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从门票“秒光”看传统文化热:文化自信燃起来

日期: 来源:泗水融媒收集编辑:泗水融媒

 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牙齿、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头骨、距今70万-30万年的周口店直立人头骨模型……炎炎夏日,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南3展厅,仿佛穿越了百万年的时空。不少家长带着刚放暑假的孩子前来,从古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探索“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奇妙课题。

这个夏天,与热浪一起袭来的,是人们逛博物馆的热情。无论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是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热门场馆,都一票难求,成为许多游客的“顶流”首选地。然而,不仅仅是博物馆,近年来,文化节目、非遗技艺、国潮文创、古风服饰等纷纷成为新时尚。这些“人从众”背后,是闪闪发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坚定的文化自信。

网红打卡地 旅游新风尚

到山西博物院“玉见良渚”,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品“青花清韵”,来福建博物院感受“福航天下”……今年暑期,各地博物馆别具特色的展览,为广大游客开启探寻“何以中国”之旅。

“现在孩子们都喜欢来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氛围,还能学习到不少知识。每次来看展,都有种‘此生无悔入华夏’的自豪感。”来自江苏的吴女士早早就规划好了路线,带着全家人一起“文博游”。

“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展览现场。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大家都说,了解一座城的最佳方式就是逛当地的博物馆,所以我们来了。”大学生张艺与同学李田田都是传统服饰爱好者,两人趁着暑期来到河南博物院,着一袭汉服穿梭于文物之间,吸引来不少游客的目光。

“当我站在文物面前静静观赏它的时候,这种感觉很奇妙,好像抽离了现实生活,透过斑驳痕迹想象着它千年前的故事,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汇。”张艺游览后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的火爆,正在进一步“点燃”大众对中华文明的浓厚兴趣。正如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所说,走进博物馆已成为公众的生活新常态,穿汉服买文创变成年轻人的新时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愈发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热 创新焕新生

“博物馆热”的兴起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有迹可循。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自然就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其中就包括‘到博物馆去’。”

《只此青绿》剧照。中国东方演艺剧团供图

实际上,“到博物馆去”只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缩影。无论是现象级舞剧《只此青绿》的爆火,还是《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综艺节目备受青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到全新“流量密码”,让大众更加真切感受文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出圈3年,演出300多场,青年舞蹈演员孟庆旸依然步履不停,跟随剧团进行《只此青绿》的第三轮全国巡演。每一次全力以赴的起舞,换来的是场场爆满与掌声连连。“我在舞台上能感觉到和观众的默契与共鸣,这是传统文化的力量,也是观众给予我的力量。”孟庆旸说。

“在创作《典籍里的中国》时,我们在挖掘典籍蕴含的思想精粹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把传统的古典美学元素与现代的电视艺术创作相融合。”在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心中,作为一个中国人,流淌在血脉里的中国文化是五千年一以贯之的。华夏大地的名山大川、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已经渗透到了骨子里,是必须要学习的。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找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韵脚,使其在传承发展的道路上焕发新生,保持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才能不断唤醒中华儿女心中的文化基因。

挖掘生命力 延续“热乎气”

在迎来传统文化热的同时,如何让人们从“看得见”到“看得懂”,从“对话历史”到“走进历史”,从“打卡观光”到“沉浸理解”,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元宇宙、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无限可能。比如,基于敦煌文物数字化成果和区块链等新技术,“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让敦煌文化瑰宝以全新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西安大唐不夜城推出AR导览体验项目“盛唐幻镜”,游客只需戴上AR眼镜,大明宫含元殿等绚丽景象就会出现在眼前……在可知、可感、可玩的体验中,人们切实感受“科技+文化”的魅力,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贴得更近。

此外,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也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创新展陈方式,为观众亲近历史和文化创造有利条件。面对暑期观展热潮,中国国家博物馆协调周边机构开辟新的入馆通道,减少排队时间;上海博物馆在周末夜间延长开放时间,让“博物馆奇妙夜”点亮城市华章;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解谜大唐遗宝”数字展览等线上产品,在云端为观众打开一扇通向千年文明的大门。

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更加深入地挖掘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延续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显得尤为重要。

“要践行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只有依靠创造力,避免跟风仿制同质化,从更深的层次、更全面的意义上认识传统文化。”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看来,要不断融入新的生活需求、生活视野、生活趋势,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永恒意义和价值内涵,也获得当代的美感和生命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实则是文化自信的充分呈现。唯有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在春风化雨之间赓续千年文脉,传承中华文明基因,推动文化自信自强。

来源:人民网

相关阅读

  • 山东定陶: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戏下乡活动

  • 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7月14日晚,黄店镇闫楼村举办“文化进万家”送戏下乡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彩的演出。演出活动吸引了大批村民观看,现场气氛热
  • 多地博物馆暑期延长开放时间

  • 随着暑假来临,国内多家热门博物馆出现了一票难求、人山人海等情况。国家文物局7月14日发文要求重点场馆、热门场馆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适当延长开放时间等方式,更大程度满足公
  • 城阳区2023年度文化惠民演出精彩上演

  • 城阳融媒讯 | 为进一步丰富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热烈的文化氛围,满足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助推乡风文明建设,夏庄街道开展2023年度“我们的中国梦—
  • 加强作风建设 廉洁文化促进新风正气

  • 为不断加强廉政教育、改变工作作风,筑牢拒腐防变防线。7月12日,当地供电所以“强党性、守纪律、正作风”为主题,认真开展第二十五个党风廉政教育月系列活动,讲好廉洁好故事,唱响
  • “八个一”活动 让军营周末“动”起来

  •   读书分享会、群众演讲、烧烤晚会……近日,笔者走进第78集团军某旅各驻训点,随处可见官兵积极开展文化活动的火热场景。  该旅领导介绍,为丰富官兵业余文化生活,他们针对不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想要拥有好皮肤?可以吃出来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性,谁不想拥有紧致、有光泽、吹弹可破的肌肤?很多女性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美容院、护肤品上,但却忽略了饮食这个最基础的关键点。是的,就连好皮肤也
  • 济宁市志愿者服务工作座谈会召开

  • 7月15日下午,济宁市志愿者服务工作座谈会在曲阜市尼山镇鲁源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召开。会上,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各县(市、区)党委宣传部以及有关志愿服务协会,围绕志愿服务供需
  • 孩子得了过敏性鼻炎 不能“挖呀挖呀挖”

  • “在小小的鼻孔里面挖呀挖呀挖,打大大的喷嚏鼻涕哗啦啦啦啦……”近期,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总是忍不住挖鼻子,还时不时揉鼻子、揉眼睛、打喷嚏、流鼻涕。结果到医院一查,罪魁祸首
  • 入伏贴上三伏贴能“躺痩”?

  • 入伏贴上三伏贴能“躺痩”?专家:三伏贴没有直接减肥功效“三伏天是减肥‘黄金时段’,贴上三伏贴等于‘躺瘦’。”明天将入伏,“三伏贴减肥法”在社交网络上流行起来。贴三伏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