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像镜头一样,在生活中走来走去|对话曹郁

日期: 来源:毒眸收集编辑:毒眸

回想起十几岁时感兴趣的光影和运动,曹郁发现,那其实就是电影摄影。


曹郁家里没人做视觉艺术,少年时也没系统学习过,但他本能地对“光影”着迷——生活中镜子的反射、物体的剪影,都是他表达某种感受的手段。


他的另一个兴趣点是运动,摄影机的“运动”。家里给他借了一台老式摄影机用,扛着摄影机走路,曹郁发现在墙角拐弯的瞬间视线会发生变化;坐在车里看窗外的行人时,街景也在流动。


如今,曹郁已经成为国内知名摄影指导,有《可可西里》《妖猫传》《八佰》《1921》等多部作品。“我就像镜头一样,在生活中走来走去,会错过一些东西,看到一些东西再转过来。”


这一次毒眸“电影幕后螺丝钉”系列《电影美术:银幕落下无人喝彩》《电影幕后,“声”入人心》《剪辑,电影的最后一步》要讲述的,是曹郁带着摄影机走来走去的光影故事。


镜头是瞬间决定的

如愿考进北京电影学院学摄影后,原本是学渣的曹郁迅速变成了学霸,因为终于可以全身心地学自己喜欢的东西了。但1997年毕业时,拍电影的机会并不像如今这样多,曹郁干了几年广告,拿了大奖,很快成了当时北京最贵的广告摄影师。


在忙碌地拍摄、赚钱的舒适区里,曹郁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会不会拍电影。


直到拍了陆川的《可可西里》,曹郁找到了答案。勘景时,他从那片广阔的土地里找到一种自己属于那里的永恒感;看剧本时,曹郁就知道这一次一定得做得不一样。“我想把这部片子的影像带上我的烙印。”


《可可西里》


在戛纳电影节见到曹郁时,他监制的作品《脐带》作为“中国青年电影推广计划”中的一部,在戛纳展映。在与我们的对话中回忆《可可西里》,这对曹郁的电影摄影事业至关重要,他告诉毒眸,虽然当时的自己并不知道那个“烙印”准不准确,但他还是想把《可可西里》拍成阴郁的感觉。


“好的摄影师肯定要特别懂剧本,把文字翻译成视觉,但这种翻译并不是简单地看图说话。”而阴郁,刚好是《可可西里》剧本故事的基调。控制光线和色彩,是曹郁实现“阴郁”的手段。


当年技术条件有限,胶片要经过特殊的、多次冲洗实验才能达到理想的饱和度;拍摄时,不同的自然光和打光也承担着不同的有关生命的隐喻。在这个过程里,曹郁发现摄影师要有两套语言体系,一套是跟导演、制片人和演员描述的,另一套是要翻译给摄影组听的。


比如希望感或者肃杀,这些文学词汇翻译成摄影词汇,可能是灯光的角度、镜头的角度、摄影机的高度和移动速度等具体的数字,是可以操作的摄影语言,而这些考验的是摄影师在感知力与技术手段之间的平衡,曹郁在拍《可可西里》时生涩地探寻这种平衡的准确性。


《可可西里》


拍《南京!南京!》时,他才感受到自己达到了技术和情感的绝对匹配。“影片有很多手持摄影,我可以自己操作了,终于不用翻译给别人了。”曹郁说需要翻译的摄影技术像控制乐队,但他更喜欢手持摄影,因为它很像弹钢琴,可以自由地控制旋律。


在器材上完成的拍摄往往有充分的时间去等灵感来了再构图,而手持摄影的难度在于,摄影师的身体在三维空间里乱晃,不同的动作拍出的效果差别巨大,直觉变得非常重要。描述手持带给他的感受时,曹郁的身体下意识地、水蛇般扭动起来,似乎此刻身处的不是戛纳海边的咖啡厅,而是片场。


“镜头是瞬间决定的,要在一瞬间就知道该怎么拍。”曹郁跨过了等灵感的阶段,找到了瞬间的准确性。

《南京!南京!》的黑白影像是曹郁的另一个突破。


《南京!南京!》


黑白影像只有黑、白、灰三种色调组成,拍摄时对光线的要求更高,但曹郁还是选择了黑白的提纯感。比如拍人物中枪后的流血,如果彩色画面里是鲜红的血,在曹郁看来这只是一种对观众比较廉价的刺激,不是影片要展示的主题,而黑白画面,观众注意到的是演员的脸,是杀戮的情节。


之所以坚持自己的判断,是因为曹郁对自己的技术和判断很有信心——《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为曹郁带来了两座金马奖最佳摄影奖杯,天赋和准确性也从外部得到了验证。


摄影师的“价值”

在曹郁的描述里,十几年前拍《南京!南京!》只是他技术上的储备和表达正好与自己的感知重合,所以他可以驾驭得很好,如果换成另一个东西,可能他拍不了那么好。“当时可以用灵感或者才华来形容,但这种东西是不稳定的。”


拍《八佰》的时候,曹郁坦然自己更像一个真正的摄影指导了——因为掌握了一套自己的摄影语汇和表达体系,不管题材怎么变化,都可以拍得好。“对摄影师来说,经验会让直觉变得更准确,而技术会实现准确。”


《八佰》开机第一天,拍了四个小时后,曹郁觉得不太对,和导演管虎还有美术指导林木一起聊,发现演员的表演临场感不够、灯光也不够、痕迹有点重,想要的那种既真实又有表现力的感觉没达到——他们选择重拍。“我们很快就找到那种感觉了。”


图源:《八佰》纪录片《虎·破》(优酷


亚洲第一部完全用数字IMAX摄影机拍摄的影片就是《八佰》,里面所有人物的死亡和重要的对白戏都是作为摄影指导的曹郁拍的。IMAX摄影机镜头和普通的不同,靠近拍摄对象稍微近一点或者远一点的差别很大——是加强还是削弱,考验的都是摄影师即刻的反应。


“肩扛摄影其实最难的就是在两三步的范围里微妙的镜头运动,是往前一点还是退后一点、向上一点还是乡下一点,这种细微的运动很难跟拍摄对象说清楚。”有时候只是演员一个眨眼,摄影机的移动就会拍出意味不同的画面,在曹郁看来,这是一种机器和人之间的“心灵碰撞”,也是手持摄影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曹郁认为,摄影指导最重要的是完成叙事,在叙事里很重要的一点是为电影设计质感——是粗颗粒的还是细颗粒的,是柔和的还是强烈的,是高饱和度还是低饱和度的,不同影片区别很大,就是通过这种组合和创造力,把观众带进电影里,相信电影。“这是摄影师最值钱的部分。”


他给《八佰》确立的质感是一首诗。“如果一定要视觉化表现出来,《八佰》更像一幅现代画,是不能用萧瑟或者粗犷等词来概括的。”

质感确立的过程中,有很多潜意识的东西在影响着曹郁。就像影片中河的两岸,一边黑暗一边耀眼,预示着南北岸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而这里的光线,就是曹郁在潜意识里创造出来的。


如果说确立一部影片的面貌和质感,是摄影指导在艺术层面的工作,那如何实现这种质感、安排摄影机具体怎么拍,是对于技术真正的考验。曹郁拍摄的很多片子都没有分镜,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旦抓住感觉后,很容易通过摄影技术拍出理想的效果,但他很注重灯光的使用——“灯光上我是很严谨的。”


在曹郁看来,摄影指导控制光线是很重要的,光线是导演没法参与进来的。“光线有很麻烦的设置,比如超大规模的灯光可能需要七八十个人一起工作,所以我会特别仔细。”灯怎么放,用什么样的吊车,电线是什么走向,要用什么样的电力、多少功率,所有具体繁琐的信息都要提前预想好。


《八佰》


《八佰》的所有光都给人一种是从光源里发出来的感觉,这是通过非常复杂的技术才达到的真实感。“我不想做成黑白的或者饱和度很低的战争片的感觉,我们可以拍出质感上饱和度低但灯光饱和度很高的彩色战争片。”


灯光组挂了上百个灯,用电脑匹配下边霓虹灯招牌的颜色——如果霓虹灯是绿的,上面的一组灯就是绿的,观众看到的霓虹灯照亮河两岸的感觉其实是经过电脑1:1调完后的结果,与此同时,摄影机的速度也要拼命跟上演员动作的速度——既真实又有造型感,曹郁说他当时也是第一次拍出那样好的效果。


《八佰》是曹郁职业生涯里非常重要的一步,这部作品登上了《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封面,那是他年轻时就爱看的刊物,而曹郁也受邀加入了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年轻时的两个梦想都成了现实。“电影摄影是我最想干的事,只是以前我没想到我能干那么好,但现在越来越有趣了。”


电影是梦,但梦会蔓延

在和曹郁的对话里,只要聊摄影,他时常手舞足蹈,好像肩上已经扛起了摄影机、瞬间回到了拍摄现场。他语速很快,聊起电影时感情充沛,但在其他方面,他又显得没有那么爱表达——曹郁似乎更喜欢把自信和笃定用在电影上。


“导演说的话很重要,但导演的思维轨迹不是摄影师的影像轨迹,你必须绕过这个轨迹。”在曹郁看来,摄影指导要带着全摄影组,在属于影像的轨迹上走,最后和导演到达同一个终点。


他最不希望导演告诉他“这里你这么做,那里你那么做”,而是希望导演明确说出自己的目的和想要的东西——“很多导演不懂摄影技术,但是他们对画面有知觉和判断,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按照我的路子来做就行了,我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做。”


至于摄影指导转做导演这件事,曹郁的认知是,摄影师是拿到已经有的故事和题材去表达,而导演首先要找到合适的题材和想拍的故事。“我还没有这个题材。”


曹郁


以前有学生问过他现实主义的影片在摄影上应该如何处理,曹郁认为根本没有现实主义题材和写实风格的电影——电影不是真的。“摄影机放在哪里都是不真实的,都是人选择出来的,没有真实的电影,电影从一开始就是假的,就是一个梦境。”


在他看来,电影是最像梦的艺术,因为它是由视觉和听觉一起组成的,作用于人的潜意识。而表演、摄影、美术等技术手段,让电影变成了技术含量很高的梦,但本质上还是梦。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超现实感,神性有时才会降临到电影上——曹郁对电影《脐带》的影像感受就是神性。


一开始他还说不明白为什么会做《脐带》的监制,那么早就有动力跟导演一起改了快三年的剧本,做了漫长的前期筹备工作,直到拍摄时才想明白,这是命运给自己安排的机会。


电影的结尾,男主与母亲告别,剪断了两人间的“脐带”,拍这场戏的时候,曹郁的母亲去世了。母亲是一名文字记者,教会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对文字的理解和感知力,曹郁与母亲的情感连接很深。


失去至亲后,在片场的曹郁原本以为自己无法承受这种痛苦,但拍摄时复杂的镜头转换,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曹郁发现自己可以高效、冷静地处理所有问题。“就像小时候妈妈教我走路,我抓紧她的手腕,先迈左腿、再迈右腿、再迈左腿,那天就好像是她在告诉我,先拍这个镜头再拍另一个,拍完串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离别的景象。”


对曹郁来说,《脐带》是母亲与自己的离别。“如果没有这个电影,我很难接受妈妈妈离开这个事实。”


曹郁定义他生命里真正重要的电影,不一定是艺术性最高或者获奖最多的,《脐带》很重要,是他和妈妈一起创造的礼物。这份礼物的意义在于,以前的他不知道很多问题的答案,诸如,如何继续向前走?别人走了后该怎么办?


但现在终于确认了,曹郁可以用很大的生命力来释放能量、支撑自己的野心,继续带着摄影机在世界上转来转去——和小时候一样。


相关阅读

  • 轻喜剧电影《瓷城喜事》9月开拍

  • 记者近日了解到,以醴瓷为创作主题的院线轻喜剧电影《瓷城喜事》将于9月开拍,为釉下五彩技艺重新挖掘传承70周年献礼。这部电影将由省陶瓷行业协会、湖南楚臻传媒有限公司、顺
  • 引进片不再迷信“大片”

  • 距“六一”儿童节还有一周时间,影片预售情况渐趋明朗,目前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吉卜力工作室的“开山之作”、动画大师宫崎骏执导的经典动画电影《天空之城》和《哆啦A梦:大
  • 中国迎来更多系列电影 品牌化将是成功关键

  •   2023年1月,在西安市长安区华夏优加荟影城,市民购票观影。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2023年第一季度,多部热门电影的续集在国家电影局备案立项,包括《飞驰人生2》《无名之辈2
  • “新鲜血液”加盟为北京电影事业助力

  •   昨天,为期两天的北京电影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和主席团,黄建新当选为北京电影家协会第三届主席,于冬、于和伟、尹鸿、王晓晖、孙
  • 如果西法大的生活是一场电影

  • 电影恰似青春,我们每个人的青春也像是一场时长四小时的电影,其间或平凡或烦恼,有开怀大笑,也有涕泗横流。可无论怎样,我们都是这场有关青春的电影主角,演绎着仅属于我们个人的独
  • 于和伟、吴京、郭帆,当选!

  • 5月27日,在刚刚闭幕的北京电影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和主席团。黄建新当选为北京电影家协会第三届主席,于冬、于和伟、尹鸿、王晓晖、孙立军、束
  • @洞泾居民,带上小板凳来看露天电影啦

  • 还记得儿时观看露天电影的场景吗晚风轻拂,灯火阑珊在这春夏之交的夜晚洞泾邀您一起重温关于露天电影的浪漫洞泾镇2023年农村流动数字电影放映安排表(6月)注:如遇下雨天气则取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像镜头一样,在生活中走来走去|对话曹郁

  • 回想起十几岁时感兴趣的光影和运动,曹郁发现,那其实就是电影摄影。曹郁家里没人做视觉艺术,少年时也没系统学习过,但他本能地对“光影”着迷——生活中镜子的反射、物体的剪影,都
  • 航空航天项目火了

  • 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幕——昨日(5月28日)中午12时31分,中国东方航空MU9191航班顺利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这意味着国产大型客机C919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成功。众所周知,航
  • 五年后,我们如何看待成都独立书店?

  • 今年3月,我们发布了2023成都独立书店地图 ,有位粉丝留言:很爱成都,很爱阅读,但,这些书店称不上独立书店,最多是特色书店。自从我去过敦南诚品后。这个留言,让我们觉得有必要重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