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新疆博物馆馆藏文物修复保护中心首次对市民开放

日期: 来源:新疆网收集编辑:新疆网

新疆网讯(记者吴治杰)5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二期馆藏文物修复保护中心,迎来了首批参观人群。

透过玻璃窗,市民能够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宽敞的工作室内有条不紊进行文物修复工作。


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室里,修复师邹英杰正在称量植物染色原料——冬绿,她将称好的冬绿放入电热锅中熬煮,提取出来的色素用来给胚布上色,成品用来做文物背衬。在展示橱窗中,五贝子、金刚藤、苏木等都是用来给衬布上色的天然染料。修复师告诉记者,使用天然染料更安全,更有利于文物保护。


在彩绘泥塑修复室里,修复师姚敏正在给彩绘泥塑鸡首人身俑做修复演示。他用柔软的毛刷轻轻扫去上面的浮尘,再用特殊粘合剂细心修补脱落的泥块,然后针对泥塑可参照的颜色图案进行残缺处的修补。他告诉记者:“以往的修复工作,如果泥塑缺损较大,我们会通过查询资料对其进行修复,如今我们尽量从文物保护角度,进行必要的修复和保护,让残缺的部分呈现给观众,让大家对历史有更多想象和思考。”


金属修复师石亮,坐在工作台前用镊子从一枚春秋战国时期铜镜上提取些许粉状锈,他告诉记者:“提取的铜锈要做分析检测,确定这些绣对青铜器有益还是有害,然后做进一步处理。青铜器的修复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通过科学的保护修复技术手段让观众能了解青铜器原貌,展现青桐器的魅力。”

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文物修复保护中心副主任杨华告诉记者:“向市民展现文物修复保护工作,本身也是普及文物的一个方式。之前我们中心占地面积700平米,没有条件接待市民。新投入使用的二期项目占地面积3000多平米,设计之处就考虑到向市民展现文物修复保护工作的功能。新中心的投入使用,不仅让文物修复的硬件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更融入了最新的文物保护理念,提升了科技含量,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了稳定、洁净、安全的工作环境。今后我们将积极推进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坚持科学修复、提升科研水平,全面提高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并带动全疆文物保护修复水平。”

市民苏月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文物修复,在倾听讲解员介绍后,她说:“我觉得文物修复是很辛苦又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它能够让古老的文物重新焕发光彩,展现给大家。”

附部分文物修复前后对比图





相关阅读

  • 江苏盐城:新四军后代无偿捐赠革命文物

  • 5月18日,在新四军纪念馆举行的盐城市“铁军魂 盐城红”大思政课启动暨全国新四军纪念场馆联盟宣教成果展演活动上,殷学润将军的家人将其戎马一生,革命了一辈子,留下的勋章、证书
  • 寻见文物之美,跟着动脉影一起看国宝吗?

  •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18日讯(记者 刘瀚潞)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上午,“看见五千年——跟着动脉影一起看国宝”在谢子龙摄影博物馆开展。展览展出了文物摄影师“动脉影”
  • 国际博物馆日:让文物“活”起来

  • 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刘长雨 秦伯璞 刘婷 通讯员 胡士忠 陈文强 李琳伟 乔石)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济宁市各地开展活动,让博物馆
  • 国际博物馆日 | 假如,菏泽博物馆藏品会说话...

  •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代年轻人正在逛一种很新的博物馆。“无心上班只想放假”的陶俑、“听到大瓜目瞠口哆”的陶灶、“向往花花世界”的铜骑马俑、“早起伸个懒腰”的玉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新疆博物馆馆藏文物修复保护中心首次对市民开放

  • 新疆网讯(记者吴治杰)5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二期馆藏文物修复保护中心,迎来了首批参观人群。透过玻璃窗,市民能够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宽敞的工作室内有
  • 好消息!6月1日起,这项费用降低了

  • 近日,记者从湖南省医疗保障局获悉,该局调整优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政策,从6月1日起,在医保定点的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就诊,门诊看病的起付线降低,进一步减轻群众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