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70年前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志愿军老兵回忆起来至今难掩激动

日期: 来源:极目新闻收集编辑: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摄影记者 黄士峰

1953年7月27日,朝鲜板门店,《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两年9个月的浴血奋战,赢得了又一次伟大的胜利。

硝烟散去70年,当年的年轻战士如今已两鬓苍苍,但回忆起战争胜利的那一刻,他们仍难掩激动。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帽子都往天上扔”,载歌载舞迎胜利

“我们师当时在朝鲜北部的元山修工事,听说了这个消息,大家都把自己的帽子往天上扔,还有人对天鸣枪,庆祝胜利。”95岁的志愿军老兵魏迪仁,回忆起1953年7月27日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其实魏迪仁本人当时并不在这群欢庆的战士当中,但他同样也在和周围的人一起,欢呼,跳舞,欢笑中夹杂着泪水。

上甘岭战役打响时,他是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宣传干事。黄继光牺牲的消息,他是在团部指挥所得知的。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转业回到湖北孝感,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的他,仍然坚持在省内外义务作报告,讲抗美援朝战争,讲上甘岭战役,讲黄继光等英雄群体的故事,为的就是让英雄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从上甘岭上下来以后,1953年3月,我奉调回国,到长春参加政治干部学习。”魏迪仁说,当时学校里500多人,差不多八成都是和他一样从朝鲜战场回来的干部。7月27日那天,当胜利的消息传到学校,所有人都高兴地跳了起来,一向严肃的校园里,飘扬着歌声、欢呼声,成了一片载歌载舞的海洋。

几十年后难忘“南泥湾”,当年的记忆永不磨灭

胜利那天的庆祝,其实不是魏迪仁和战友们聊得最多的,回国后,他们谈到最多的,还是上甘岭那场惨烈的战斗。黄继光牺牲的阵地,离魏迪仁所在的团部指挥所只有900米左右,枪炮声清晰可闻,火光清晰可见,当连长万福来通过电话,向指挥所报告黄继光牺牲的消息时,所有人都痛心极了。回国之后,黄继光的母亲一直是魏迪仁记挂的“黄妈妈”,1974年,黄妈妈来部队慰问,魏迪仁全程陪同。战士们激动地围着黄妈妈说:“黄继光牺牲了,我们都是黄妈妈的儿子!”

上甘岭的记忆,也一样留存在88岁的志愿军老兵王清珍的脑海中。当时还只有16岁的她,是第15军45师的一名卫生员。在战斗最激烈的阵地,五圣山主峰下的坑道,最艰苦时她一人要照顾20多名伤员。她记得有一个伤员流血过多,锯腿后由她照顾。伤员看她年纪小,问她怕不怕,她说:“你们不怕我也不怕!”第二天,这位伤员由于失血过多牺牲。战场上容不下更多悲伤,王清珍和战友们的任务是抢救更多伤员。急救物资不足,她们就冒着炮击轰炸,收集美军照明弹上的降落伞撕开制成绷带。回国后,第一次看电影《上甘岭》,她才知道,自己原来就是片中“王兰”的原型之一。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们唱一唱”,即使年事已高,许多记忆都开始模糊,这首《南泥湾》,年近九旬的王清珍仍能流畅地唱出来。当时在上甘岭的坑道中,她就曾一遍遍地给伤员们唱这首歌,鼓励他们和伤痛作斗争,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天。

永恒的数字197653,人民从未忘记

197653,这是2020年10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的出口处,极目新闻记者看到的一行大字。这个数字代表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牺牲的197653名英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平均每天约200位志愿军战士血洒疆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把自己的身躯永远留在了朝鲜。

展现志愿军战斗场景的坦克模型

人民从未忘记,为国捐躯、倒在异国他乡的儿女。从2014年到2022年,中国先后9批从韩国接回志愿军烈士遗骸。2022年9月16日,运-20飞机搭载着88名志愿军英烈遗骸进入中国领空,两架歼-20战机迅速与运-20组成三机编队,以新时代人民空军特有的礼仪,接迎和护送英烈回家。而这两架护航战机所在部队,正是抗美援朝战场上首支参战、首获胜绩的空军部队。当年,这群平均飞行时间不到100小时,被经验丰富的美军视为“菜鸟”的中国飞行员,在朝鲜北部开辟了一条令敌人胆寒的“米格走廊”,让美国飞行员惊呼:“中国在一夜之间成了空中强国。”

在埋骨他乡的英烈名单中,还出现过一位自己去朝鲜接回“遗像”,拿回“迟到”的一级自由独立勋章的“活烈士”柴云振。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朴达峰阻击战中,柴云振担任志愿军15军45师134团8连7班班长,带领全班仅剩的3名战士直插敌群,仅用20分钟便夺占了3个阵地,歼敌200余人。在与敌殊死肉搏中,他右手食指被咬断,全身24处受伤,当场昏死过去,被转送回到国内救治。由于与部队失去联系,他被认定为“烈士”,直到30多年后被老部队找回。2020年10月,找回柴云振的空降兵某军原副师职研究员李天恩,向极目新闻记者回忆说,为了找到柴云振,他们根据部队行军作战的路线,在沿途“撒网”,向当地民政部门发函,请他们帮忙寻找柴云振。在发出四五十封信函后,终于通过一位给柴云振包扎的老兵了解到,柴云振是四川口音。于是李天恩写了一条92个字的寻人启事,在《四川日报》上连续刊登两天,终于找到了柴云振。

70年后的薪火相传,志愿军军魂永不过时

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换来的是今天的幸福生活。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虽然没有了战争的威胁,但当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子弟兵仍然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就像当年的黄继光一样,张开双臂,保卫土地和人民。

从1998年抗洪,到抗震救灾,从面对惊涛骇浪的“人墙”,到“十五勇士”5000米高空的惊世一跳,一代又一代空降兵,像他们的先辈黄继光那样,将生死置之度外,为老百姓撑起一片天空。

炒面、冻土豆,至今仍是空降兵驻鄂某部新兵下连队必吃的一顿饭。当年,志愿军战士就是带着这些今天看来难以下咽的口粮,与占据巨大装备和保障优势的联合国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如今的空降兵,“钢”也多了,但老一代志愿军的“气”,在一代一代传承着,成为空降兵永远的军魂。

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退休多年后,魏迪仁仍然没有停下东奔西走,宣讲英雄故事的脚步。他说:“我们今天纪念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最不能忘记的是志愿军的精神,作为一个新生的人民政权,一穷二白,作为一支经历了长期战争的人民军队,没有休整,即使面对最强大的对手,仍然下定决心,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不怕牺牲,赢得胜利。这种精神,直到今天仍然要继续发扬,一代一代继承下去。”


相关阅读

  • 70年前的今天我们胜利了

  •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字,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抗美援朝精神穿越时空,照耀中华民族前进的征途。致敬“最可爱的人”! 来源:新华社微博 责编:王远之
  • 今天,最可爱的人与自己同框!

  • 2023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铭记那段气吞山河的壮烈历史,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长江日报记者随同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影子公益善行影像志团队,以“致敬最
  • 坐标【延边龙井】-小城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 裕龙湾旅游风景区雾气缭绕风光美,卧龙环绕裕龙湾!延边裕龙湾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文旅企业,坐落于吉林省龙井市老头沟镇宝兴村,旗下拥有“裕龙湾旅游风景区”和“裕泷
  • 金正恩拜谒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 据朝中社26日报道,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金正恩拜谒了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并向毛岸英烈士墓献花。(总台记者 董海涛)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 “村歌”《苹果花开》 唱响乡村振兴主旋律

  • 为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文化活力,日前,省音乐家协会组织开展“百镇百歌”创作活动。板石镇孟岭村“村歌”《苹果花开》以其浓厚的乡土情怀,朴实的歌词、曲风,唱出了村民的心声和
  • 3年拍摄170多位老战士,追“星”摄影师火了

  • 近日,95后摄影师韩佳龙义务为抗美援朝老战士拍摄的肖像照吸引了一众网友的关注他拍摄的老战士大部分都已年过九旬但每当他举起相机每位镜头前的老战士都会用尽全身力气,挺直身
  • 血染小胶鞋

  •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友谊厅,一双船形小胶鞋静静地躺在展示柜里。在游客看来,它其貌不扬,周身也散布着星星点点的污渍,似乎“难登大雅之堂”。然而,在熟知内情的抗馆文物部部长齐红看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驻巴塞罗那总领馆提醒中国游客注意防范盗抢

  • 近期,多名中国游客在巴塞罗那旅行途中因佩戴高档手表或随身携带大量现金遭遇盗抢,造成损失。受害人已在驻巴塞罗那总领馆协助下向当地警方报案。目前,巴塞罗那正处旅游旺季,主要
  • 江南观察 | 费孝通“江村经济”的时代境界

  • 一从实求知,费老的一生,始终与“乡土中国”紧密关联:通过“江村”来“认识中国,改造中国”;通过“江村经济”来求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现代化”。费老认为,农民和农村的问题解决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