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朱泉 赵晓涵 实习生 朱翔冰
今年以来,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坚持党建引领,上下联动,通过规范清单化、任务清单化、责任清单化小切口,形成市、镇、村三级齐抓共管的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除此之外,该市坚决落实好全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县的政治任务,以加强能力作风建设为抓手,树牢“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为绿色低碳发展新水都提供坚实保证。
基层党建工作规范清单“强引领”。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结合日常工作实际,从基层基础工作、乡镇党委落实管党责任、农村领域基层党建等6大方面,将全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划分为党组织设置、村“两委”班子建设、党员队伍管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等4个类型,并针对工作标准制定考核细则,实行“一张清单管全年”,将政策法规与工作实际充分融合,使阶段性工作转变为规范化的例行举措,从而建立起长效机制,具有极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既能让基层清楚知悉全年党建工作重点,又避免了多项考核指标为基层干部带来的“考核负担”,切实让各镇(办、处、区)基层党组织明确职责、找准定位,创有目标、干有方向。
乡村治理工作任务清单“促联动”。充分发挥市委乡村治理“一线指挥部”作用,会同纪检监察、组织、宣传、政法、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建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全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任务清单。重点围绕健全组织体系、建强治理队伍、创新治理机制、推动绿色发展4大方面,细化29项工作举措,明确具体任务,将任务分解至13家牵头单位和36家责任单位,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在18个涉农镇(办、处、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建立督查调研工作机制,将清单中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形成“一季一调度、半年一小结、年度一考核”的管理机制,督促各职能部门和各镇(办、处、区)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跟踪问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整改,对清单中任务完成不力的,及时提醒谈话,列入负面清单管理,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能力和组织能力,推动党建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村级发展重点项目清单“推落实”。全市194个村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四个方面为切入口,着力农户厕改、养老中心、托幼中心、污水处理、垃圾清运、公路建设等乡村建设“六件事”,由村党组织牵头,通过“湾组会”“院场会”等村民议事会议,广泛收集村民对今年村里重点要解决什么事、发展哪些产业的意见和建议,坚持从小事谋划、从实处干起,因地制宜制定2023年村重点项目工作清单,梳理2130余条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人和任务完成时限,确保村“两委”成员人人有担挑,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在公示栏醒目位置公示村级发展重点项目清单,村党组织通过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党员群众代表会、“院场会”等议事制度定期向群众告知任务完成情况,时刻接受群众监督,镇党委结合每季度村书记“擂台比武”活动,对各村重点任务清单完成情况进行现场考评,推动任务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切实增强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该市坚持以建体系、强支部、提能力为抓手,强化组织建设,将组织优势巩固好、发挥好,不断推动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工作走深走实。
推进治理体系完善工程,提升组织合力。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构建“村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小组——中心户长”三级组织网络,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划定网格党小组,按照支部提名、群众推荐、个人自荐,召开院场会,选优配强826名村民小组长和3947名党员中心户长。推行中心户长挂牌联户制度,持续落实“一卡双找”“一户十联”,实现包联全覆盖。依托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等资源合理设置功能,建设村民议事厅、党员活动室等,实现了“多务合一”。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搭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平台,在194个村成立并完善村民理事会、乡贤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应急抢险维稳队等,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村民议事厅”,建立“逢六说事”制度,定期召开“圆桌会”“墙角会”“院场会”“夜话会”等议事会议,引导村民参与环境卫生、红白喜事、村庄建设、绿色发展等事务,实现共管共治、共建共享。
推进支部堡垒建强工程,强化组织活力。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试点工作为契机,夯实基层战斗堡垒。扎实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结合“庆七一”活动,创新通过网络直播形式,组织全市1.9万名党员共上一堂党课,实现农村党员培训全覆盖,不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按照“应纳尽纳、应整尽整”要求,排查确定8个软弱涣散党组织,严格落实“四个一”工作机制,逐村建立整改工作专班,对软弱涣散党组织联系市领导、驻点(包联)单位负责人全覆盖发放工作提醒函1期,并将习家店镇五龙池村定为市委书记联系重难点村进行示范整顿。以乡镇为单位,召开组织工作例会8次,包联市领导、包联单位负责人已全部到村开展软弱涣散整顿调研,研究解决了33个突出问题,落实项目9个,争取资金781万元。
推进“头雁”队伍提能工程,强化组织战力。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结合全年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方案,对全市194名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全覆盖培训,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党务讲堂”网络在线培训会议,开展6期全市村“两委”副职干部和在村工作后备干部培训。规范村党组织书记动态调整程序,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动态调整选任程序的通知》,严格按照“研判动议、资格联审、组织考察、讨论决定、任职公示”的程序,择优调整9名村党组织书记。持续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活动2轮,围绕“四比四看”,一季一比武,互学互促,压实村书记工作责任。继续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培养后备干部609名,在村工作285名。扎实推动每村培养储备1名村级助理、2名后备干部、3名乡土人才、4名回归能人、5名入党积极分子。建立完善村干部“导师帮带制”,择优选择361名帮带导师,对年轻村干部、后备干部,集体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书记实行“一对一”帮带。
培育创建基层特色党建工作品牌,是创新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表现。该市根据工作实际,围绕中心工作,将党建工作与重点工作高度融合,坚持守正创新,走出了一条富村、和村、美村的“丹江口”之路。
“党建+”农业产业链“联”出乡村治理“致富路”。按照“党建统领、全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思路和“产业相近、地域相邻、易于管理、活动有效”原则,紧扣柑桔、茶叶等重点产业布局实际,结合“一村一品”和“两山实践”绿色发展路径,成立了3个市级和24个镇级党建产业链,选聘60名优秀企业家作为村级发展顾问,围绕“组织联动、活动联办、事务联商、产业联建、成果联享”五联措施,27个产业链全部成立党组织,组织开展联盟会议74余场次、技能培训72场3380余人次。土关垭镇作为该市茶产业重点区,在今年春茶上市之际,通过茶叶产业链共争取项目资金3500余万元,年产干毛茶30万公斤,为村集体和群众累计增收近100万元。
积分制管理“积”活乡村治理“一池水”。在194个行政村全面实施农户积分制管理,打造18个积分制管理示范村,通过入户走访、召开院场会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对于积分细则制定的意见建议,形成“5+N”积分管理模式,其中“5”代表群众参与共同缔造五共方面的行为积分,“N”代表党员群众商议纳入积分奖惩范围内的行为。按照“一月一统计、一季一评选、一年一总结”的方式,建立管理台账,组织评议公示,开展积分兑换、文明户评选、“红黑榜”评比等活动,通过积分管理引导村民人人参与共同缔造活动,引导群众践行“五共”理念。2023年以来,该市194个行政村共开展80余次积分评比活动,近3000余人次兑换食用油、洗衣粉、香皂等奖品,700余人兑换就餐、理发、看电影等服务,共评选“最美庭院”100余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身边好人400余人,让小积分真正实现了大治理。
党建示范区建设“共守”乡村治理“绿家园”。深入开展“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党建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将16个镇84个村纳入示范区创建范围,组织召开守水护水动员大会,制定印发《2023年度“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党建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水质安全保障补短板“十大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邀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作为“丹江口市守水管家”。建设红色驿站16个,组建84支以河(湖)长、林长,环境保护员、产业发展员、村庄规划指导员为主体的“2+3”守井队伍,成立203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清漂护水”志愿服务活动,组织4700余名农村党员认领村庄治理、护水护绿等岗位,开展志愿服务累计1200余次,共清理漂浮物1233吨,清理库岸线291.4公里。全面完成12.1万只网箱、10.8万亩库汊拦网清理任务,5357条渔船全部上岸,通过发展生态渔业种业、建设渔业养殖基地、发展生态渔业和增殖渔业,让“洗脚上岸”的渔民用绿色方式“靠水吃水”。
党旗领航风帆劲,奋楫再迈新征程。丹江口市将继续着眼规范抓基础、突出重点抓特色、闭环管理抓落实,将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全过程,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