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我在湖北修文物 | 3D技术将8块碎片复原成编钟 父子联手修复 青铜重焕新生

日期: 来源:湖北日报收集编辑:湖北日报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在我省,一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脚踏实地,甘坐冷板凳,那些经岁月洗礼已残破、糟朽不堪的古籍、丝绸、青铜器等,在他们的妙手施治下焕发时代光彩。

现在,一起走近我省各个门类技艺精湛的“文物医生”,看看他们如何匠心守护老祖宗留下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

比曾侯乙编钟还要早约100年,只剩8块残片的曾侯與编钟如何复原?已知最早的皮甲胄,修复面临哪些难题?走进湖北省博物馆,35岁的文物修复师方晨缓缓打开话匣子。14年前,他在父亲的带领下加入青铜器保护的行列。一副眼镜、一身白褂、手拿工具,方晨在父亲工作过的工作台上,常常一坐就是一天。清理、加固、上色……同样的步骤重复无数遍,每一步都要一丝不苟。

方晨的父亲方国荣是湖北省青铜器修复专家,1980年进入湖北省博物馆,曾在历次曾侯乙编钟复制项目中担任技术负责人。

“小时候,我经常到湖北省博物馆看父亲工作,那时就觉得很有意思。”2009年,方晨跟随父亲学习修复技艺。从兴趣到职业,耳濡目染中,方晨从严父身上学到了严谨和敬畏——在尊重文物原貌的基础上,赋予它们“新生”。

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内,一件件珍贵文物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流连忘返。其中,纹饰华美、工艺精湛的青铜礼器、兵器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很多人都知道,文物出土时常常会有不同程度的损毁,正是文物修复师的“妙手回春”,让它们如当初般呈现于公众。

2009年,在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地湖北随州,关于曾国的考古新发现——曾侯舆编钟重见天日。曾侯與编钟比曾侯乙编钟还要早约100年,距今约2500年,其中2号甬钟是全套曾侯與编钟里最大、最重的一只,可惜出土时已残破严重,仅剩8块碎片。

曾侯與编钟出土时残破严重,仅剩8块碎

方晨回忆,当时缺失的部分占据整体面积的三分之二,残片重量大,固定困难,如果缺乏有效支撑,转运、展陈时极易再次断裂。同时,这件半人高的“大家伙”上还有复杂繁多的纹饰,比对复原同样极费工夫。2019年,他们父子携手接过任务,方国荣确定了这次修复编钟的技术路线——通过三维扫描、3D打印技术,并结合熔模铸造等传统技艺,还原严重残缺的文物。对于方晨来说,这是接过父亲“接力棒”后,最重要的青铜器修复任务之一,曾侯與编钟沉重庞大,意义非凡,更要打起十二万分精神。

曾侯與编钟的三维设计模型

尽管编钟缺损严重,但好在有另一件1号甬钟可供参考。在父亲的指导下,为求精准,方晨反复对编钟残片的数字模型进行改进。为了精细复原编钟纹饰,采用3D打印模型补全纹饰、铭文。复原后的编钟体重达150多公斤,为了支撑起沉重的编钟,方案在编钟补配件内壁设计了横竖交错的支撑梁。为了搬动编钟,方晨和父亲时常汗透衣背。

方晨正在焊接曾侯與编钟的补件和残片

功夫不负苦心人,这件曾侯與编钟的修复耗时2年,历经修复工艺设计、三维扫描残片、3D打印补配塑型、模型修整、翻制蜡模、熔模铸造、拼对焊接、打磨做旧等流程,焕发千年前的丰姿。

修复后的曾侯與编钟

秉承匠心 不能一味求快求新

在方晨的工作室内,一件用纸壳拼接的甲胄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方晨介绍,这是一件出土于湖北枣阳郭家庙春秋早期曾国墓地甲胄的纸样,目前正在对原件的漆质残片进行拼接复原,才特地制作了这件“纸样衣”。

郭家庙曾国墓地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曾国“公墓”,被评为“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其中出土的精美漆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方晨正在研究的这件甲胄便是出土的珍贵文物之一。

“这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皮甲胄。”方晨解释,下葬时甲胄是一摞一摞有序摆放的,但由于盗墓者破坏,甲胄碎片散落在墓中,原有的位置关系已经无从得知。言谈至此,方晨十分痛心。尽管甲胄的皮革部分已经全部腐烂,但皮革表面的漆壳仍然保留了甲片的外形。复原它将为中国古代兵器演变史的研究提供实物依据,意义重大。

方晨小心托起甲胄纸样介绍,这项复原最大的难点,在于找到每一块甲片对应的位置。他手中的每一小片单独的纸样,都是根据原始皮甲片漆壳1比1勾画剪裁而来。为了弄清它们分别处在身甲、袖甲和裙甲的什么部位,他比对曾侯乙墓出土人甲进行复原;考虑到实际穿着效果,方晨常常身着纸样当模特,在活动中不断调整甲片缀连的合理性。

这个项目从2021年做到现在,仍没有结束。方晨说,要使原皮甲片漆壳和残碎片能有依附、能受力、能编缀,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制作一整套与原皮甲片形状完全一致、能承受一定重力的托片,来代替原来的皮胎部分。再使用具有可逆性的胶黏剂,将皮甲片漆壳黏附于托片之上,依序连缀甲片,完成甲胄复原。

“我们在托片材质上做了很多尝试,但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我们还要继续寻找。”方晨坦言,这些文物跨越千年,承载着历史的荣光,因此,修复工作一定要秉承匠心,经过科学严格论证,不能一味求快、求新,“我们会不断寻找每一件文物最适合的修复方式,尊重历史,修旧如旧,让文物重新绽放光华。”

(来源:湖北文物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阅读

  • 代表通道上 何毓灵“安利”的“亚长”究竟是谁

  • 今天(3月5日)上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安阳站副站长何毓灵接受采访 何毓灵分享了20多年前与团队一起发掘“亚
  • 玉塘街道开展考古体验活动激发孩子探索精神

  • 近日,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青少年对考古学的认识,坚定青少年的文化自信,玉塘街道组织开展“唤醒沉睡的国宝”考古体验活动,通过聆听讲解、寻找文物、知识科普
  • 我市完成25个受灾文物加固修缮工作

  • 为有序推进受灾文物恢复重建工作,我市按照上级部署,坚持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结合、短期措施与长效机制结合,科学统筹、合理安排维修保护工作进度,截至目前,受灾的91个文物中,25个已
  • 何毓灵代表:加强府检联动共同保护文物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加强府检联动共同保护文物近年来,河南省安阳市检察机关将打击文物犯罪作为检察机关服务大局的具体举措
  • 蜀道考古工作正式启动

  • 3月1日,“考古中国”蜀道考古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召开,标志着蜀道考古工作正式开启。川陕甘渝四省市计划通过系统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综合研究等多方面工作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马尔康市开展学校大宗食品供应企业专项检查

  • 为切实保障广大师生食品安全,进一步推动学校“两个责任”工作落地落实。近日,马尔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辖区内学校大宗食品供应商进行专项检查,全力护航新学期广大师生“舌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