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北京生态系统质量保持稳定 去年实地记录各类物种2906种

日期: 来源:北京发布收集编辑:北京发布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昨天上午,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园林绿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和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召开“北京市生态保护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0.8,生态系统质量保持稳定;生态涵养区持续保持生态环境优良;首都功能核心区、中心城区和平原区EI继续保持良好水平。

  此外,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持续推进,2023年阶段性调查实地记录各类物种2906种;“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辐射到了中心城区。

  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为了摸清“家底”,自2020年以来,本市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

  2023年,全市生物多样性调查实地记录73种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灌丛、草地、沼泽与水生植被等类型,2020年至2023年累计记录136种,调查记录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持续增加,其中,中心城区记录到23种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通过持续的近自然生态修复和建设,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得到优化。

  2023年,阶段性调查实地记录各类物种2906种,2020年至2023年累计记录6895种。

  生态环境好不好?小动物们最有“发言权”。以蝴蝶和蜻蜓为例,它们生命周期短,敏感性强,对环境变化、生态系统健康、人类活动干扰起到良好的指示作用,是国内外常用的指示物种之一。2023年,在中心城区记录到24种蝴蝶和29种蜻蜓,分别约占全市调查累计记录的24%和36%,这表明中心城区整体生境质量较高,生态系统状况健康。尤其是这一年在天坛公园记录到13种蝴蝶,是蝴蝶在核心区最重要的栖息地;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记录到16种蝴蝶和24种蜻蜓,是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目前,全市共有鸟类519种,新增了4种,占中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首都中排名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北京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综合感知模型库“万象”,目前可识别植物5800种、动物330种、鸟类1200余种、昆虫80多种,准确率达85%以上,有效解决生物监测数据“不全面、不准确、不及时”等难题,显著提升了首都野生动植物和病虫害智慧感知监测能力,探索构建了智慧园林管理建设新模式。

  晋升为“千园之城”

  北京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两山两河”北京湾的生态格局,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基底和生态屏障,孕育了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市园林绿化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彭强表示,北京持续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8%,已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12种、维管束植物2088种。

  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市民们都能用眼睛轻松“测绿”,感受到视觉和精神的愉悦。

  据介绍,全市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其中绿视率为26.96%。绿视率,即人视野范围中绿色植物的占比,主要表征区域内人视野范围里绿色生态空间占比的平均值。这项指标从公众的视觉感受出发,评价城市公共空间的“含绿量”,反映了城市生态的品质。

  北京从2020年开始探索绿视率的监测评价。该指标是城市更新和生态保护修复效果的表征之一,反映了在既有的城市绿地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的见缝插绿、疏解建绿、小微绿地建设的成效。

  2012年以来,全市统筹城市更新和“疏整促”专项行动,新增城市绿地7000余公顷,建成一大批城市休闲公园、郊野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5.5平方米提高到16.9平方米,各类公园1065家,北京已成为“千园之城”。

  此外,全市生态保护红线林地生态系统质量提升,其中林地面积同比提高5.44%,生物量密度同比提高3.60%。重点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雾灵山市级自然保护区、野鸭湖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系统质量保持优秀水平。其中,雾灵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8.1,同比提高0.61%。

  绿化隔离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同比提高1.04%。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绿色空间比例进一步提升,其中林地面积同比增加0.32%,草地面积同比增加0.68%;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水域覆盖面积同比增加6.43%。

  “两山”实践走入中心城区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个称号。截至目前,本市已有延庆、密云、门头沟、怀柔、海淀、平谷、丰台、朝阳、昌平9个区获得命名,其中5个全域生态涵养区全部获得双命名,并辐射到中心城区,实现了生态进城、“两山”进城。

  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王玮介绍,这9个区立足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示范样板。其中,生态涵养区坚守生态屏障,持续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造生态+农文旅等模式的“两山”转化样板;中心城区则立足“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精细化治理水平,以生态优化政务、商务、生活、消费等场景,不断擦亮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其中,丰台区实施“绿城九法”,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发展新引擎的实践案例,入选了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朝阳区把将府公园这样的生态公园代表,与郎园Station这样的城市生活代表有机融合,探索城市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特色路径。(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阅读

  • 清华人治水!一年再生“100个昆明湖”

  • 做好水文章,幸福一座城从清华园出发的李艺指着规划图畅想“城市供排水关系民生福祉要不断进行工程创新打造宜居宜业的绿色之城”为实现这一愿景他坚持“一生只做一件事”主持
  • 山西两个工程项目将获6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   山西晚报讯(记者 薛建英)5月21日,省自然资源厅消息,由该厅负责申报的“山西省忻州市黄河‘几字弯’重点生态攻坚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和“山西省朔州市国
  • 为运动喝彩 给生活添彩

  • 来源:光明日报【专家点评】体育赛事,大至全球性的奥运会,小至社区的居民比赛,都天然地具有跨界联系、聚集资源、整合组织、推动体育发展等重要功能。人们常说,举办奥运会是一座城
  • 海淀进修附小展示生态文明教育成果

  • 近日,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开展“践行绿色理念建设低碳学校”活动展示学校近年来以课题为引领,建设绿色低碳学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经验和成果。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 可能生活与现实生活|无限杂思

  • □ 刘洪波可能生活是一种诗意生活,现实生活是一种效率生活。诗意生活遵循美好法则,效率生活计算投入产出。时间作为最重要的成本,在可能生活与现实生活的选择中,成为根本性的决
  • 啄木鸟误闯民宅,警民接力救助

  • 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通讯员 杜心怡 杜晨阳“萌鸟”受伤“误闯”民宅,居民热心送警,民警悉心照料,共同传递救助保护动物的“接力棒”。5月19日,湖北省宜城市公安局小河派出所成功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世上第一撮羽毛是怎么长出来的?

  • 平时不关注恐龙的朋友们肯定也发现了:恐龙开始长毛了。小时候,恐龙的形象总是身披铠甲、冷血凶猛,现在恐龙长了羽毛以后——特别是那些全身长满羽毛的小恐龙——变得温顺可爱了
  • 2023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发布

  • 近日,水利部发布2023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公报显示,2023年主要河流代表水文站总径流量为10660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4280亿立方米偏小25%,较近10年平均年径流量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