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四川监狱系统举行庆祝第四个中国人民警察节主题活动

日期: 来源:四川法治报收集编辑:四川法治报

3个“小故事”展现监狱民警“大担当”

  

四川监狱系统举行庆祝第四个中国人民警察节主题活动现场 省监狱管理局供图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昨(10)日,四川监狱系统举行庆祝第四个中国人民警察节主题活动。活动围绕“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主题,聚焦“峥嵘藏蓝情、无悔从警路、忠诚映警心”三个篇章,展现四川监狱民警始终牢记初心、践行入警誓言的忠诚本色,教育引导全省监狱民警在新时代新征程更好担负起推进监狱工作现代化的职责使命。活动采取现场宣讲和视频直播的形式,全省监狱民警同步观看。
  
  在“峥嵘藏蓝情”篇章,民警代表通过讲述故事,展示了一代又一代四川监狱民警忠诚坚守、敬业奉献的藏蓝传承,诠释四川监狱民警历久弥坚、永不褪色的忠诚信仰,充分展现四川监狱民警用爱感化冥顽、用情温暖人间的使命担当,全面激发全系统广大民警对党忠诚、藏蓝报国的情感共鸣。
  
  省监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四川监狱走过的70多年光辉历程中,共有226名战友因公牺牲。”在“无悔从警路”篇章中,民警代表通过朗诵《向警旗飘扬的方向致敬》,缅怀英模先烈,回顾英雄事迹,向为四川监狱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致敬,引导广大民警传承和弘扬“忠诚、尚法、自强、和谐”的四川监狱精神。
  
  为庆祝中国人民警察节,当日,全省监狱为5452名从事监狱工作30年的民警颁发纪念徽标。其中,省监狱管理局相关负责同志在现场为从事监狱工作30年的10名民警代表颁发纪念徽标。
  
  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民警李洋:不同的身份不变的初心
  
  “军人、警察、老师,三种崇高的职业。我无比幸运,在人生的道路上三种职业都经历了。”1月10日,四川省监狱管理局举办“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主题活动,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民警李洋走上舞台,讲述自己坚守党员初心、牢记警察使命、永葆军人本色的故事。
  
  第一个名字:人民子弟兵
  

  2008年5月13日凌晨1点,一阵急促、刺耳的紧急集合号响彻营房,军令如山:“轻装简从,全体登车!立刻不惜一切代价,进入汶川震中,打通生命通道。”彼时,22岁的李洋,刚服役半年。交通阻断、通讯中断、余震不断,李洋和战友徒步行进,一边是垮塌的山体,一边是奔流的岷江。经过10多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的生死行进,李洋与战友抵达震中映秀镇。“清障!救人!”来不及悲伤,一秒都不敢耽误,李洋和战友立即投入到救援中。
  
  “天蒙蒙亮的时候,我从废墟里抬头,这样一幕让我永生难忘:满目疮痍的大地上,一面面鲜艳的党旗和屹立的国旗,在朝阳下泛着光。旗帜下,战友们用手挖、用肩扛,紧张有序地开展救援。灾区食物不够,乡亲们把他们仅有的蔬菜硬塞给我们。灾难降临了,有党在,有政府在,有人民军队在,老百姓的依靠就在、信心就在!”李洋在台上动情的讲述,勾起了台下民警们的回忆。
  
  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省多个监狱受损。其中,地处茂县的阿坝监狱更是丧失监狱关押功能,加之监狱周边地震形成的约400万方泥石流随时可能因暴雨奔涌而下,从而威胁整座监狱的安全。为保障罪犯和民警的生命安全,省监狱管理局决定对阿坝监狱罪犯实施“千里大转移”应急避险行动,成功将阿坝监狱1900名罪犯转移到其他监狱。回忆起这场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大转移,让在场不少民警流下了眼泪。
  
  第二个名字:监狱人民警察
  
  2012年,李洋褪去戎装换上警服,成了一名光荣的监狱人民警察,制服变了颜色,信念永不褪色。
  
  让李洋印象深刻的是2013年由他主管的一名罪犯。罪犯黑某,因贩毒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入狱后一度自暴自弃、抗拒改造。绝食、吞异物、弄破手腕动脉……能用到的自杀自残方式,他都想方设法地试过一遍。为了挽救黑某的生命,唤起他新生改造的意识,李洋和监区民警们使出浑身解数,严管处罚、交心谈心、输液救治,200多个日日夜夜,还是没能捂热这块冰冷的石头。直到有一天,李洋偶然发现黑某提到妈妈时发出了哽咽的声音。抱着一丝希望,李洋给黑某家里打了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绝望透顶的拒绝,不死心的李洋决定前往他家。
  
  去往黑某家的路途比想象中更为困难,他的家在大山深处,山路蜿蜒曲折,途中急湍奔流,露水与杂草交织于裤腿。经过5个小时的徒步攀登,当李洋敲开黑某家门的那一刻,迎来的是不可思议的诧异目光。经多番劝说,黑某的父母终于愿意去监狱探望他。探监那天,黑某隔着玻璃面对父母,张开嘴却说不出话来,过了许久,突然放声痛哭。
  
  “父母离开后,黑某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知道,他终于有救了。”李洋回忆,那一刻,这身警服温暖了黑某,也温暖了自己,“我懂得了,穿上这身警装,就意味着不抛弃不放弃,让阳光照亮高墙里的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颗冰冷的心灵!”
  
  第三个名字:普法老师
  
  2017年,在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李洋响应省监狱管理局党委号召,奔赴一线,成为了脱贫战场上的普法老师。在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工作多年,李洋见过太多孩子因法律意识淡漠而沦为阶下囚。他说,作为一名监狱民警,有责任、有义务用这些真实的案例去警醒社会。
  
  从2017年到2022年,李洋的足迹遍布大小凉山、雪域高原,把普法课程带到脱贫攻坚第一线,把法律知识送到禁毒防艾最前线,把法律服务送进乡亲们的心坎里,普法受众近9万人。
  
  去年夏天,他收到一名孩子的来信,信中说:“李老师,如果没有您的普法课,我可能进监狱了。我恨我的同桌,我把刀藏在书包里,准备杀死他。正是那天,您到我们学校开展警示教育,那些惨痛的教训像一枚子弹,射穿我的内心,我怕了,我害怕离开学校,害怕爸妈失望,更害怕在监狱里失去自由。您可能不认识我,但我不会忘记您,谢谢您救了我!”这一刻,李洋深刻感受到监狱人民警察在高墙外的特殊使命,用法治的声音去减少和预防犯罪,家庭就会多一份希望、社会就会多一些稳定。
  
  “曾经的我,从戎戌边、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今天的我,头顶警徽、服务人民、守卫平安。我的身份在变,不变的是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坚定信念。”讲述最后,李洋充满激情地表达了监狱人民警察的心声!
  
  凉山监狱民警骆思琪、沙燕:寻找消失的母亲
  
  在大凉山,有这样一名男孩,6岁前,他没有自己的名字,也从未见过父母,一直由邻居老人抚养。当邻居老人罹患癌症,小男孩该何去何从?去年3月,在凉山监狱会见中心,颤颤巍巍的老人带着小男孩,小心翼翼地说:“警官,孩子的妈妈消失多年,请帮忙查一下是不是关在这里。”当孩子妈妈的信息从屏幕里跳出来时,老人嚎啕大哭:“找到了,终于找到了……”活动现场,凉山监狱民警骆思琪与沙燕带来了一个关于罪犯、孩子和邻居的故事。
  
  让高墙外的人生活好
  
  老人叫叶贵英,她寻找的“什某”是她曾经的邻居。2017年,什某将自己刚出生32天的孩子交到了老人手里,请老人帮忙照看。然而,不到两个月,什某消失了。多次寻找无果,老人独自抚养这个无亲无故、无名无姓的孩子6年多,并叫孩子“小宝”。去年春天,这名身患癌症晚期的老人担心自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以后孩子没人照顾。四处打听之后,老人听说什某因涉毒犯罪进了监狱。抱着一丝希望,老人来到凉山监狱。
  
  “看着年幼的孩子失去父母,承担着不该承担的苦难;看着年迈的老人细心呵护,扮演着不该扮演的角色,我们心如刀绞。”骆思琪说。
  
  经走访调查,监狱民警了解到小宝的生父也因贩毒在雅安监狱改造。小宝怎么落户?在哪里生活?今后怎么办?一系列的难题、一连串的挑战摆在了监狱面前。民警们反复辗转于医院、派出所、民政局、福利院,打了数百次电话,查了上千份资料,跑了上万里路……最后在狱地协作下,事情出现转机。
  
  2023年6月6日,小宝有了自己的名字,也有了自己的出生证明。按照政策规定,小宝将到户籍地——布拖县福利院生活。“谢谢阿姨,不要担心,我会好好吃饭,好好长大”。离开监狱前,懂事的小宝对监狱民警表达着感谢。孩子有了着落,老人的病情却不断恶化。去年9月,骆思琪等民警去看望老人时,老人说自己还有两个心愿:想到监狱看看小宝的妈妈,临终前再做些交待;希望再陪孩子住几天。
  
  帮助老人实现心愿,成了监狱民警们继续努力的方向。在小宝6岁生日这天,监狱民警将他接到老人身边,一起为孩子过生日。看着老人紧紧地搂着小宝时,脸上洋溢着的满足和幸福,骆思琪等民警们感受到监狱工作的特殊价值。后来,经过监狱争取、多方协调,小宝转到西昌福利院生活。
  
  让高墙里的人改造好
  
  高墙里,这场爱的接力也在传递。什某因15年的漫长刑期,加上艾滋病痛的折磨,服刑期间态度消极、抗拒改造,不吃药、不睡觉、不与人交流。
  
  为了实现老人的第二个心愿,凉山监狱为老人和什某安排了一场特殊会见。面对消失的什某,老人没有一句怨言和责备,甚至都没有告诉什某自己这些年抚养“小宝”的艰辛和不易,只是对什某交待着小宝的将来。当什某第一次见到“小宝”,知道监狱、民警及老人所做的一切后,她抱头痛哭,压抑很久的情绪终于得到宣泄和释放。此后,什某脸上有了笑容,她的改造变得积极。亲情与感动,成为她走向新生的精神支柱。而这样的故事,在大凉山有太多太多。
  
  “这些年,我们穿梭于布拖高原凛冽的寒风中护送离监探亲的罪犯;在山洪频发的金沙江畔帮助寻找罪犯失联的孩子;在悬崖峭壁的山路上接罪犯的孩子见他们朝思幕想的爸爸妈妈……”讲述中,民警沙燕几度哽咽。
  
  “这是家庭的灾难,是社会的伤痛。”骆思琪说,监狱民警们看到了太多因犯罪导致的家庭支离破碎、孩子流离失所。正因如此,监狱民警更要在高墙这个特殊阵地,用法律的刻度、情感的温度和改造的效度,努力去抚平这种伤痛,重新播洒下生的希望,让高墙里的人改造好,让高墙外的人生活好,用忠诚警魂诠释人民警察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汉王山监狱民警樊明伦:在民警的帮助下,罪犯圆了医生梦
  
  一身警服,一肩使命;一句誓言,一份担当。1月10日,第四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四川监狱系统为5452名从事监狱工作30年的民警颁发纪念徽标。从身穿橄榄绿的热血青年到身着藏青蓝的稳重中年,监狱民警用30年坚守践行初心使命;用30年岁月诠释担当奉献;用30年光阴唱响忠诚赞歌。接过徽标,55岁的四川省汉王山监狱民警樊明伦眼含泪光,“警察的精神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作为四川监狱人民警察的一员,我将不忘入警初心,继续坚守监狱人民警察教育改造罪犯的责任与使命。”
  
  从警33年,樊明伦曾在不同的工作岗位管理、教育、改造罪犯,说起教育、挽救、帮扶、救治罪犯,他有一箩筐的故事可以分享。樊明伦还记得在一次值班时,细心的他发现罪犯胡某精神萎靡后,立即对其开展谈心谈话。起初,胡某对他只是沉默相对,不予作答。樊明伦不急躁也不气馁,反复耐心细致地做胡某的思想工作。最终,胡某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因为对刑满后如何面对亲人、如何过正常的生活十分迷茫,胡某心生焦虑而烦躁,一直睡不好觉,也吃不下饭。“人不怕犯错,怕的是不改正错误。只要能汲取教训,遵纪守法,走自食其力的道路,家人、朋友、社会会正确看待你。”但樊明伦的开解并没有让胡某放下思想包袱。樊明伦也不灰心,继续与胡某聊天。有一次,胡某主动找到樊明伦,请教自己可否考大学去学医,这样既能有一技之长,又能满足儿时想要当医生的梦想。樊明伦一听十分高兴,下班后仔细查找政策规定,又为胡某找到相关学习资料,并鼓励胡某走自考之路。胡某不负所望,最终考取了某医科大学大专班并取得毕业证书。刑满释放后,胡某开始在乡村行医,并逐步走到了社区医院负责人的岗位。这期间,他多次回到监狱,专门向樊明伦、监区及监狱表示感谢。
  
  这只是樊明伦管理、教育、挽救罪犯的一个普通的小故事,也是全省监狱民警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四方高墙内,教育改造罪犯的缩影和写照。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撼天动地的功绩,74年来,一代又一代监狱民警用平凡与坚守铸就光荣与梦想!


相关阅读

  • 烟台栖霞市:荣休仪式照亮“无悔从警路”

  • 在中国人民警察节这个特别日子里,烟台栖霞市公安局举行2023年退休民警荣休仪式,13名平均在公安一线工作30年的老民警光荣退休。神圣的仪式增强了民警的职业荣誉感、归属感和
  • 如何预防老年人走失,来听听民警的建议

  • 今年1月10日是第四个中国人民警察节,也是全国公安机关第38个“110宣传日”。记者从市公安局获悉,2023年,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共呼入报警电话254.2万余次,受理有效警情77.8万余
  • 致敬 | 人民警察,节日快乐!

  • 2024年1月10日第四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对每个人来说“110”从来都不是一串平凡的数字它是我们遭遇生命危险时第一时间想起的“护身符”它是我们遇见绝望无助时第一时间抓住的
  • 重温誓词 致敬警旗

  •   2024年1月10日是第四个“中国人民警察节”。1月9日上午,在小干岛边检码头,20余名舟山边检站执勤七队民警和普陀区海防缉私大队公安干警整齐列队,向中国人民警察警旗庄重敬
  • 警察蜀黍的这一面你见过吗?

  • “00后”民警收到蛋糕锦旗开心地一路小跑民警追回被骗钱款被问“有没有女朋友”瞬间害羞高考结束考生大巴上喊话“辛苦了”交警比心回应……人民警察始终用忠诚担当守护人民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食品价格飙升推涨挪威2023年CPI

  •   新华社奥斯陆1月10日电(记者张玉亮)挪威统计局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受食品价格飙升等因素影响,2023年挪威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比2022年上涨5.5%。  数据显示,2023年挪威食品和
  • 美批准现货比特币ETF引争议

  •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月11日报道,首批持有比特币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预计将于本周四开始交易,此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为这些基金的上市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  报道
  • 定远县坚持上好教育干部“廉政第一课”

  • 推进廉政教育,建强干部队伍。1月9日上午,定远县教体局在四楼会议室召开教育干部任前“廉政谈话会”。定远县委教体工委书记、县教体局局长张传志,县委教体工委副书记黄如勇、县
  • 天冷觉得膝盖发凉有办法缓解吗

  • “最近天冷,我总觉得膝盖发凉,有什么办法缓解吗?”近日,72岁的张先生来电,咨询如何缓解老寒腿导致的不适症状。就此,记者进行了采访。市东方人民医院(河科大三附院)骨科一病区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