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牢记伯父嘱托,做一名普通的劳动者

日期: 来源:中国妇女网收集编辑:中国妇女网

周秉建夫妇与伯母邓颖超合影。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周秉建与伯父周恩来、伯母邓颖超在一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喜欢海棠花的伯父和伯母虽已与世长辞,但跟他们生活相处的时光却依然历历在目,忘不了他们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在北京魏公村附近一栋居民楼下的海棠树旁,周秉建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她也非常喜欢海棠花,它寄托了自己无尽的缅怀与思念。

    海棠花下的爱情典范

    ——把爱融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中

    “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离开了我们,不再回来了。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了这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1988年4月,邓颖超给已经去世12年的周恩来写下感人肺腑的《海棠花祭》,字字句句情真意切。

    中南海西花厅曾是周恩来夫妇工作生活的地方,也承载着周秉建人生中许多美好难忘的记忆。

    1919年,周恩来与邓颖超在天津五四运动中相识,在爱国运动的高潮里,周恩来等人组织创建了天津觉悟社。“此后,伯父和伯母有了更多交流。”周秉建说。1920年11月,伯父赴法国勤工俭学,他们两人书信来往,在一次次思想交流中,原本两个决定暂不考虑个人婚姻问题的人,却因为心中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理想,不断相互吸引。1925年8月8日,周恩来与邓颖超在广州结为伉俪。

    “在此后共同奋斗的半个多世纪中,他们把所有的爱融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中,他们始终坚持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的‘八互’原则。”周秉建谈道,他们的爱情历经了无数艰难险阻,实属不易。在党的早期隐蔽战线工作中,伯父、伯母随时面临被敌人追捕的危险,伯母还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掩护伯父的重任。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与邓颖超始终坚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至上,为中华之崛起和民族之复兴、为中国人民的幸福、为世界的和平而不懈奋斗着,从未给自身谋取过任何利益。

    “夫妻庆幸能到老/无限深情在险中/相协相伴机缘少/革命情谊万年长”1964年,已过花甲的邓颖超给周恩来写了一首诗。

    “这首诗,印证了两位老人家携手走过的革命奋斗历程,他们既有革命战友的共同信念,也有夫妻间的伉俪情深。从《周恩来邓颖超通信选集》中能感受到他们始终是把自己与党的使命和国家的事业联系在一起的。”周秉建说。

    牢记伯父的教诲

    ——在草原牧区奉献青春

    1968年8月,周秉建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到内蒙古大草原插队。

    “哪儿条件艰苦就去哪儿,条件不艰苦我还不去呢。这是当年我们很多插队知青的想法。”周秉建回忆,当时自己一遍遍学习了毛主席的著作《五四运动》和《青年运动的方向》,坚定自己的意志,下决心到广阔的农村去接受锻炼,因为她从小就知道伯父希望家里的孩子们长大后成为普通劳动者。

    在周秉建出发的前一天,她去西花厅与伯父、伯母告别,临别时的情景她至今仍历历在目。

    “那是1968年8月6日的傍晚,伯父第一次称呼我的学名秉建,那一刻我感觉自己长大了。知道我去内蒙古插队,伯父很高兴,他热情地鼓励我要学会吃牛羊肉,要从学习生活做起;还细心地嘱咐我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在遇到困难时才不容易动摇;他认真地要求我要尊重少数民族和当地的风俗习惯。”周秉建回忆,伯父说了很多语重心长的话,“你到内蒙古牧区安家落户,一定要虚心向那里的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一定要和蒙古族人民搞好团结。”还在地图上仔细查询了她要去的内蒙古牧区所属的盟、旗的具体位置。

    这些谆谆教诲,成为周秉建到草原牧区后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周秉建回忆,自己插队的地方是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伊和高勒公社的新宝力格大队。刚去时,她不会说蒙古语,不会干牧业活儿,一切从头学起。草原夏季风景如画,但每天从早到晚在烈日炎炎下放牧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冬季还会经常遇到暴风雪。为了尽快适应牧区生活,周秉建和其他知青一样努力向牧民学习,在牧民的帮助下学会了骑马、说蒙古语,学会了干牧业的活儿。在草原生活中,她看到了牧民的真诚与勤劳,体会到了艰苦,也感受到了美好,还与当地牧民一样穿上了蒙古袍。

    “当伯父看到我穿蒙古袍骑马的照片后,高兴地对伯母说:‘我们秉建像个蒙古姑娘了。’”周秉建说。如今回想起来,那是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7年的草原生活,她学会了劳动技能,熟悉了牧区生活,学到了做人的真谛。

    1970年12月,周秉建应征入伍,然而,她的军营梦最终没有实现。

    “从小我在家里就受到了‘不能搞特殊化’的教育,所以申请入伍时,还特意向征兵的同志表明了态度:如果是后门兵,我就不参军了。没想到,我在西花厅见到伯父时,老人家第一句话就是‘你能不能脱下军装回到内蒙古去?’虽然语气带有商量的口吻,但是话语中的态度是很坚定的。”周秉建说,听了伯父的话感到挺委屈的。伯父对她说:“你当兵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伯母说:“你应该把参军的机会让给当地的年轻人。”伯父接着说:“是啊,你当民兵一样可以保卫祖国的。”伯父接着又对她讲了国家征兵政策,她马上感到,伯伯说得对。3个多月后,周秉建重返草原。“你这次回去直接去参加劳动,不能搞特殊化,可不能再上来呦。”

    从不懂蒙古语到成为内蒙古大学蒙文专业的学生,大草原见证了周秉建的青春与成长,草原上也镌刻了她的热爱与奉献。

    “我不满16岁到内蒙古插队,在内蒙古生活工作了26年,直到1994年工作调动回北京。二十多年的春秋,有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可以说我的生命与大草原紧紧相连,也嫁给了内蒙古人。”周秉建笑道,在内蒙古,她收获了爱情和幸福。

    “1972年春节探亲期间,伯父和蔼地问我:‘你能不能在内蒙古找一个蒙古族青年?’我当时没反应过来;伯父把王昭君的故事讲给我听,并追问:‘你能不能在内蒙古找一个普通人家的蒙古族青年?’这回我听明白了,肯定地回答:‘我可以的。’”周秉建说,伯父希望她成为在基层的一个普通劳动者,生活过得平安幸福。

    1977年读大学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周秉建与拉苏荣相识。当时拉苏荣是草原一名家喻户晓的歌手,单位是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

    1979年国庆节,周秉建与拉苏荣在北京举行了婚礼,遗憾的是,周总理已去世,这给周秉建留下了极大的遗憾。“你们要记住,只有事业上的甜蜜才有爱情上的甜蜜,只有事业上的甜蜜才有生活上的甜蜜。你们是两个民族的结合,要搞好民族团结,你们要做民族团结的表率和模范。”邓颖超对两位新人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周秉建和拉苏荣牢记这段赠言,他们一直以伯父、伯母为榜样,在生活上,坚持“八互”原则,在事业上,齐心协力为边疆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乌兰牧骑走上艺术之路到成长为我国民族歌唱家的拉苏荣,60多年致力于蒙古长调的传承和发展,将民族艺术带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为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曾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长调的中蒙两国保护工作组中方首席专家。

    高风亮节展风范

    ——不享受任何特权

    周总理一生以身作则,心底无私,天下为公,始终把党和人民、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亲属严格要求,是优良家风的模范弘扬者。

    “伯父但对我们晚辈既和蔼又严格要求。我小哥哥秉和也在1972年入伍,同样在伯父、伯母的要求下脱下军装回到延安枣园大队。”周秉建说。

    “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会影响一大片。”周总理用一生的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他崇高的风范永远为后世敬仰。

    周秉建回忆,1964年8月的家庭会议,伯父讲到思想关、政治关、亲属关、社会关和生活关“五关”,让我们兄弟姐妹在工作、生活上向工农兵看齐。

    他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

    周秉建介绍,秉德大姐按有关政策离京去外地工作生活;二哥秉钧牢记伯父的话,在一线做战斗机飞行员,把危险留给自己;三姐秉宜听了伯父有关国家建设需要的一番话后,毫不犹豫报考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四哥秉华常年坚守文化执法岗位,成为全国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周秉建说:“伯父、伯母的生活供应和老百姓一样,按照国家政策规定限量购。他们有困难从来不说。”1975年5月,周秉建回北京探亲,她此行是想专门去医院照顾伯父的,但因有纪律规定,未能如愿。一天,伯母问她有没有多余的布票:“你伯父的棉被太薄太旧、不暖和了,要给你伯父做一床新棉被,但布票不够。”当时,她把自己所有的布票都给了伯母。

    周秉建的双目闪烁着泪花,无论是作为侄女还是普通百姓,都被伯父以身作则、和人民同甘苦的行为感动。

    据周秉建回忆,她在西花厅吃饭时,经常看到伯父、伯母吃大米和小米混合饭,伯父说多吃粗粮对身体好,还特意说:“是延安的小米养活了八路军,我们一定不能忘了延安的老百姓。”

    周秉建探亲时看到伯父每天早上八点多钟才走出办公室去休息。“即使年逾古稀,身体不好,工作环境艰难严酷,伯父也从没离开过西花厅。”周秉建说。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夫妇共同约定去世后火化,把骨灰撒到江河大地。

    红色家风情绵长

    ——为祖国发展尽社会责任

    周秉建坦言,伯父是自己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伯父的教诲让她终身受益,无论她在哪里工作、在什么岗位,都做到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每年两会我都带来几份与内蒙古牧区发展建设有关的提案。”周秉建一直关心牧民的生活,心系边疆的发展。

    从学生到知青,从普通干部到全国政协委员,周秉建一直保持生活俭朴,认真做人,踏实做事的风格。周秉建说,自记事起就得到伯父、伯母无微不至地呵护与关爱、教诲与要求,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她终身受益。

    “在生活中我更能体会到家风家教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我们家的家风真实地体现在点滴的生活中。”周秉建说,她对儿子周日和的教育也是这样。“思想关和生活关很重要,在儿子上高中时我就对他说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后来儿子毕业于南开大学,成了我伯父的校友。”周秉建要求儿子不要炫耀身世,要踏踏实实过日子,在平凡的生活中为社会做事情,才是对爷爷最好的怀念。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周日和与友人向疫情严重地区捐赠物资,共为10省18个县市累计捐赠物资超百万元人民币。“他承担起一个年轻人应尽的社会责任,也代表周家后人为国家社会做了一件善事。”周秉建说,家风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又深刻的。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周秉建说,不断传承和弘扬红色家风,才是对伯父、伯母两位老人家最好的告慰。


相关阅读

  • 赵恺长诗《周恩来》朗诵会举行

  • 今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6周年纪念日。5日下午,淮安著名诗人赵恺所作长诗《周恩来》朗诵会在周恩来纪念馆举行。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淮安市周恩来邓颖
  • 跨越千里 赴一场思念与前行的约定

  • 2024年3月5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南开大学杰出校友——周恩来总理诞辰126周年纪念日,适逢南开系列学校建立120周年、南开大学建校105周年,恩来干部学院周
  • 周恩来与志愿军官兵过大年

  • 其时朝鲜虽已停战,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尚未撤离。人逢佳节倍思亲,周恩来心系还在异国他乡的官兵,安排与他们共度新春佳节,带去新年的祝愿,这是他选择在春节期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牢记伯父嘱托,做一名普通的劳动者

  • 周秉建夫妇与伯母邓颖超合影。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周秉建与伯父周恩来、伯母邓颖超在一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喜欢海棠花的伯父和伯母虽已与世长辞
  • 5·19中国旅游日 | 520爱的旅程

  • #519中国旅游日#,我们踏上寻访世界的征程。在旅途的每一步,与大地的脉动同频,与文明的精粹相遇。每一次启程,都是对未知的拥抱,对生命的颂歌。让我们在旅途中发现,记录,庆祝每一次
  • 观复猫钻进古画游雅集里的《撵茶图》

  • 孔子“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讲究。后世文人把这份讲究充分体现在饮茶上面。茶不再仅仅是解渴的饮品,更多的是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宋
  • 爱在五月 牵手幸福

  •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夏花绚烂、缘分多彩,这是一个适合恋爱的季节。 在“5·15”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全国妇联推出“幸福联线”婚恋交友联谊活动,联动全国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