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轨作业中。
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线路走向示意图
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迎来重大进展。22日上午,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全线轨通仪式在辛屯路站铺轨基地举行。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建刚宣布6号线一期全线轨通,青岛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君在轨通仪式上讲话。青岛地铁6号线是贯穿西海岸新区的大运量骨干线,一期工程起点为辛屯路站,终点为生态园站,线路全长30.8公里。在铺轨工程中,高峰期有14个作业面同步施工,作业人员达1400人,顺利完成了全线62.3公里铺轨任务。青岛地铁6号线作为全国首条GOA4级TACS系统应用示范线路,在轨道铺设环节,坚持创新引领,聚焦安全、优质、高效、绿色、智慧、和谐六大目标,推动6号线一期建设向着高质量不断迈进。
五成轨道板提前预制
作为6号线一期的建设单位,青岛地铁集团西海岸建设分公司坚持将预制装配集成技术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地铁的关键举措,在可洛石站打造了国内首个采用全预制装配的地铁车站。预制技术具有减少现场人工、提升施工效率、降低碳排放等优点,还能减少施工现场浇筑、切割等环节,从而减轻施工阶段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轨道铺设环节,西海岸建设分公司超前谋划,首次大规模采用“多等级减振道床+预制轨道板”技术,全线预制轨道板使用率达50%。预制轨道板采用工厂化加工,具有质量优、后期养护简单、安装机械化程度高等优点,相较传统现浇道床可减少作业人员30%,施工工效提升20%。
6号线的轨道铺设同样为未来运营阶段减少行车对地面的影响做足了准备。6号线一期穿越多处医院、学校、居民区,地上人口密集,为此,西海岸建设分公司根据不同运行环境,采用了多达7种减振道床形式,以达到让TACS列车在城市地下“悄无声息”穿行,最大程度减轻地铁运行带来的影响。据悉,6号线一期减振类型之多样、道床形式之复杂、工序转换之频繁,在国内地铁施工领域尚属罕见,多等级减振道床也是省内地铁首次大规模应用。
新能源轨道车减少污染
地铁轨道施工大多位于狭小封闭的隧道之中,传统铺轨设备多采用燃油驱动,作业噪声强、污染大,无法满足绿色地铁建设需求。西海岸建设分公司率先引入新能源轨道车、焊轨机、铺轨机等新型电力驱动设备,大大改善了隧道中的施工环境。轨道施工中,轨行区管理是安全保障的重中之重,6号线在施工作业中应用轨行区调度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及小平车定位芯片、自动刹车系统,将科技创新与施工现场深度融合,整合工地信息化资源,有效保证施工安全、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地现场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实现在建项目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管控,促使地铁建设再上新台阶。
日铺轨量超过1000米
6号线一期轨道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工序复杂、作业面有限,为确保铺轨进场作业,西海岸建设分公司牵头组织参建各方精干力量,成立3个铺轨攻坚专班,24小时全天候驻点组织调度;同时,在原有的6个铺轨基地的基础上,增设5处散铺基地,采用“机铺+散铺”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不断优化施工组织。通过调配优质资源,日铺轨达1151米,如期实现全线轨通的节点目标。目前,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已进入站后工程全面建设阶段,机电、供电、装饰装修工程已全面进场。
6号线一期是我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重点项目之一,青岛地铁集团锚定建设世界一流地铁目标,全力推进6号线一期工程建设,确保电通、动车调试、空载试运行等里程碑节点如期实现,为岛城市民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6号线黄海学院站、峨眉山路站、富春江路站、钱塘江路站、滨海学院站、青医西院区站、黄河路站等车站途经大型社区、大专院校、知名医疗机构,开通后将极大提高沿线居民出行效率,缓解地面交通压力。6号线连接了西海岸交通商务区、海洋高新区、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国际经济合作区,串联了西海岸新区各重要功能组团并覆盖了主要客流走廊,通过一次换乘可实现西岸城区与东岸城区、北岸城区的快速连通,促进青岛实现“三城联动”的空间发展战略,支撑西海岸国家级新区的战略融合发展。按照计划,6号线一期年底前将开始空载试运行。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徐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