史》《马列主义辩证法》等课,苏振华、刘震、李志民、刘亚楼等高级将领都聆听他授课,出版过《朱元璋评传》《南明哀史》《中国抗倭史》《戚继光》等,随同中央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延安,毛泽东多次邀徐梦秋上他的住所交谈,斯诺《西行漫记》中说他与毛泽东“谈论时政、历史,每每谈到深夜”,有“红色历史学家”之称。他后来到新疆工作,因身份暴露叛党,1949年春,他如丧家之犬,逃窜八闽,再回皖西,最终隐姓埋名藏匿青石街,同年6月,走投无路之时投案自首。

青石街不长,但故事还有很多,虽然饱经沧桑,但风韵犹存。

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南京铁杵”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来源:“紫牛号”“南京铁杵”

编辑:秦小奕

相关阅读

  • 技艺流芳 金陵匠韵:让非遗与南京共生共情

  • 编者按:在秦淮河畔的桨声灯影里,千年流淌着南京剪纸的“花中花”“题中题”;在素雅宁静的古城墙根下,金陵竹刻彰显气节,南京泥人富含雅趣,金箔锻制巧夺天工,金银细工匠心独特……这
  •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来首都师范大学调研交流

  • 5月28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于林惠一行来校调研交流。调研座谈会由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蔡春主持,相关院系、单位负责人、教师代表参加。蔡春代表学校对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人文南京 | 青石街

  • 南京新街口德基广场东北角,原有一条L形小巷名唤青石街,其南北走向北端与长江路相连,此段现已不复存在,东西走向被洪武路从中切为东西两段,东段巷子原貌荡然无存,西段巷子很旧,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