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跋涉在中亚考古路上的中国学者——以“东方视角”探寻丝绸之路的历史足迹

日期: 来源:西安发布收集编辑:西安发布

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往日合影。(西北大学供图)

  不久前,由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领衔的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刚刚完成进入土库曼斯坦的首次考古调查研究准备,以及今年在费尔干纳盆地考古中、乌、塔、吉四国联合考察工作的前期准备。

  作为首个进入中亚国家开展考古调查研究工作的中国学者,王建新和他的团队已在中亚考古探访多年。

  循着当年张骞西行的足迹,这支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骨干教师和学生组成,吸收国内外合作单位人员先后参与的考古队,20多年来不惧艰辛,用稳健脚步丈量丝绸之路,用科学精神寻找历史印记,用累累硕果展示考古学术中的东方视角,更用尊重包容架起丝路文明对话的桥梁……

  循着张骞的足迹走出国门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一条东西方交通、交流和文明交往互动的通道。

  王建新说:“中亚地区既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间地带,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区域。我们通过对丝绸之路的考古研究,特别是中亚地区的考古工作,能够更清楚认识古代文明交往互动互鉴的历史。”

  “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20多年前,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王建新和同事们一同描绘出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的学术蓝图。

  做足充分的学术准备后,1999年,一支由西大考古专业专家教授和学生组成的考古队,走进了茫茫戈壁,走进了2000多年前的历史风烟……十年间,他们数百次往返于陕西、甘肃、新疆。

  “100多年前,西方学者提出了‘丝绸之路’这个概念,近代以来他们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占有着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国际话语权。”在国内从事丝绸之路考古发掘与研究十年后,王建新深感急需开展境外考古,“中国学者只有掌握更为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在国际考古界发出‘中国声音’!”

  循着当年张骞西行的足迹,从2009年开始,王建新带领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开展丝绸之路考古工作。他作为首个进入中亚开展考古研究的中国学者,从东天山出发,追踪月氏西迁路线,到达了乌兹别克斯坦。

  经过20多年的艰辛探寻,最终厘清了古代月氏、康居、贵霜的文化特征和分布范围,取得了中国科学家在中亚考古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为用中国话语阐释丝绸之路历史提供了实证资料和科学依据,用考古新资料唤起了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友好交往的共同历史记忆。

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员向乌方人员介绍中方考古专业技术及经验。

  为丝路考古提供“中国方案”

  “我们不能进行掠夺式考古。”王建新说。出于这样的理念,王建新团队在中亚国家很多遗址发掘过程中都特别注意文物和遗址的保护。

  从进入中亚开始发掘的第一天起,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就秉持着负责任的态度,所有发掘的探方在考古工作结束后,一定会全部回填保护。在撒扎干大型墓葬的发掘过程中,考古队首次采用了文物保护监控大棚,并安装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环境检测和安防监控系统,对当地文物保护技术和理念起到促进作用。

  在20多年的丝绸之路考古工作中,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逐步探索出了“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相结合”的考古工作方式。

  2013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当年,中方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式组建了中乌联合考古队。王建新说:“2019年,我们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学术机构,在已有双边合作研究机制的基础上,共同建立了费尔干纳盆地考古中、乌、塔、吉四国交流合作机制,再度开创了中亚地区联合考古工作的新局面。”

  “走出去”的14年间,中亚考古取得阶段性成果,也逐步建立起中国的丝路考古话语体系。

  2019年,“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月氏与康居的考古发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引起当地公众、国际学术界以及全球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2020年12月,由西北大学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的“绝域苍茫万里行——丝绸之路(乌兹别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在故宫博物院举办。这些穿越历史的共同追寻,唤醒了中乌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情感。

  联合考古续写丝路文明交流新篇章

  “相互尊重是联合考古队建立互信的基础。我们尊重所在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民,尊重我们的合作伙伴。”王建新说,从走进乌兹别克斯坦,中亚考古队就尊重当地国情民情,创立和推行了“人才培养+遗址保护+考古发掘”三结合的工作模式。

  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苏河是王建新指导的第一个外籍博士。他说,“中国的老师,不仅毫无保留地教导我,还为我国的遗址保护、文物保护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从老师那里,我学到了大爱无私。未来,我也将会成为中乌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工作中,考古队的专家们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向合作的乌方人员介绍考古专业技术及经验。中国考古队员的专业素养和学术品格,赢得了外国科研人员和大学生的一致好评。

  2021年8月,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申报的“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正式获批,在科学研究、研究生联合培养、教师交流互访、实验技术平台开放共享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今年4月,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西安举行。根据大会上发布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西安宣言》,联盟各方将围绕“人类探源”“文明起源”“丝绸之路”等主题,实施合作考古,挖掘亚洲文化内涵,支持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同时,以西北大学为实施单位的“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在大会上正式揭牌。

  除此之外,今年5月在西安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上,中国同中亚五国达成系列合作共识,包括开展联合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博物馆交流、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等方面的合作。

  联合考古工作的推进,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文交流、民心相通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将与中亚学者通力合作,携手保护好、传承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多元多彩的历史文化风貌,为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作出更多贡献。”王建新说。

来源:西安日报

(责编:程雨萌)

相关阅读

  • 陕西科教软实力为“一带一路”建设添活力

  • ■ 陕西已形成包括7家国家级和省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47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内的对外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体系■ 陕西国际学生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学生占比由2013年
  • 新疆日报“奔腾之路”稿件被吉国报纸整版刊发

  • 天山网讯(记者 黑宏伟报道)10月11日,吉尔吉斯斯坦《丝路新观察》报第307期14版整版刊发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采写的“奔腾之路”栏目稿件。图为吉尔吉斯斯坦《丝路新观察》报第3
  • 评论:丝路文旅引领世界经济复苏

  •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刘源隆  具有人文和产业双重属性的旅游业,在后疫情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受到世界各国、各个城市的高度重视。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
  • 陕西杨凌:绘就丝路农业合作共赢“同心圆”

  • 地处古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杨凌,凭借国家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全国唯一农业特色自贸片区、综保区和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等多重叠加优
  • 奔腾之路·映象|吉尔吉斯斯坦画家走进新疆

  •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绘画艺术的交往交流、互鉴共赏得到进一步促进。  近年来,一批批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画家在新疆古生态园美
  • 书写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上合答卷”

  •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如何让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交流范围更加深入,联系更加紧密?在第30届杨凌农高会期间举办的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合作与发展大会上给出了“答案”。当天,“上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拾光而上·造梦未来

  • 值方特动漫15周年、熊出没10周年之际,以“拾光而上·造梦未来”为主题的“2023方特动漫大会”于10月10日在厦门盛大启幕,来自学界、动画影视行业、媒体平台及品牌企业的数百
  • 文化巡礼|国学:互文是什么

  • 大家好!我是互文,是修辞格中最顽皮的一员,经常在古诗文中嬉戏。伙伴们送我几个绰号——互辞、互参、互文见义。《汉典》中介绍我说“上下文互相阐发,互相补足”。我最大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