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今天,培养怎样的媒体人?

日期: 来源:全媒体探索收集编辑:全媒体探索

作者:白净,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3年10月号

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之一是培养职业化的新闻传播工作者。作为职业化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所秉持的观念和态度等,要符合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要遵守新闻传播行业规范和标准,能够熟练运用采写编评摄等职业技能,以专业的态度和能力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同时,能够正确看待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工作压力,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新传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通过课程学习培养锻炼能力,实务类课程除了新闻采写、新闻评论、视频拍摄、纪录片创作等,还有事实核查、数据新闻、无人机拍摄、创意写作、整合营销等;二是参与校园媒体实践和校内实践活动,学校各职能部门、各院系以及学生社团定期发布信息,为新传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机会,此外一些学生会创办自媒体账号进行运营,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三是高年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上的各类实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学生的选择比较多元,有的去媒体实习,有的去互联网公司实习,也有的去政府或企业实习。

总体来说,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但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还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对媒体性质的认知能力

为什么首先要强调这一点?这是因为,今天当我们提到“媒体”二字,其所指向的含义,相较于以往单一的“新闻媒体”更加丰富和多元。过去新闻实务教学强调的采写编评摄等实操技能,默认适用的工作场景是新闻媒体,更确切地说是“市场化的新闻媒体”。为什么是“市场化的新闻媒体”?这是因为我们在教育时强调“专业的新闻”,而不是“专业的宣传”,这一传统的形成是新传教育在100多年历史中通过观念、著作、教材、师资、课程等不断累积和作用的结果。

然而,今天的媒体环境已远非“市场化的新闻媒体”这么简单,过去我们教学生在干净的游泳池里练习游泳,但当学生走向社会,他们面对的是泥沙俱下、波涛汹涌的汪洋大海,如果不能将海洋生存技能教给学生,学生就不敢下海游泳,甚至只愿意留在岸上观望。如果我们只能培养出“白岩松”,而培养不出“李子柒”“董宇辉”,那至少说明我们的教育还有课要补。因此,要提升学生对整个媒体环境的认知能力。目前,高校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这类课程可以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信息传播、宣传、新闻、文化、传播政策等在内的思想体系”的认知[1],这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教育。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学生对各类媒体的了解和认知。

从媒体的性质来区分,媒体大致可分为机构型媒体、平台型媒体、自媒体。

其中,机构型媒体又可以划分为党媒(如党报、党刊、电视台、市县融媒体中心等)、市场化媒体(如新京报、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界面新闻、第一财经、每日经济新闻、财新、财经等)、行业性媒体(如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交通报、中国石油报等);

平台型媒体包括互联网资讯平台(如腾讯、网易、新浪、搜狐等)、商业机构投资的垂直类资讯平台(如36氪、虎嗅等)、社交平台(如微博、知乎、豆瓣、抖音、小红书)等。

媒体性质决定了其对职业化工作者的要求具有差异性。

党媒承担着引导舆论和教化功能,对从业者的要求非常严格,除了会写新闻,还要会写宣传稿,最好能把新闻与宣传结合在一起,并在思想上高度认同,忠诚度高,否则就难以胜任工作。党媒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对政治性差错采取零容忍态度,各方面要求都很高。近年来,党媒通过政务服务增加营收,如果学生对政治冷感,对文字不讲究,不愿意写短消息、通讯稿、宣传稿,一心只想写特稿和调查报道,那可能就难以胜任党媒工作。

市场化媒体内容比较专业,要能吸引读者,带来流量的同时也带来收益,但由于平台型媒体的挤压,迫切需要有创新思维、市场意识、营收能力的人才,如果你只想创作,对媒体经营不感兴趣,这样恐怕也难以持久。

平台型媒体主要是制定规则,让各路创作者在平台上创作传播内容,只要遵守宣传纪律,不违反平台规则,带来的流量越多越好,创作者受到的约束相对较小,平台型媒体养的是技术人,不养创作人。作为内容创作者,需要了解各平台的“调性”,明确自身的定位。

对内容产品的策划和运营能力

人们从各种渠道接收到的信息,都可以称为内容。内容是一个庞大的生态,要提升内容产品的策划和运营能力,需要锻炼以下能力。

明确内容产品定位和服务对象

在策划内容产品时,首先要立足自身定位进行策划。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的定位不同,策划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同样是耕地调查,《农民日报》和《安徽日报》的视角就会不一样。除了选题策划,还要明确服务对象或者受众是谁、他们在哪里、如何才能触达他们、如何让他们成为传播链条中的一个节点而不是终点。在大众媒体时代,受众是笼统而模糊的,进入社交媒体时代,用户可以被画像,用户画像越清晰,内容产品的针对性越强。

政治敏感与新闻敏感并重

新闻与政治高度相关,从事新闻媒体工作,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缺一不可。政治敏感是对政治事件和政治问题的关注和敏感程度,在新闻工作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讲政治;而新闻敏感是指对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的敏感和判断力。在学校教育中,新闻敏感容易教,政治敏感不容易教。因为前者相对活泼生动,后者相对抽象。具备政治敏感,可以提升选题立意;具备新闻敏感,可以让所传播的内容拥有更强的传播力。对自媒体来说,缺少新闻敏感,最多没有受众关心,但如果缺少政治敏感,一不小心,辛苦经营的粉丝数量可观的账号可能就会灰飞烟灭。

合理确定内容产品的形式、成本与发布时机

如今可供发布内容的平台非常多,除了新闻媒体自身的渠道,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及其网站和App等,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账号也是扩大影响力的渠道,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B站、知乎、小红书等。但这些社交媒体平台的“调性”各不相同,自身的内容适合在哪些平台发布、以何种面目出现,要提前做好调研和策划。学生提策划,往往不会考虑投入产出比,没有成本概念,策划时天马行空,真正落实时就可能四处碰壁。因此,新闻教学实践中要训练学生树立内容成本概念,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通过策划找到合适的商业合作伙伴,或者通过长期运营赢得商业合作伙伴的信赖。

专业持久的内容创作能力

按照呈现的形式,新闻作品大致可划分为文字类(消息、通讯、特稿、评论、调查报道、专题、杂文、非虚构写作等)、音视频类(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短视频、新闻访谈、现场直播和移动直播等)。高校的专业设置是大众传媒时代的产物,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方向和专业课,学新闻的会写不会拍,学广电的会拍不会写,学广告的会策划但不会写软文。近年新增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但传统的专业都要面向网络和新媒体,网络与新媒体与其他专业的分别又在哪里?基于这些问题,很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打破专业界限,促进“专业融合”。

概括来说,新传大类学生无论具体专业是什么,专业实操能力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创作能力。文字表达是一切创作的基础,即使是拍视频,也要先有大致的脚本。消息、通讯、特稿、评论、调查报道、专题、杂文、创意写作……要熟悉不同类型文字作品的特点和要求。

2.视听创作能力。拍视频、剪视频、录播客的技术门槛较以往大大降低,但要持续输出受欢迎的视听作品并将其转化为商业收益,还是有相当高的门槛。好的视听作品是画面、声音、人设、话题、故事的综合产物,它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并愿意关注、评论、点赞和转发。

3.事实判断能力。真实是新闻作品的生命,不同于虚构作品,新闻要确保内容真实准确。然而,说易行难,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以讹传讹的信息,提高事实判断能力就像给人“打疫苗”,以此对抗“信息病毒”。

4.数据分析能力。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和计算化,让人类的传播行为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操控。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制定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传播策略。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媒体人寻找选题、搜集素材、评估传播效果、改进传播行为。媒体从内容延伸出去的服务和商业活动,如舆情分析和数字营销等都依赖有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

5.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在内容采集、生产、分发、反馈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比如智能语音技术、机器人写作、算法推送等。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给我们带来便利和效率,同时也可能制造垃圾和混乱,驾驭人工智能扬长避短是未来一代媒体人需要具备的能力。

跨平台融合传播能力

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在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是新闻生产,而不是内容分发和传播效果跟踪。因为新闻生产自主可控,写得不好可以不断改,拍得不好可以重新拍,剪得不好可以反复剪,但内容的传播过程不受自己控制,移动终端和传播平台部分掌握在别人手里。因此,研究受众心理和行为模式、了解不同平台适配内容的特点、培养跨平台融合传播能力成为新的挑战。

认识不同渠道的特点

如前文所述,不同媒体对内容的要求不同,即使是社交平台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将同一内容一键分发式地投放到不同发布渠道这种做法虽然高效,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投放的内容与渠道不匹配,就不仅无法实现“一鱼多吃”的效果,还有可能被用户取消关注。

新浪微博为例,其最大的特点是话题运营。有争议就会有话题,因此各种争议性事件、奇葩事件、不走寻常路事件等很容易在微博上形成话题。如果要运营微博账号,就要学习创建话题,话题要有吸引力和讨论价值,可以紧跟社会热点,也可以通过与品牌、产品、活动结合的方式创建话题。有了话题,还要有内容,原创、真实、幽默风趣、能够引发人们共鸣的内容更容易吸引用户的关注和参与。为了预热话题,可邀请大V参与话题讨论,转发和评论话题,增加话题的热度和关注度,吸引更多用户参与。运营微博要加强与粉丝的互动,可举办抽奖、问答、投票等活动,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黏性,同时也可以搜集话题数据和用户反馈,了解用户兴趣和行为特点,不断优化话题运营,调整运营策略和方向。

同新浪微博一样,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B站、知乎、小红书、豆瓣、喜马拉雅、小宇宙等平台的内容特点和运营特点都各不相同,要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渠道需要适配不同内容。

认识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传播趋向“千人千面”的时代,要想进行有效传播,首先要了解用户。用户是自由的、自主的,而不是被动的、被迫的。看什么、不看什么,主动权掌握在用户手里。一般用户喜欢看什么?新鲜的,有趣的,有用的,真实的,感人的,与自身有关的,能引发共鸣的,赏心悦目的,幽默搞笑的……任何一种内容都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要,但至少可以满足一部分人的一部分需要。作为公共品的新闻内容,它应该是真实的、有用的、独特的、有趣的,可以满足人们对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真实信息的需要。除了要了解受众,还要了解媒体融合时代传播的特点,了解算法在信息分发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过去用户通过搜索去找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今算法让内容去精准地匹配用户。

树立跨平台整合传播意识

要提高跨平台融合传播能力,需要了解不同媒体的特点,以及如何将信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发。这需要在对媒体和受众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良好的创意和策划能力,掌握相关的技术和工具,如社交媒体分析工具等,以支持跨平台整合传播的实施。例如,影视剧、综艺节目在播出前或播出后对内容进行切片,将有传播力的短视频放到社交媒体上传播,为节目作推广,激发用户去看完整剧集、节目的好奇心。新闻节目也一样。通过跨平台整合传播,可以确保信息在多个渠道上得到传播并吸引更多受众。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新闻传播教育一直以来有着重视学生实务能力培养的传统,无论是在课程安排还是实践环节。但随着媒体向多样化和普及化发展,传统上偏向于市场化专业媒体的采写编评教育需要更新迭代:从内容生产向“内容生产+运营”的方向扩展,从内容生产向传播效果导向的内容生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全媒体探索》杂志是由大众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7-1526/G2,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7-048X。2021年8月创刊。

办刊宗旨:聚焦媒体融合前沿,交流实践探索经验,加强新闻舆论引导,打造研究沟通平台,助力媒体全面深度融合发展。

主要栏目:特约专稿、一线聚焦、融合转型、传播视点、舆情观察、新闻实务、视听传播、县级融媒、个案解析、智能应用、传媒法治、全媒人才、经营管理等。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531—85196441


相关阅读

  • 谈谈我们的新闻理想

  • 主持人:钮迎莹嘉 宾:杨思琪(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领衔记者、总编室融合采访部主任) 许耀文(半岛都市报社风口财经编辑部记者)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第21期 主持人的话:新闻理
  • 赞!成都30位女新闻工作者获年度优秀称号

  • 红星新闻网(记者 李婉清)11月7日报道 11月6日是成都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女新闻工作者分会成立的第20个年头,当天下午,来自全市的百余名女新闻工作者代表齐聚成都市“山上.文明里”
  • 省记协开展记者节关爱活动

  • 在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为关心关爱长期坚守一线岗位的新闻工作者,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人保财险河南分公司开展新闻工作者关爱活动,向新闻工作者赠送意外险和暖心
  • 新疆百岁老人们的长寿秘诀,学起来!

  •   饮食清淡,爱逛街,爱运动,保持好心情……在新疆,这些百岁老人们为我们分享养生之道,如何长命百岁?一起学起来!  编导 刘风静  通讯员 卫德征 刘金露 木扎帕尔  部分素材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今天,培养怎样的媒体人?

  • 作者:白净,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来源:《全媒体探索》2023年10月号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之一是培养职业化的新闻传播工作者。作为职业化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 乡村振兴|郴州:“编外”科普生力军

  • 郴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段王洁 通讯员 李红妹 杨偲在郴州市科普战线上,活跃着一支“编外”生力军——郴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在这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队伍中,有古稀、花甲之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