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灵渠遗址保护:线性文化遗产串联历史与民生

日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收集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网

  灵渠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开凿于秦代,连接湘江、漓江的源头,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当地政府及社会力量积极推进灵渠遗址保护工作,实施完成了保护、修缮、文化展示等九大工程,灵渠补水、灵渠公园等改造提升工程,不断推进灵渠遗址及其沿线的古建筑、文化遗址和历史遗迹的修复与利用。

  线性文化遗产的概念是由文化线路的概念衍生并拓展而来,主要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族群,既是世界遗产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作为中国水利发展史上的重要线性文化遗产,灵渠记载着中国古代水利文明的精华,是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产物,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强化灵渠线性保护的整体性,可以凸显灵渠联结历史、维系民生、沟通世界的文化纽带作用。

  推动遗产保护整体性构建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遗产保护整体性构建。由于灵渠遗址尺度范围大、遗产种类多,因此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遗产线性保护的整体性。

  加强考古和规划工作。一方面,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聚焦灵渠遗址的考古调查、文物发掘和研究,形成完善、规范、准确的数据库,为全面认识灵渠的来龙去脉提供实物资料。另一方面,组织开展灵渠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从国家战略高度体现灵渠沿线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长期性,解决各地灵渠遗址历史文化整体性开发问题。

  加强统筹协调。构建融合人文与自然、物质与非物质的灵渠遗址整体保护体系。对灵渠本体的保护,优先保护水资源,把保护灵渠遗址与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以治水带动灵渠两岸的绿化和空气的净化,实现灵渠整体生态廊道建设。对灵渠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对沿线古村落、历史遗迹进行修复利用,把保护、发展灵渠遗址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充分展示沿线村落蕴藏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增加综合投入。政府加大力度保护和发展灵渠遗址,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增长机制,落实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责任,明确灵渠保护传承体系重点任务,确保灵渠活化利用工作的有序开展。

  推动遗产保护惠民性转化

  聚合群众力量,推动遗产保护惠民性转化。线性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通过推动遗产沿线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传承相协同,实现遗产富民、遗产惠民。

  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一方面,在保持灵渠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实现活化利用。另一方面,继续发挥灵渠遗址灌溉工程的作用,重新建立起灵渠与沿线村镇居民的紧密联系,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灵渠的功能作用;沿线的传说故事、风味美食、民风民俗重回民众日常生活。

  让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合理利用灵渠文化遗产,推进灵渠特色文旅小镇重大工程研究和实施,以文创特色小镇为载体,实施一批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进而加强标准谋划和制定,提高衍生产品和配套服务质量,使灵渠遗址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让遗址保护与民众发展融为一体。实现灵渠线性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政府、学界、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共同促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强大合力和长效机制。构建多主体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形成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发展格局,努力将灵渠遗址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价值,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动能。同时,要加强宣传普及工作,通过社会监督、公益诉讼等方法为灵渠保护利用筑起“防火墙”,形成不敢破坏、不能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最终形成保护遗产的文化自觉。

  推动遗产保护技术化拓展

  深化科技创新,推动遗产保护技术化拓展。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诉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数字化技术的介入将使历史文化遗产实现跨时空的传承与保护,为当代社会发展创造更大价值。

  推进科技创新,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修缮灵渠遗址,破解古代发明创造和工艺成果,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水平。

  推进展示方法创新,利用5G、人工智能、AR等数字化技术构建沉浸式体验平台,把遗址蕴含的古代风貌、精彩故事,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通俗易懂地传达给群众。

  推进传播手段创新。一方面,联合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推出不同主题的线上文物展览,逐步引导公众形成对灵渠文化标识的认知。另一方面,借助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校园网络和远程教育网络,实现灵渠文化遗产保护与学校教育、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衔接,让灌溉工程遗产成为青少年引以为傲的科技精神象征,扩大文化影响力。

  推进保护和传承方式创新,将灵渠保护利用与发展旅游业紧密结合,开发文创产品,让遗产转化为生产力,在与产业、市场的结合中实现灵渠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遗产保护国际化传播

  促进文化交流,推动遗产保护国际化传播。作为世界灌溉遗产,灵渠不仅自身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还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内在相关性,构成了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宏大文化体系,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大量鲜活素材。

  着力加强灵渠遗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古渠水系治理管护、古渠生态修复等工作,推动灵渠以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为核心的保护传承利用创新机制。加强灵渠遗址文化内涵挖掘和价值阐释工作,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挖掘灵渠在数千年历史中逐步凝练、升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阐释灵渠遗址文化内涵,讲好灵渠故事。将灵渠打造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办好灵渠文化主题活动,注重传播内容的创新,讲好、讲活灵渠的历史和当代故事,深化全社会对灵渠文化的认知。

  灵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灵渠遗址,唤醒灵渠文化记忆。古渠换新颜,涉及城乡建设、水利交通、生态环境、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推进灵渠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深度活化千年古渠,实现沿线村镇与灵渠的共生发展。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GD21ZDZGL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作者:吴志才 马静


相关阅读

  • 丝路通江海 一渠连南北

  •   关于灵渠的重要地位,历代文人墨客不吝溢美之词。新时代,在“一带一路”视角下,灵渠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再次得到彰显。  为海上丝路诞生奠定基础  灵渠,是秦始皇为经略
  • 省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征集大赛开始

  • 本报讯(记者 刘建强 通讯员 谢可人)青山唢呐、巫家拳、石鼓油纸伞……近年来,我市深耕本土非遗资源,让藏于寻常百姓家的传统文化慢慢进入人们视线。而当“非遗”遇上“法治”,又
  • 保护开发并重 推动红色旅游提质升级

  • 4月1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桂华一行深入旺苍县调研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工作。她强调,各相关部门要主动融入,争取项目支持。要加大对红色文化遗存的宣传和推介力度。要办好
  • 汉中普查登记文物3万余件(套、处)

  • 日前,记者从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汉中已完成对秦岭汉中范围、秦蜀古道沿线、汉水流域文化遗产调查,普查登记可移动文物30522件(套),公布不可移动文物4188处。截至目前,汉中市共
  • 潮州成立全国首家地方“非遗保护调解中心”

  •   为推动诉源治理,助力非遗发展,9日,潮安法院、潮安区文广旅体局、潮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举办“法治+非遗 助力非遗文化发展”活动,揭牌成立全国首家地方“非遗保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灵渠遗址保护:线性文化遗产串联历史与民生

  •   灵渠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开凿于秦代,连接湘江、漓江的源头,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当地政府及社会
  • 图片故事丨买买提江:巧手织出幸福生活

  • 4月10日,买买提江·吐尔逊在织布机前织布。  天山网讯(记者 蔡增乐摄影报道)“去年手工布卖了8万多元,加上种地收入1年下来有10多万元。”4月10日,买买提江·吐尔逊给记者算着
  • 烟台预制菜有了“国家级支撑”

  • 大小新闻客户端4月14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高少帅 通讯员 莫言)烟台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迎来新发展机遇。13日下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与烟台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
  • 预防老年痴呆,应该怎么吃

  • 预防老年痴呆,应该怎么吃老年痴呆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期以记忆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所谓退行性病变,顾名思义即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的几率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