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18时03分,一架由乌鲁木齐飞往杭州的民航客机降落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在机场等候的浙大儿院新生儿转运团队医护人员从母亲李女士手中接过出生两个多月、却还不到3公斤的新宝(化名),小心翼翼地放入早已准备好的集合暖箱,这是用于转运危急重症患儿的监护设备,被称为移动ICU。
18时31分,救护车在警车护航下,抵达浙大儿院滨江院区,5分钟后,医护人员通过直达电梯,顺利将新宝送入浙大儿院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这是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抢救,为的是让这个从新疆打飞的来浙大儿院看病的小婴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医院,最大程度降低路上可能出现的风险。
“孩子从飞机上下来的时候,心跳有200,已经长时间无尿,造瘘口排出大量水样便,情况还是很危急的,住进医院的NICU后,我专门看了一下,心跳降到了173,终于松了一口气,孩子总算挺过了这段跨越三四千公里的转运之坎。同时,非常感谢警察同志的护送,为孩子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赶赴机场接送小患儿的新生儿外科医生赵晓霞表示。
什么疾病如此严重
需要从乌鲁木齐飞到杭州?
新宝去年12月出生在新疆乌鲁木齐,出生后就被诊断为先天性肠闭锁。出生第二天做了第一次手术,切除了50厘米回肠,做了T型造瘘。但开奶后一直吐绿水,在当地医院住院近40天,一直找不出原因。
之后,新宝辗转住院至乌鲁木齐另一家医院,在该院做造影检查查出有肠梗阻,1月29日做了第二次手术,切除了15厘米小肠,做了肠吻合,吻合后8天一直没有排便,还出现了腹部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腹膜炎。在第二次手术后第8天,又进行了第三次手术,做了小肠双腔造瘘,剩余近端小肠30厘米,远端小肠50厘米。
由于高位肠造瘘,近端小肠排水便,营养吸收困难,新宝的体重一直不增,该院新生儿外科主任看着新宝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差,整个人骨瘦如柴,非常脆弱,如果再得不到有效治疗,随时会出现生命危险。就在为新宝的病情担忧时,他联系上短肠综合征治疗经验丰富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情急时刻公安部门伸出援手
医警协作护佑患儿生命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在详细了解新宝的病情后,认为具备转运条件,但乌鲁木齐距离杭州3900多公里,乘坐飞机最快也要5个多小时,再加上常规出机场流程会耽误较长时间,新宝此前已经进行了三次手术,现高位肠造瘘中,造瘘口排出量大,长时间转运有很大的脱水风险。如何让新宝在到达萧山国际机场后,快速转移至新生儿转运救护车,然后最快速度抵达浙大儿院成了关键。
浙江省公安厅在得知情况后,不仅协调机场予以绿色通道支持,还联合杭州市公安局多个部门以及航空公司,为患儿转运提供便利。正值晚高峰,原本从下飞机到医院至少需要1.5~2小时的行程,仅仅用了半小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钭金法主任介绍,由于短时间接受了3次手术,体重不升反降,导致新宝各项生理功能均下降,短时间不适合马上再次手术,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营养和调理后,才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