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天南海北青岛最美 养蜂人写信感谢青岛市民的包容

日期: 来源:信网收集编辑:信网

养蜂人给青岛市民写的“道歉信”。(来源:高冰)

信网5月12日讯(记者 赵宝辉 李如艺 )5月20日是世界蜜蜂日,这天是全世界养蜂人共同的节日。就在前不久,信网收到一则来自一名养蜂人的“道歉信”。信中除了赞美青岛的这座城市美丽之外,还提到了给大家生活造成了不便,感谢市民的包容。他们刚从天府之国来到黄海之滨,究竟因何写下这封道歉信?在这名养蜂人身上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能够让其如此感谢青岛的包容?信网辗转联系到了这名写信人高冰。

摆放在铁皮房门口的蜂箱。(来源:信网 记者 赵宝辉 摄)

高冰正在罐装蜂蜜。(来源:信网 记者 赵宝辉 摄)

养蜂人占道为市民写下“道歉信”

信的全文内容是这样的,“亲爱的青岛市民朋友们,你们好,我们是位于崂山区辽阳东路上的养蜂人,随着花期的变化我们首次来到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在这里停留十天,因为时间比较短暂,离开之前,非常感谢青岛市民朋友的包容,今天要离开这里,为这十天内给大家生活造成的不便感到抱歉。谢谢你们的宽容。”

5月10日,信网辗转找到写信人高冰。“你们来的正是时候,俺这两天就要收东西准备转场去葫芦岛了。”信网见到高冰的时候,她正在自己简易搭建的铁皮房做午餐。铁皮房大概10平米,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她放置了床板、炉灶、锅碗瓢盆和摇蜜机,外加存放蜂蜜用的四个50升的塑料桶,以及四个小板凳。一侧矮小的桌子上还摆放三罐深浅颜色不一的蜂蜜。而蜂箱就摆放在铁皮箱门口,共计100个,周围不断传来蜜蜂发出的一阵阵“嗡嗡声”。

提及信的内容,高冰解释起了缘由。原来,高冰的丈夫叫高军伟,夫妻俩为追随花期,5月5日从四川成都来到青岛。由于没有固定的位置,俩人便把“摊子”放在了辽阳东路的辅路上。或多或少影响了市民出行,夫妻俩感到歉意,才写下了这封信。

“起初我们也想过去山里,可去了之后发现那里不仅水少,而且买菜也不方便,不得已挪了出来。另外,那边人流量少,也影响蜂蜜销量。”

夫妻俩居住的铁皮屋子。(来源:信网 记者 赵宝辉 摄)

因民风淳朴让夫妻俩“驻扎”于此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来青岛养蜂? “我侄子从去年开始就来青岛这边了,是他介绍我们过来的。这时候青岛的槐花也开了,正是采蜂蜜的好时节。”高冰的侄子也是一名养蜂人,在他的推荐下,青岛成为高冰夫妻俩今年新增的一站。

“全国都知道‘好客山东’,了解到这边民风淳朴再加上环境也好,就想着过来看看。”提起初到青岛印象最深的事,高冰说,“我们在别的地方时候把蜂蜜放在外面,只要没有人看着就会丢,来到这里一次都没有丢过。像在别的地方,我们甚至连蜂箱都丢过。”

高冰夫妻俩都是郑州人,从事养蜂二十来年了,拥有两百多个蜂箱。为了追随花期,每年辗转全国各地,从开年的第一站四川,之后到江苏、山东、辽宁、黑龙江等各地,最后再回到云南收尾,每年奔波的里程达到两万公里左右。

据她介绍,自己的公公就是养蜂人,嫁给高军伟的同时也继承了老辈的事业。说起刚开始从事养蜂的经历,高冰忍俊不禁,“开始别说动蜂箱了,我都不敢离得太近,就生怕被蛰到。最厉害的一次是我洗头的时候,洗发膏没冲干净,开蜂箱的时候,蜜蜂闻到香气,一下子聚集到我的头上了,蛰的我满头大包。后来慢慢尝试,时间长了以后摸索出了经验,被蜇的几率逐渐降低了。现在看着这些蜜蜂,就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毕竟这么多年,有感情了。”

面积不大的铁皮房里堆满了生活用品。(来源:信网 记者 赵宝辉 摄)

“甜蜜事业”却常伴艰辛

中午时分,温度逐渐上升,信网坐在高冰的铁皮房里,不一会儿就头顶冒汗。这栋铁皮房的顶棚是一张蓝色防水布,阳光直射后让人感觉待在屋内很是闷热,墙壁也只是一层薄薄的铁皮板,俩人用的电是靠太阳能板来供,可以满足手机和电饭煲的用电需求。生活用水,俩人则是跑去公共卫生间里面去接。对于这些条件,高冰已经习以为常,“我们都习惯了,出来哪有这么多讲究的地方。”

高冰说,对养蜂人来说,蜂箱和铁皮屋是他们最重要的家当,除此之外就是一辆郑州牌照的面包车了。铁皮屋和车是养蜂人每次转场的必备品,对于普通人来说,蜂蜜是香甜的。对于养蜂人来说,酿蜜的过程又是艰辛的。不仅居无定所,被蜜蜂扎伤的事,几乎天天发生,一旦在花期遇到阴雨天,蜜蜂不愿意出去采蜜,这也就代表着没有收成。

养蜂虽然辛苦,但成果却是甜蜜的,每年十多万的收入就是为给孩子和家里老人提供安稳的生活。高冰的两个女儿正在上初中,两人都面临中考。公公在三年前爬梯子时,摔下来后成了植物人,正在康复阶段。用她的话说,里里外外都是用钱的地方,所以就算养蜂这么辛苦,但为了孩子和老人也坚持了下来。

“他(高军伟)弟兄五个,每年轮到我们照顾老人的时候,才回家待几天,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外面。孩子们也是在郑州,托付给家里其他老人照顾。”

谈起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相处经历,高冰难掩笑意,“学习还不错,就是皮得很。暑假的时候也会带着孩子一起放蜂,不是说出来有多好,而是为了多陪陪孩子。很长时间不见面,我想孩子,孩子也想我们。”

“说实话,领孩子出来了,条件肯定不如在家里舒服。”谈及出来后的生活,高冰眉头紧皱,“我记得很清楚,去年8月份我们在内蒙古,天气太热孩子受不了,没办法我们找了一片玉米地蹲着,一蹲就是一下午,等到太阳不毒了,再回到铁皮屋子里。”

崂山区网格员正在访问高冰。(来源:信网 记者 赵宝辉 摄)

“崂先办”倾情服务为其解忧

信网采访了解到,如今的蜂农大都年龄偏大,再加上蜂蜜并非生活必需品,就目前的行情来说,通过传统的销售模式,产出好蜜却卖不出好价钱。像高冰夫妇,算是这行里岁数比较年轻的。除了摆摊销售,他们还跟一些微商、网红合作,希望借助互联网打开销售新局面。通过网上销售,再加上摆摊,如今高冰夫妇俩人每年能卖5000多斤蜂蜜,销售额达15万元。

对于养蜂人,不少青岛市民持包容的态度。崂山区居民张先生家住在辽阳东路,几天前他就关注到了高冰夫妇摆放的蜂箱,“养蜂人背井离乡不容易,在这里呆的时间也很短,我本人可以接受他们在这养蜂。另外,在城市里这种行业并不多见,一定程度上还能给家里的孩子普及知识,让孩子知道,原来这就是养蜂人。”

信网在与高冰交谈之际,两名身着印有“崂先办”字样马甲工作人员来到了这里。这两位工作人员是崂山区的网格员,在记录下高冰夫妇的信息后连连表示,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可以随时与其沟通,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

花开人来,花落人走。奔波的脚步与漂泊的身影,勾勒出养蜂人艰辛的人生和他们甜蜜的事业。和蜜蜂酿蜜一样,高冰夫妇辛劳付出也终有甜蜜回报。当信网问及,“明年会不会再回到青岛?”高冰说,“天南海北,青岛最美。一定会!”


相关阅读

  • 市南区:以“新”点亮时尚消费市场热起来

  •   大众网记者 李嘉宾 通讯员 王玮 青岛报道  进入五月,青岛开始迎来传统旅游旺季,市南区不断挖掘消费潜力,持续增加消费新供给,培育消费新动能,形成多元化消费新场景,激发消费
  • 母亲节来青岛市图书馆,共度温暖时光

  • 五月浅夏,时光斑斓,这是一个温暖的季节,所有与爱有关的事物都在生根发芽,母亲节,也在此时如约而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是一棵大树,一半青绿,为我们遮风挡雨;一半扎根在我们
  • 青岛市南区:以“新”点亮时尚消费市场热起来

  • 鲁网5月12日讯 进入五月,青岛开始迎来传统旅游旺季,青岛市南区不断挖掘消费潜力,持续增加消费新供给,培育消费新动能,形成多元化消费新场景,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不少游客感慨“看山看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让孩子们的上学路更畅通

  • 每到节假日,总有一些人坚守岗位,并与时间赛跑。4月29日5点多,位于延吉市进学小学南侧的道路工程建设现场,10余台各类机械和20多名工人同往常一样,有序展开施工作业,以连续奋战开启
  • 夜幕下的守护者

  • 穿好反光马甲、佩戴工号牌、做酒精测试……5月1日18时,延边威尔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代驾员刘开国同往常一样准时来到单位,开启了一天的工作。从事代驾5年来,他以干一行爱一行的精
  • 种下一地绿色,植下一片希望,贡献一份力量

  •   5月9日,延吉市建工街道长林社区组织在职党员、离退休党支部志愿者、“三长”、退伍军人志愿者,开展“植树养环境 栽苗美大地”无物业小区裸露土地美化活动。  活动中,志
  • 五一假期不放松 市场监管在行动

  • “五一”劳动节期间,延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统筹调度,全面加强民生重点领域市场监管,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切实规范经营行为,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市场氛围。4月30日,记者在延吉市水上市
  • 达州市巴山青“大竹白茶”推介会在成都举行

  • (丁畅)5月11日下午,达州市巴山青“大竹白茶”推介会在成都举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祝春秀,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小余出席。市委副书记、达州高新区党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