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加快西安“双中心”建设 推进陕西全面创新发展

日期: 来源:各界导报收集编辑:各界导报

  □ 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核心力量。充分发挥陕西科技优势、区位优势和创新优势,加快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于汇聚世界一流人才、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存 在 问 题
  (一)主导产业面临“卡脖子”技术问题。能源化工是支柱产业,但省内研发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大部分来自省外研究机构。制造业整体创新研发能力偏弱,集成电路产业链科技成果省内转化途径有限,航空、输变电装备、数控机床等产业大部分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进口。
  (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数量少、规模小,共享共用程度低。科技成果项目化、市场化、产业化水平不高,技术向省外输出多、就地转化少。
  (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不够健全,社会资本科技投入不足,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不高,创新型企业群体有待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我省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但产业规模总量偏小。
  (五)体制机制改革还需深化。虽然秦创原的启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更多的是以供给侧改革为主导,需求侧的扩展仍需加大力度。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和企业自主的创新型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科技企业融资需求和金融资本供给之间对接不够紧密,专业化、品牌化的科创服务平台公司不多,科技服务人才队伍不强。
  意 见 建 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省、市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协调推进西安“双中心”建设。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西安“双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加大要素投入。加强多主体投入,建立系统、持续、高效的要素保障机制,为西安“双中心”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保障。支持西安市组建市场化运营的“双中心”建设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按照重点产业领域适时设立对应的专业化研究院所,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资本运营、管理服务等工作。三是强化政策供给。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创新要素保障等重点领域,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探索出台一批先行先试的政策举措,加快形成更有竞争力的西安“双中心”建设政策体系。四是加强考核评估。制定西安“双中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办法,强化有关部门、地区以及园区基地、高校院所、重点企业等主体责任,推动相关工作落地落实。
  (二)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加强基础研究。一是完善陕西实验室体系。推进空天动力、含能材料陕西实验室高质量建设运行并争创国家实验室,围绕旱区农业、能源等领域布局建设陕西实验室。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行动计划,优化省重点实验室布局。二是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转化医学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预研,形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梯次发展格局。以解决省内科学技术问题为导向延伸创新链,打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航母级”研究平台。三是实施重大科技研发计划。加强对量子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空间科学等重大基础前沿科学研究问题的超前部署,积极争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任务,集中力量攻克一批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技术。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一是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注重发挥龙头企业骨干作用,支持省属企业组建研究院,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引导民营龙头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二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聚焦企业技术需求,进一步完善“揭榜挂帅”“技术总师负责”等制度,建立联合式、订单式技术研发模式。充分发挥企业、高校、院所创新优势,谋划建设一批新型研发平台,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三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科技领军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四)加强合作开放,进一步提升协同创新水平。一是建设“离岸孵化”“异地孵化”中心,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税收分成等方式,形成“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的循环模式。二是建设成果产业化基地。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把创新嵌入制造业24条重点产业链各环节,加强特色园区与“离岸孵化”中心联动发展,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三是推动县域协同创新。强化科技创新与县域经济有效对接,推动县域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加快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四是加强央地创新融合。充分发挥央企在人才、技术和创新方面的优势,通过“创新+产业”双向发力,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优势叠加、产学研用一体的融合创新机制,深层次推动央地产业融合发展。
  (五)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创新能力。一是增强孵化能力。充分发挥西咸新区、杨凌等8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作用,支持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发展,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构建市场化、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服务体系,实现孵化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二是提升园区承载能力。鼓励园区探索形成“一产业、一园区、一孵化器、一基金”模式,系统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三是建设中试熟化平台。依托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科控集团等,建设一批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科技成果项目小试中试服务,推动中试基地(平台)加快建设。四是推动科创金融改革创新。创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将西安打造成为科创金融合作示范区、产品业务创新集聚区、改革政策先行先试区、金融生态建设样板区、产城深度融合领先区。加快科创金融工具和产品服务创新,鼓励各类投资机构设立更多面向科技成果转化、高成长性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的投资基金。五是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三项改革”试点,推广职务科技成果单列、人才评价职称评定、横向结余经费出资入股等创新改革举措。完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体制机制,促进形成知识产权链条保护体系。建立创新尽职免责机制,支持科技人员甩开膀子大胆闯、心无旁骛干科研、一心一意搞创新。
  (六)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建设高精尖人才队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省高层次人才引进及特殊支持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计划和产业领军人才专项计划,打造梯次合理的“高精尖缺”人才队伍。二是建设高技能应用人才队伍。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实施三秦工匠计划,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打造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三是建设三支双创人才队伍。培育、集聚、提升一批高水平科技经纪人队伍,加快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衔接。建设一批“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双创导师、科研人员创业、大学生创业等“新双创”队伍,以“项目制”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编辑:张洁

相关阅读

  • 兰州大学:护航学生走好高质量“就业路”

  • 2024届毕业生大型春季综合双选会现场经历四轮面试、历时两个月,在2024届秋季校园招聘中,来自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的2021级艺术设计硕士李禄灿顺利拿下了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产
  • 多举措保障粮食安全

  • 日前,记者从临潼区农业农村局获悉,该区今年夏收工作已圆满结束,全境54万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毕,实现了应收尽收目标。同时,夏播工作正在有序展开。据了解,临潼区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土壤
  • 全民阅读 笔墨传承

  • 6月19日,临潼区委宣传部联合西安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第一、第二党支部走进临潼区新市街道走马小学,共同举办“全民阅读、笔墨传承”文具捐赠活动。活动现场,
  • ​共享发展机遇 共赢美好未来

  • 共享发展机遇 共赢美好未来第十一届全球湘商大会京津冀地区邀商、怀化市对接京津冀(北京)招商推介暨北京怀化企业商会成立大会在京举行周伯华阳安江莫文秀徐宪平舒清友陈荣伟
  • 西安非遗亮相法国里昂领事节

  • 近日,受中国驻里昂总领事馆邀请,西安市文化代表团参加法国里昂领事节,并成功举办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本届领事节活动在法国里昂百乐果广场举行,以手工艺品展示为主题,驻里昂
  • 淄博:以开放促发展,以融合创未来

  •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记者 曾艺伟6月21日下午两点,淄博国际会客厅内热闹非凡,淄博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经贸合作分享会如期开幕。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系列对外经贸交流活动,不
  • 西安103808名初三考生走进考场考场内外井然有序

  • 6月22日,在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考点外,考生进入考场。 本报记者 代泽均 摄 6月22日,在西安东仪中学考点外,家长和老师翘首以盼。 本报记者 马昭 摄7时30分许,记者来到位于友谊西路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加快西安“双中心”建设 推进陕西全面创新发展

  •   □ 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核心
  • 湖南: 推动实施“新八级工”制度

  • 近日,湖南省人社厅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全面推动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通知》,加快实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进一步激发企业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动力和活力,促进产业
  • 贵州:黔南州“三个一批”助力残疾人就业

  • 贵州省黔南州注重精准施策促进重点群体就业,通过“三个一批”举措大力拓展残疾人就业岗位,持续加强残疾人就业帮扶,深入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落实落地。岗位开发安置一批。将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