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此轩,何陋之有!

日期: 来源:新民晚报收集编辑:新民晚报

冯纪忠是谁?

他是贝聿铭的同学,是被称为“北梁南冯”、与梁思成齐名的建筑大师,他是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创始人,筹办了同济大学建筑系,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

松江方塔园 ©李铭珅

冯纪忠晚年规划设计了松江方塔园。

园内,有个茅草为顶、青砖为地、毛竹为柱的何陋轩,简朴的材料看似随意摆布,却是方塔园中点睛的一笔,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里程碑。

何陋轩 ©李铭珅

日前,这座轻盈又沉重的“茅草亭”首度大修刚刚竣工。

主持这次修缮工程的同济大学教授黄一如是冯纪忠的弟子:“搭建何陋轩,只用了4个多月,而我们的修缮,却用了整整两年。”

黄一如介绍此次的修缮工程 ©王凯

三十年一次的重生

1986年,何陋轩尚未完工之际,冯纪忠请黄一如花费了半年制作了一个精确的模型。

冯纪忠在书中提及,竹子作为建筑材料并不耐久,过三十几年可能还要再造一遍,好在现在有了这个模型,再造就有了依据。

何陋轩模型

三十多年过去了,模型的制作者终于有机会把先生的话践行,可能时间再过三四十年,依然会有人继续做同样的事。

但是这三十多年,流逝的不仅仅是时间,技术也在日新月异。

“这次大型修缮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对照着原始的图纸,把何陋轩的来龙去脉研究了一遍。我们还在拆解何陋轩之前进行了三维扫描,这样,待到将来再重修之际,可以拿今天的扫描图为依据,而不用像这次的工程一样,要根据最初的草图和模型作出各种判断。”黄一如说。

冯纪忠手绘何陋轩草图

何陋轩是唯一一座以竹子为材料的保护建筑,当年并没有什么严格意义上的结构图,冯纪忠和竹匠交朋友,把建筑难题交给工人们一起商量,最终成功竖起前所未有的茅草大顶。

这次修缮,基本没有过多改动,也尊重了何陋轩原有的特点甚至缺陷,“之前甚至想过在竹子底部中间插一根钢管,这样建筑肯定更牢固,但是经过多方论证,还是放弃了。”黄一如说。

冯纪忠在何陋轩内留影

当竹匠们的劳作完成之后,何陋轩的命运就交给了当地的节气、水土、风云……

这个简朴温和的茅草亭根本不求什么永恒,它的老去和三十年一次的重生,也是自然消解的一部分。

黄一如说,大修刚刚完成,上海就经历了七十年一遇的台风,“重生”的何陋轩安然无恙,度过了这次考验。

填补上最初的设想

最初建造何陋轩之时,因为经济条件所限,尚有几许留白给后来者,“冯先生期望再做时可以改进,或者最初没有做到的,再造之时可以加上去。”

于是,黄一如在现场每每要加一些图纸上没有,而他了解的冯先生希望增加的东西——几棵树,一面墙,他就会想,先生若在,他会怎么做?

何陋轩的对面,河的对岸,南面的一面墙是新增的,因为在冯纪忠的设想里,这面墙加上之后,何陋轩就跨越了河水,延伸到了对岸,整个区域也就周全了。

而墙的高度,又如何与水面产生关系,黄一如想到了太湖石“玉玲珑”,当光线透过墙上的洞,在水面的微波中产生许多光斑,风吹而动,这面墙的考量就此而来。

俯瞰何陋轩的整体布局

何陋轩顶部形态为松江至嘉兴一带农居多采用的庑殿顶,脊常作强烈弧形,冯纪忠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了歇山顶的元素,作为当地文脉的延续,远远望去又有点像稻田里耕作的牛角。

顶上厚厚的草,最初铺的是稻草,风一吹就乱,披头散发般,只好每年都换。

何陋轩的茅草顶

“冯先生当时就说,应该用秆子较硬的茅草,这次修缮在各地寻找合乎要求的茅草,找到杜甫草堂上盖的茅草,感觉不对,又去连云港,终于定下。且茅草还不能用现代电锯切得整整齐齐,因为冯先生心中存着‘偶然、逸、散’这三个词的标准,他希望这个水边的建筑看上去随意潇洒,不是那么一本正经。”

于是,墙面粉刷到什么程度,石灰材料也找了很长时间,都符合冯纪忠所说的“表面上很随意,内在又十分理性”。

而支撑大屋顶的竹架如同精密机器结构,就体现着理性。竹柱子都是嵌在砖缝里的,何陋轩唯一较贵的材料就是铺地的大方砖,为了使竹柱在落地时避开大方砖,方砖的间隔都采用小青砖竖向嵌缝。

支撑屋顶的竹架

弧线和光线的合唱

“何陋轩的出现是一种偶然,这一辈子好像冯先生一直在想这件事,这是他自认为最杰出的一件作品,也是他最后一件建成的作品。”黄一如说。

冯纪忠镜头中的何陋轩

冯纪忠喜欢本色,何陋轩的竹柱和茅草大部分都保留了物质的原色,而在建筑的节点部分却刷成了黑色,隐在了顶部的阴影中,这样,远远望去,巨大的结构就像飘动在空中,不再那么沉重压抑,这是又一个“反常合道为趣”的创意。

“人坐在何陋轩之中,并没有简陋的感觉。”

冯纪忠镜头中弧线墙投下的光影

因为冯纪忠还从巴洛克建筑中吸收了弧线的运用,设计了数道弧墙,从早至晚,光影在东西弧墙上慢慢变动着,弧墙投影在地上的影子都是弧线,形成一曲弧线的大合唱。

早上,阳光从东面而来,在地上形成一个个光斑,下午再来看,地上的光斑就消失了。

模型中可以完整看到曲弧线的“大合唱”

来此闲坐的人们,下完一盘棋之后站起身,周围的景观都有了与初来时不同的改变,人们在光线的挪动中感受着时间缓缓地流逝。

“是冯纪忠特意为茶客们增加感受体验考虑的。”黄一如说,“此中还含着他的心思:‘弧墙有各自的圆心,如同每个人以个性为中心,任我发展,和而不同。’所有的感受都汇集到冯纪忠的心里,表现在何陋轩上。他就好像一束光穿越了时代,照亮了我们现在要追求的中国原创的现代建筑道路。”

记者手记|建筑艺术融入生活

占地510平方米的“大茶亭”何陋轩建成之后,是当地人最喜欢的茶室。何陋轩出现在许多人的照片中,也往往是客满的模样。

何陋轩里坐满了茶客 资料图

也许许多人并不知道,正因为方塔园和何陋轩,冯纪忠先生在1987年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荣誉院士称号,是获得这个称号的第一位中国建筑师。

这座被称为平衡了“理性与情感”的人性两极的建筑,建成三十余年之后,至今仍然代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最高水准。与那些设计宏大的作品相比,何陋轩体积小、简单、微弱,但是转动的台基,是对方向的寻找;独立流动的弧墙,自在的高低起伏,是借助建筑语言来表达的一种人生感悟。

如今的社交媒体上,

不少人晒出特意前去何陋轩打卡的照片

冯纪忠童年时生活在河南,赶集时搭的棚子始终在他的记忆中,小孩子在棚子下转来转去嬉闹,特别有生活气息。

如今,何陋轩也是一个敞开的公共空间,践行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黄一如展示的一张照片中,冯纪忠坐在何陋轩里,背对着方塔,沐浴在橙色阳光下,笑容由心而发。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徐翌晟

编辑:小开

图片:李铭珅、王凯摄影,受访人提供

©新民晚报文化部

相关阅读

  • 成都三环最大公园集群再添一座高颜值公园

  • 春意渐浓,碧空暖阳,公园内色彩明艳且丰富,绕植被而建的绿道蜿蜒到深处,绿道两旁新发的嫩叶含苞待放,带着你通往春天的诗篇;错落有致的绿植景观,散发出春天的满满活力……三环最大
  • 住在武汉最大生态公园,是种什么体验?

  •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9日讯 位于武汉经开区境内的龙灵山生态公园是武汉市目前最大的生态公园,拥有完整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享有武汉“绿肺”的美誉。8日,长江日报记者从
  • 杨道超:原汁原味、有古意的凤庆文庙

  • 记得每一次来凤庆,都下榻在凤庆宾馆(稍有点年岁的人称凤庆招待所),这里环境清幽,远离市声。徒步可以看看,泥灰脱离斑驳的老墙,听一听“吱吱”地开门,关门声,犹如梦境深处的喧响。昏暗
  • 泉州:“国保”施琅故宅启动修缮

  • ■早报记者 张素萍 吴嘉晓 文/图日前,在国家、省、市文物局的支持下,在鲤城区文旅局、文投集团、属地街道共同努力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施琅故宅正式启动保护修缮工程。记者
  • 王建平调研推进装配式建筑工业产业园项目建设

  • 4月7日上午,县委书记王建平到静脉产业园调研推进装配式建筑工业产业园项目建设工作。在听取了县发投公司关于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后,王建平指出,装配式建筑是节能环保建筑产业,项目
  • 两岸历史最悠久元帅庙启动修缮

  • 近日,记者从福州市文物局获悉,福州鼓楼区元帅庙保护修缮工程已经启动。目前施工方正准备进场。元帅庙是一座古老的宫庙,历史上位于福州城西原侯官县城之定远桥至双抛桥内河西侧
  • 两岸历史最悠久元帅庙启动修缮

  • 近日,记者从福州市文物局获悉,福州鼓楼区元帅庙保护修缮工程已经启动。目前施工方正准备进场。元帅庙是一座古老的宫庙,历史上位于福州城西原侯官县城之定远桥至双抛桥内河西侧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此轩,何陋之有!

  • 冯纪忠是谁?他是贝聿铭的同学,是被称为“北梁南冯”、与梁思成齐名的建筑大师,他是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创始人,筹办了同济大学建筑系,又创办了中
  • 读书 | 追溯“冰与火之地”的文化地图

  • 北欧,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北欧一般指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和冰岛这五个国家,及其附属领土法罗群岛、格陵兰岛、奥兰群岛和斯瓦尔巴群岛等。它们处于欧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