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关注|基层河湖管护新看点——看湖北孝感卫东村如何治理农村黑臭水体

日期: 来源:河湖生态环境收集编辑:河湖生态环境

阅读提要

如何治理农村污水和黑臭水体,让村庄重现记忆中小河弯弯、水清岸绿的模样?

去年6月,孝感入选全国首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探索“一水一策”治理44处农村黑臭水体,让坑塘变清澈,将死水变活水,营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初步形成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孝感模式”。

8月,全省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现场会在孝感召开。全省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人齐聚孝感,看现场,比路径,找方法。

9月8日傍晚,孝南区卧龙乡卫东村张家湾,75岁的村民张圣才走出家门,边散步边赏景。

“臭水沟”变清水渠,“垃圾坑”变景观塘,泥巴路变成景观道,“脏乱差”的卫生死角变成了“口袋公园”……看看眼前,张圣才心情愉悦。

短短半年多时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的实施者们,像魔术师一般,改造卫东渠,扮靓卫东村。

如今的卫东村,不仅是卫东人的美丽家园,还成了全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样板工程,常有外地人来参观。

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专家蔡文倩来到卫东村调研。在她看来,卫东村因地制宜治水,贴近乡村原本风貌修复水环境,善用基层“土办法”管水,值得肯定。

水臭刺鼻 灌排两难

“堵心渠”终于有人治了

卫东渠,修建于1986年,因穿过卫东村而得名。

该渠长1.3公里,东连澴河西堤,西接七里渠,连着8条支水网和多口塘堰,承担着卫东村及周边两个村蓄水排涝、农田灌溉的重任。

“别看现在渠道宽广通畅、塘堰水清岸绿,以前可是人见人厌的臭水沟、垃圾坑。”卫东村村党支部书记毛亚勇指着渠边展板上治理前后的对比照片,讲述着卫东渠的变迁。

因长时间管护不善,卫东渠淤塞严重,开口仅剩3米宽,水下全是黑臭泥土,水面被浮萍及枯草覆盖,墨绿色的水体,散发着刺鼻的臭味。

张家湾的两口当家塘,是卫东渠的主要污染源。几十年来,村民往塘里倒垃圾、排粪水,清水塘变成了垃圾坑,遇上大雨,污水就流到了卫东渠。

“旱季从澴河抽水灌溉农田,水要流个把星期才到田里;汛期排涝,田里的积水得个把星期才能排完。”说起昔日的卫东渠,毛亚勇直摇头。

不仅如此,汛期卫东渠排涝,污水流入了孝感的母亲河——澴河。

卫东渠成了卫东人的“堵心渠”,被纳入国家农村黑臭水体监管清单。

治理卫东渠,迫在眉睫。

卫东人曾想过自己干,可村里一没产业、二没老板,上千万元的治理资金没来源,只能搁浅。

卫东人也想过争取项目,可孝感有67处农村黑臭水体,仅在孝南就有9处,市区财力有限,难以“包办”。

去年6月,卫东人盼来了好消息:孝感入选全国第一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卫东渠被纳入试点项目治理范围。

有了中央项目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支持,卫东人终于梦想成真。

既要专业 又接地气

因地制宜“改天换地”

治理卫东渠,既是民生工程,又是民心工程。

如何治理?项目业主澴川国投旗下湖北方舟自然资源控股集团规划先行,委托孝感市水利勘测设计院为卫东渠量身设计治理方案。

经过实地踏勘,设计方提出“四措并举”治理方案——

控源截污,铺设生活污水管网,连接乡镇污水管网,将全村的生活污水收集起来,送到乡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

清淤疏浚,清除渠道和水塘的底泥污染物及表面漂浮物,淤泥晾干后,用作缓冲带植被表土、其它林地营养表土等;

水系连通,将卫东渠和连通渠扩宽至12米,连通两口当家塘,从澴河引水补充卫东渠及连通水体的生态水量;

生态修复,种植岸顶草灌缓冲带、护坡草皮、挺水及沉水植物,修建生态驳岸,设置曝气增氧设施,改善水质。

让治理方案接地气,相关部门问计于民。

“雨水长时间冲刷容易导致护坡坍塌,建议铺设雨水管道。”“能否硬化渠边的泥巴路,方便村民散步?”“渠边空地最好种些花草。”……村民纷纷出点子、提建议。

采纳村民建议,卫东渠治理时增设了50余条雨水管道,在渠道两边铺设2米宽的彩砖步道,还在空地种了竹子和格桑花,方便群众,美化环境。

与民共谋,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孝南区因势利导,在施工中借力于民。

水塘承包户张加城、张西西主动干塘捞鱼,为施工让路;5户村民主动拆除院墙,让地修路;村民纷纷拆除自家杂物间、旱厕,为美化环境出一份力。

去年10月底,卫东渠治理工程开工,今年6月主体工程完工。“环境美了,渠道灌排功能也恢复了。”毛亚勇高兴地说,今年抽水抗旱,第二天就把农田“灌饱了”,400多亩中稻喜获丰收,500多亩晚稻丰收在望。

整合项目 发动群众

干群协力破解资金难题

卫东渠治理项目,总投资934.76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资金424.80万元,地方需配套资金509.96万元。

不仅仅卫东渠,孝南区此次纳入治理的9处农村黑臭水体,总共投资1.05亿元,其中地方需配套资金5739万元。

配套资金从哪儿来,成了项目推进的头号难题。

整合项目,是最有效的办法。去年10月,卫东村张家湾被列为省级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孝南统筹推进卫东渠黑臭水体治理与“共同缔造”试点建设,整合项目资金,发动群众参与。

目前,村民主动拆除杂房13户、危房违建320平方米,完成15处村民围院翻新、1处共享停车场修建、500棵景观树种植、2处景观塘绿化带定植等。

除了整合项目,相关部门还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能省则省。

生态驳岸建设,投入占比大。考虑到1号桥至澴河闸口段,闸口抽排水时水流冲击大,施工人员采用格宾石笼,建设抗冲击能力较强的生态挡墙,但剩余渠段,则改用生态袋,生态护坡功能足够,成本降低了40%。

“精打细算,完成了当家塘清淤和连通、支渠扩宽等延伸工程。”孝感市生态环境局孝南区分局干部丁建勇表示,两口当家塘好比卫东村的“双眼”,过去暗淡无光,如今清澈明亮,成为卫东村最美的风景。

既要渠长 也要市场

土洋结合管好“长清渠”

三分建,七分管。治理后的卫东渠如何防止返黑返臭?

渠边的渠长公示牌给出了答案——

卧龙乡人大副主席石谷英担任乡级渠长,毛亚勇担任村级渠长,另外还明确了巡查员和保洁员。四级管护,各负其责,目标一致:确保水质清澈、渠面无漂浮物、渠岸整洁、生态绿化美观。

提升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是治本之举。

两级渠长召开屋场院子会、居民议事会等,讲国家政策,道个人利益,还倡议将爱水护水作为评先评优条件、纳入村规民约中,引导和约束大家的行为。

去年11月,石谷英和毛亚勇争取卧龙乡支持,将卫东村废弃的小学教学楼改造为集生态环保科普、文娱活动等于一体的生态体验馆。

“我们在生态体验馆里开展希望家园、暑假公益托管夏令营等活动,增强孩子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卫东村妇联主任刘翔介绍,如今孩子们成了环保“先锋队”,带动家长一起爱护家园。

然而,少数老人“随手一扔”了几十年,说教多次仍改不了。

“都是长辈,吼不得,只能用‘土办法’制止‘土习惯’。”毛亚勇当着老人的面捡起他们丢的垃圾,捡了几次后,他们过意不去,再也不乱扔乱倒了。

“以前从早扫到晚,如今除了树叶,公共场合几乎看不见垃圾。”保洁员张圣书对村民环保意识的提升感受最深。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除了渠长,还要市场;除了有人,还得有钱。

卫东村尝试将美景变现,大力发展特色果蔬、油菜花海等产业,走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子,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同时,还在探索“谁管理谁受益”“公共设施以租代管”的市场化办法,让公共设施有人管、有钱管。

来源:湖北日报

责编:李一杰

相关阅读

  • 头雁故事|打造窑洞民宿的“有志者”

  • 三毛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院落生活,是中国人独有的居住情节,是每个在外拼搏的游子心灵的归宿,它呈现世间最美的生活方式,承载着中国人千百年的栖居理想。“栖
  • 千城百县看中国|河北卢龙:喜上“莓”梢销路俏

  • 金秋时节,在河北卢龙县印庄镇大横河村的一农场,一颗颗“红玛瑙”似的树莓果挂在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果香。村民们采摘成熟的树莓果实,感受着丰收的喜悦。近年来,卢龙县加大特色优
  • 一起来感受丰收的喜悦

  • 9月13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海努克镇向阳村村民展示成熟的打瓜。眼下,该村种植的2100亩打瓜成熟,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纪委监委驻海努克镇向阳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成立志愿服
  • 民族团结心连心 消防宣传共进行

  • 为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消防安全意识。9月13日,库伦旗消防救援大队宣传人员深入白庙子村部开展“民族进步活动月”宣传活动。活动中,大队宣传人员采取“消防
  • 接续帮扶结硕果 山村“蝶变”展新颜

  • 四川省苍溪县月山乡烟峰山村幅员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1亩,林地面积1488亩,有农户458户,1618人;村民人均纯收入16760元,主要经济来源有三种:外出务工、种植养殖收入、自主创业收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中央网信办发文!这类账号,从严处置!

  • 日前,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侵权信息举报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网络侵权信息举报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整体安排,旨在维护保障广大网民网络合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