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文化·器物】两当王羲之家谱和琅琊王氏的繁盛之谜

日期: 来源:奔流新闻收集编辑:奔流新闻

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博物馆收藏的王羲之家谱——《王氏族谱》始于周朝,下至明代,对一至四十五世王氏各族谱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编辑,族谱中收录了南宋理学家朱熹所作的序,是目前《王氏族谱》所有流行版本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一)

位于城关镇东大街的两当县博物馆,收藏着一套王羲之家谱——《王氏族谱》,它见证了一支来自琅琊王氏的王羲之后裔200多年在两当的繁衍生息的历史。

在名为“书圣之源”的陈列柜前,我们见到了这套弥足珍贵的《王氏族谱》。

《王氏家谱》是1991年在两当县北部的太阳乡(现为金洞乡太阳工作站)任家湾村店村组王文信家中发现的,30多年前的一天,王文信家中不幸发生了一场火灾,在清理财物时他意外发现了王羲之的族谱。

大火过后,王文信及家人认真查看了族谱所记载的内容。虽然救火时浸湿了族谱、留下了水渍,但却使《王氏族谱》重见天日,也揭开了王文信一族是王羲之后裔的身世之谜。

目前传世的王氏族谱共有五个版本,分别为江西九江市《德安锹溪家谱》、湖北《武昌族谱》、通山《茅田族谱》,还有《黄土家谱》《港畔族谱》,而两当县发现的族谱为《德安锹溪家谱》,堪称王氏族谱之源,弥足珍贵。

两当《王氏族谱》一套共14册,总谱1册,分谱13册,为活字木印线装本,版本系南宋时修订刊印,由南宋朱熹作序,家谱所修时限上起周朝,下至清代,对一至四十五世王氏一脉各族系、分支进行了系统归纳编辑,详尽记述了王羲之后裔王献之、王凝之等族人兴衰、繁衍的过程,是目前《王氏族谱》中最具权威的一部,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填补了王氏家族一脉西迁甘肃的历史空白。

(二)

两当的《王氏族谱》是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天,王氏后裔湖北通山县茅田一族九世孙王文俊主持修谱并刊印,为8开宣纸楷书版本,活字印刷线装本。在《王氏族谱》总谱的书页里专家还发现了书信一封。这封信可以推断,该族谱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湖北通山人王福利送至两当,接谱人为王福明,而从一场大火中发现这套家谱的王文信为王福明第六代孙。

国人一向认为家国一体,对家的“细胞分析”,可以弥补官修正史和方志的许多缺憾。

之前曾经向相关人士了解过谱牒方面的一些常识,他说,修一部家谱工程浩大,至少需要六七年的时间。其间不仅需要找到散落在各地的家族分支,而且要上溯到家族最早聚居的村落,这样才能根据祠堂、牌坊(楼)等历史印痕,把零散的脉络片段重新还原成一棵“大树”。

两当的《王氏族谱》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它像一组全息的时光密码,从中我们趋近观察,在两晋南北朝最为显赫的家族——琅琊王氏。当时士族如林,比如吴郡陆氏、琅琊诸葛氏、陈郡谢氏等,无不是名满天下,人才辈出。陆氏有陆逊、陆抗、陆机、陆云等人才,诸葛氏有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等人,谢氏有谢安、谢玄、谢道韫、谢灵运等。但这些世家,在当时却都不是最著名的。绵延数百年,并在东晋时达到顶峰、天下独一无二的家族只有一家:琅琊王氏,纵使是曾有过“王谢”并称的谢家也难及其项背。

琅琊王氏的崛起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西晋“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国力大伤,北方被内迁的游牧民族占据。无奈之下,朝廷和北方豪门、百姓们都举家迁往南方,寻求安身立命之所,史称“衣冠南渡”。

在这场大迁移中,琅琊王氏恰逢其时。王家这一代的王敦、王导兄弟当时正是西晋琅琊王司马睿的心腹智囊,他们看北方形势每况愈下,于是就建议司马睿将封国迁移到建康(今南京),并大力为司马睿笼络江南士族。本来因为晋灭吴之战对晋朝心怀怨恨的江南各族如陆氏、顾氏、张氏等在王导兄弟的引导下逐渐倒向司马睿,令他在江南打下了根基。西晋被异族覆灭后,大量世家迁往南方,王导趁机为司马睿笼络了大批士族贤才,并推举司马睿即位为帝,一手建立了东晋王朝。

(三)

等到风波落定,东晋建立之时,一手执导了这场大戏的王家兄弟之地位已经是无可动摇。朝堂上超过七成的官员都是王氏的族人和盟友,王氏此时权倾天下,一时无二。当时的民谣就直接唱道:“王与马,共天下”,王氏甚至排在了司马氏之前。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晋元帝会见大臣时,宰相王导来了,晋元帝甚至让王导与他一起坐龙椅,两人争执了很久。到了晋成帝的时候,王家的权势就更大了,晋成帝给王导手诏,用的都是“惶恐言”“顿首”“敬白”之类的敬语,“九五之尊”对手下大臣用这样的敬语,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

虽然琅琊王氏族系庞大,各个分支升降不一,时而此支显贵,时而彼支荣达,呈现出错综复杂而又绵远久长的家族盛况。《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士。

虽然王家正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势,但王家清楚,再显赫的权势也不可能长久,再富可敌国的财富最终也是过往云烟,只有熔融于血脉的文化因子,才是保证家族永远兴盛不绝的根本。于是王氏以诗书传家,汉代时就出过有名的经学大师,随着一代代的积累,自然形成了完善的宗族内教育体系,王氏子弟无不是精通六经、气度不凡的才子。

王羲之在世之时,其书法就已经被承认为举世之冠。他的几个儿子继承了他的书法艺术,“王氏凝之、操之、徽之、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尤其是小儿子王献之,在继承父亲的基础上又继续发扬光大,其草书无与伦比,与父亲并称为“二王”。东晋以后,他们父子的书法就被尊为神品,到了唐朝,太宗李世民作为王羲之的铁杆粉丝,一手将王羲之推上了“书圣”的地位,从此成为天下学书之人的偶像。

以王羲之为标志,300余年间,琅琊王氏书艺传承不断,人才辈出,极尽文采风流,成一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象。生活在齐梁的沈约曾赞叹说:“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正是在这独一无二的家族中,才出现了王羲之这独一无二的人物。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相关阅读

  • 风流传奇背后的故事

  • “东床快婿”这个典故,出自王羲之。《世说新语·雅量》里有一则故事,说郗太傅郗鉴,派门生去王导家,希望选一个王家子弟做女婿。门生回来说,王家的几个儿郎都不错,听说太傅派人来
  • 兰亭雅集传国风 曲水流觞仍延续

  • 江南时报讯 兰亭,即浙江省绍兴市下辖的柯桥区兰亭镇,这里因地处兰渚山麓,春秋时期设有驿亭而得名,“曲水流觞”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距今千余年的那一场雅集盛会,催生了一段史诗
  • 难得一见,王羲之的“鹅书”

  • 说起最近的“顶流”要数“鹅腿阿姨”,几度登上热搜,惹得清华、北大的学生为争抢鹅腿“大打出手”,还推动高校食堂搞起鹅腿烹制研发……要说到爱鹅赏鹅,不得不提到王羲之。传闻王
  • 闽台谱牒文化主题展系列活动在榕举办

  • 新华社福州12月8日电(记者秦宏)8日,闽台两地代表在榕城福州共聚一堂,共同参与闽台谱牒文化主题展开幕活动及主题学术对话等。闽台谱牒是记载闽台地区各个姓氏家族文化传承与历史
  • 跨越33年的重逢:76岁台胞“寻回”91岁姐姐

  • “族谱详细记载了每一代祖先。在外漂泊时,我觉得自己就像浮萍,现在终于溯源扎根,我太感动了。”近日,76岁的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籍台胞任适正在寻亲成功后,回到家乡看着族谱,不
  • 【历史文化】族谱里的客家遗风

  • 族谱里的客家遗风关于客家的故事,在其家谱之中有厚重的笔触,这些珍贵的家族记载,是客家人的饮水思源。在“湖广填四川”等一系列大型入川人口迁移之中,客家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 初冬美景入画来,在故居邂逅浪漫与诗意

  • 初冬美景入画来/王羲之故居初冬,正是一年景色绝佳的时节洗砚池、假山、游亭、古建筑,满园的银杏黄、枫叶红、柳树绿、大白鹅、雕塑王羲之,故居独有的美丽风景正向我们走来,期待
  • 王氏镰刀:几代人的用心守护

  • 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铺展在大地上,给初冬早晨静谧的村庄带来了些许暖意。当记者慕名来到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找到甘肃省第五批非遗项目王氏镰刀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兴文时,他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元旦假期北京八方齐动丰富文旅供给

  •   2024年元旦即将到来,北京响应市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诚邀市民和游客共享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最新成果,于线下多地域、多场景和线上多平台、多媒体上新大型演唱会、舞台艺术精品
  • 好消息!地铁23号线又有新进展

  • 近日,由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上海市轨道交通23号线一期工程土建7标项目江川东路站~紫龙路站区间盾构机下行线“沪闵1号”成功始发,这也是全线首台始发的盾构机。详见↓
  • 连续几天,他们都在荆州各社区,送、送、送!

  • 与爱同行,温暖相伴每年冬天《江汉风》栏目都会发起暖冬行动联合爱心单位、商家和团体把温暖送给需要帮助的人01志愿者联动 寒夜里慰问荆州好人12月25日,荆州广播电视台《江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