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小时候她为母亲骄傲,长大后母亲为她骄傲

日期: 来源:宁波晚报收集编辑:宁波晚报

 

2023年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值此节日来临之际,我们推出特别报道,带您感受医者家庭的良好家风底蕴,见证他们抱诚守真、再立新功的赤诚医者心。

当上小学的女儿骄傲地告诉同学“我妈妈是一名医生”时,张媛媛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母亲,语气里充满了同样的骄傲。从母亲到自己,再到自己的女儿,她仿佛看到一种信仰在三代人之间传承,这让她觉得意义非凡。

从小就觉得妈妈很牛

张媛媛是宁波市康宁医院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主任,家乡在黑龙江,于十多年前来到宁波工作,并在此成家立业。

说起自己为什么选择医学这条路,张媛媛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我主要是受我妈的影响,”她向记者介绍起了她的母亲:“我妈是一名妇产科医生,从我小时候开始,找她求医问药的人就很多,经常有人指名请她接生或做剖宫产手术,所以我从小就觉得我妈很牛。”

她还清楚地记得,小学时她写了一篇作文,被整个学校当作范文来推广,还获得了优秀作文,题目就是《我的妈妈》。“那时候,我非常骄傲,不仅是因为作文获得了肯定,更是因为让大家都知道了我妈是一名医生。”

小时候的张媛媛和母亲陈秀梅合照。

在张媛媛的成长过程中,她的母亲陈秀梅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培养她对医学的兴趣。“以前,我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会儿我就问她:‘什么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妈妈挺不谦虚地回答:‘你看妈妈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她还跟我说,很多职业可能做不了一辈子,但医生是可以当一辈子的,可以一辈子为社会做贡献,为老百姓服务。”

就这样,张媛媛在母亲熏陶下,从小就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中学时,因为多才多艺,她被老师建议可以往艺术方面发展;读研究生期间,导师对她青睐有加,再三劝她留校从事教学……这些都没有动摇她想当一名医生的决心——她早已心有所属,就是那身洁白神圣的白大褂。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自己对白大褂始终有一种情结,只有把这身白大褂穿在身上,才会觉得踏实而快乐。”张媛媛说。

“被需要”即“价值感”

辛苦,已经成为医生这个职业的一个标签,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在母亲身上,还是在自己身上,张媛媛都深有体会。

“小时候,我妈经常半夜被医院的电话叫醒,就出门了,等我早上起床时,发现她人已经不见,因为妇产科有很多急诊病例,她又是科室主任,基本都是随叫随到。后来,我自己当了医生,也确实觉得时间不够用,加班加点是常态。”

尽管工作强度大,但治病救人带来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让张媛媛始终充满干劲。她还说,价值感和成就感其实就是“被需要”,正如小时候看到母亲被患者需要一样,如今看到自己也被很多患者需要,她的内心既充实又快乐。

前段时间,张媛媛无意间翻出了一位患者送给她的一本小册子 ,里面夹着一封信。这位患者是个高三女生,出现心理疾病已有多年,辗转找过不少医生,但只有张媛媛被她当作一个特别的存在一直放在心里。

“我翻到这个礼物时,一下就想起了那天她送给我时的情景,当时她对我说:‘张医生,你一直在给别人送正能量,我也想把我的正能量送给你,希望你在给别人看病时,能够获得更多快乐。’这样的话,让我觉得很温暖,很感动,因为我没想到病人会这样惦记着你,关心你过得好不好,快不快乐。”

张媛媛获评2023年“浙江省医师协会优秀青年医师”。

如今,那本小册子和那封信就放在张媛媛的电脑包里,她经常带着它们。她说,她要好好收藏这份礼物,时刻提醒自己:不管做多少年的医生,都不能忘了初心,必须对病人好一点,再好一点,“因为你无意中的一句话,或者无意中的一个举动,可能会挽救一个人,或者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有颗“种子”在发芽

提起女儿“媛媛”,陈秀梅的语气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一如女儿小时候提起她时那样。“我觉得这孩子从小就有学医的天赋,她很有同情心和爱心,也很有责任心。做医生,这些品质是必备的。”

陈秀梅还记得,有一次她正在给一名患者做一个门诊手术,由于当时还没有无痛手术,患者痛得哇哇大叫,“那天,才四五岁的媛媛从门缝里看到我不停地在安抚病人,大概就记在了心里,等病人做完手术回到病房后,她也跑到病房去看那位病人,还关心地问她:‘阿姨你还痛吗?你忍一忍慢慢就好了。’当时我就觉得这孩子适合当医生。”

从医40多年,陈秀梅深以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既需业务能力过硬,又需服务态度够好,她觉得女儿在这两方面,目前已经做得很不错,希望她再接再厉。而在张媛媛的眼里,她要向母亲学习的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贯穿始终的医者仁心。

求学期间的张媛媛和母亲陈秀梅合照。

“我妈在我们那边挺有名的,被她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不计其数,人家还给她取了‘陈一刀’的名字。”回忆起往事,关于母亲的各种点滴一一浮现在张媛媛脑海中——

有一位产妇家里条件特别困难,母亲就把自家的鸡蛋送给对方补营养;有患者大出血,家里付不起医药费,母亲主动帮她垫付医药费,后来患者抢救回来,家属激动得给她跪下,一边哭一边感谢……

如今,母亲走在大街上,还经常会遇到一些以前的患者主动上来打招呼,聊起自己的孩子:“我孩子就是您给我剖的,他现在已经工作了。”甚至有一次,她外出办事时还遇到了一个年轻人,笑着对她说:“陈医生,我以前就听我妈说过,我是您给救出来的……”

张媛媛说,这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其实都很打动她,以后她可能也会把这些事情讲给自己的女儿听——现在女儿虽然还小,但似乎已经有一颗种子在她心里发芽,那就是对医生这份职业的向往。

“现在,我和妈妈、丈夫都是医生,如果我女儿长大了也想学医,我一定会全力支持她。”张媛媛说。

“如果外孙女愿意从医,那我简直太高兴了。因为治病救人真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做。”母亲陈秀梅说。

记者 吴正彬 通讯员 孙梦璐

相关阅读

  • 爱视频|医师节 我们问了医生8个问题

  •   他们与死神赛跑、与疾病较量,用尽全力守护生命之光。他们是健康的守护者,是生命的最后防线。他们的名字叫——中国医生。平时我们了解的,总是医生严肃、认真、仔细、可敬的
  • 关于“医疗反腐”,来听他们怎么说

  • 潮新闻 记者 朱平 林晓晖 实习生 叶子图源 视觉中国这段时间,一场医药领域腐败问题的集中整治正在全国多地进行。医疗领域关系到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健康权益,热议
  • 听医生的话!

  • 好好吃饭、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这些“医嘱”,你是否曾听到过?“医嘱”虽简单,却是医生从医经验的凝练与精华。今天中国医师节,认真倾听医生的话,从“我”做起
  • 微纪录片:83岁的“小”医生

  • 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湖南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83岁的吴金术教授,至今仍坚持在临床第一线,治病救人。微光成炬,愿为其芒。他抱定赤子之心,坚守
  • 多视角看和平区医联体建设

  • 近日来,和平区卫生健康局开展了一系列的医疗健康服务活动,为广大居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医疗保障服务。镜头一:建立医联体 共创健康生活8月14日,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
  • 2023年“最美医生”代表亮相 分享从医经历和体会

  •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记者李恒、彭韵佳)2023年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8日召开中外记者见面会,2023年
  • 致敬医师 | 孩子们的奶爸医生,我会一直当下去

  • 医院里有一个地方,哭声比别的地方都多,那就是儿科。每天耳边都是孩子的哭闹声和家长着急的叫喊声,无所适从是很多儿科医生的初体验。从想要“逃离”,到觉得“来到儿科的孩子,就是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小时候她为母亲骄傲,长大后母亲为她骄傲

  • 2023年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值此节日来临之际,我们推出特别报道,带您感受医者家庭的良好家风底蕴,见证他们抱诚守真、再立新
  • 客户要求开除员工就能“开”吗?

  • 中人社传媒记者 刘璋景工作中被客户或者服务对象提出批评或者投诉的事情经常发生,但因此被工作单位解雇是否合理?近日,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胡女士身上。8月14日,胡女士向《民生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