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文化保定|古道心肠自品光

日期: 来源:保定广播电视报收集编辑:保定广播电视报

这两天,心情沉重,平时有些发涩的双眼似乎泪腺回春,又返回到爱流眼泪的儿时,时常不自觉地留下泪来,太不像一个花甲耳顺之年的样子。

这一切,都缘于前两天接到的一个电话,那是保定日报社的蔡萌编辑打来的,她心情沉重地告诉我:“赵品光老师去世了。”那一刻,我神情木然,也知道蔡老师是不会开这样的玩笑的,可我心里却宁愿这不是真的,就萌发出有些不切合实际的幻想。随后跟赵品光老师的女儿又通了电话,已经接过父亲衣钵在纸质媒体工作的赵芒姝告诉我,赵品光老师是二零二二年十一月四日仙逝的,享年八十七岁。赵老师临“走”时,还头脑清晰的完整的一字不差的给儿女全文背诵了诗圣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问我来何方......世事两茫茫”。他还告诉女儿“现在是疫情特殊时期,我走后不要通知亲朋好友,不能给大家添麻烦。”听到这里,我的喉咙里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眼泪再次流出来,痴痴傻傻地呆坐在了沙发上没了思维,忘记了手机那头还有一位悲痛欲绝的孝女。直到她听不到我的声音以为掉线再次唤我,我才清醒回过神来。

赵老师真的“走”了,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想写一篇纪念赵老师的文章,坐在电脑前却敲不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文字来,手放在鼠标上,反复地拿开、放上,心乱得很,赵老师的高贵品质和深邃的精神,笨拙的我不知道该如何描写,就从我和赵老师认识的一些细节感知赵老师的为人和品德吧。

 

【上世纪80年代赵老师在办公室】

我和赵品光老师认识和交往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的。那时候,我刚从部队复员到定兴县文联从事《西厢》文学报编辑工作,后因编制和开支渠道原因,又转行到定兴县广播站任记者,当时,我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热血“有志”青年,对人生充满理想和信念,工作之余经常写点稿件到报社去送稿。

说实话,报社编辑特别受通讯员的敬仰和尊重,他们不仅手握着作品生杀予夺的大权,在某种程度上还掌握着通讯员的命运;因为通讯员的作品通过编辑的手发表的多了,知名度提高了,就容易引起社会和单位领导的重视,接下来晋级、提职、评职、增资等一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就认为编辑老师们肯定高高在上,优越感爆棚,高傲,难以接近,可通过跟赵老师的接触,颠覆了我的认知。赵老师对待作者没有冬日里的严寒、三伏天的酷暑,没有冷落,更没有歧视,有的是醉人的春风,暖暖的阳光,火一样的热情,师长般的关爱,他是一位有大爱的仁者,慈祥的长者,指路的明灯,像深海中的灯塔,为出海远行的人指引着航行的方向,是一位工作认真兢兢业业追求完美的人,他是一位纯粹无私,时时为作者着想的人,特别是对待年轻的业余作者。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午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敲开了位于保定市区新华路北《保定日报·星期刊》编辑部的门。接待我的是一位神采奕奕的长者,大约五十岁的年纪,依然风度翩翩。他高高的个子,体形偏瘦,高高的鼻梁,宽耸的额头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让人感觉特别舒服、亲切、温暖。当时他正坐在办公室里间紧挨截断墙门口靠东墙木黄色的双人桌前,编辑着通讯员的稿件。他面前的办公桌上,一端放着一盒曲别针,一端放着一摞来稿和几张《保定日报·星期刊》报纸。见我进来,没等我打招呼,他就热情地地伸出双手,然后又从饮水机里倒了一杯水递到我的手上,我有点受宠若惊,心里说,这位老师怎么没有一点“架子”呢?当他得知我是从定兴专程到报社送稿时,非常关心地问我路程多远,到报社送稿需要多长时间,累不累?然后拿起我的稿件,认真地看起来。这是我第一次认识赵品光老师的情景。

我清楚地记得我投送的稿件题目是《剪出春光》,写的是定兴县卷子村耄耋老人李李氏,她感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好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便用小小剪刀剪出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以此歌颂党,歌颂伟大的祖国,备受当地乡亲们喜爱。赵老师看了我的文章后直夸我选材好,角度新,题目棒,不久就在《保定日报·星期刊》头版头条刊发了出来,还给我寄来了样报,这一切都让我非常感动。更是鼓舞了我写稿投稿的积极性。后来,赵老师还多次打电话向我约稿,让我持续关注李李氏并深入挖掘新闻线索,从此,在赵老师主编的每周一期的《保定日报·星期刊》第一版头条上,陆续刊发了《剪她个快活人生》等多篇文章。赵老师一直鼓励我,我的信心更足了,还不断往省报投稿,后来我获得了省市优秀通讯员、优秀特约记者、保定市“终身视听十佳”荣誉称号,这一切都跟赵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分不开的。

后来我和赵品光老师成了忘年交,送稿的次数也多了起来,赵老师到定兴下乡采访,几乎都会让我陪同。赵老师从来不耍名人“大家”的牌子,和采访对象就像老朋友聊天,也从来不计较招待规格的高低,“能吃饱不挨饿就行,农民不容易。”记得有一回,我们在乡村采访中午快两点了,误了吃饭的时间,我很过意不去。没想到,赵老师倒反过来安慰我们:“是我采访让大家饿了肚子,对不住大家了。”赵老师忘我的工作态度对我以后的采访影响很大,受益匪浅。

 

【右边为赵老师在采访现场】

赵老师有一颗热心肠,除了做好分内的事情,分外的事情赵老师也一样的热心。定兴县是王实甫的故里、荆轲渡易水刺秦的始发地,赵老师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主动找到有关部门,说服领导,并找专家论证,后经多方努力,终于有了后来的定兴县元曲研究会和拒马河的荆轲渡碑亭。

赵老师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出生在四川省岳池县杨柳乡岳家坝,周岁丧母,自幼上学,酷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青年时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军政大学川北分校毕业后,奔赴朝鲜保家卫国,一九五八年转业到保定工作,“十年浩劫”期间受过迫害,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后在保定日报主编副刊,笔名千河、一为、思秀,自号北蜀散人。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曲、楹联,一九九一年和一九九三年分别出版了《千河诗词》《千河散曲三百首》两本专辑,至今珍藏在我的书柜里,后来赵老师还和女儿一起共同编辑出版了《中华今吟三百篇》。骄人的成绩让赵老师不仅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还蜚声海外,任中华诗词学会首届理事,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会理事,保定日报社主任编辑,中国白洋淀诗书画院常务艺术顾问,河北省六、七届政协委员。

 

【1993年赵老师赠书作者】

我数十年与赵老师的交往,切身地感觉到他确是一个没有一点“架子”的好编辑。他不仅一向做事一丝不苟,一向做人光明磊落,还一向甘做人梯,把人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他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二零一八年,当时已经八十四岁的他还在雄安讲学,真可谓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写到这里,言犹未尽,笔难抒意,心未释怀。还是笔录一首赵品光老师《千河诗词》中的一首词《酷相思》结尾吧:

创业辛难天复地。成与败,谁能计?恐心逐云飞身未许。时不再,君应惜!身不再,君须惜!      

忽起清宵和月叙。玉兔立,蟾儿噫。说花落花开人长忆。天下也,其明矣!时务也,其知也!

总监制 李会斌
副总监制 陈芳
撰稿 房伯泉
编辑 曹佳
审核 刘贺田


相关阅读

  • “晴”歌高唱!许你一个20℃+春日暖阳

  • 气温一路小跑 20℃+ 25℃+今天,中南大部地区最高气温今年以来首登20℃线。到了下周初,邯郸最高气温甚至会向着25℃线发起冲刺。(邯郸,气温走势)这样的气温暖的很超前,升温过后,南
  • 有行无行常在市

  • 这几天文章更新的少了,自从过年以后,就一直在忙着扩大团队的事。我的想法是,多招点人,三个人一组,然后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项目。反正我也没什么爱好,没事就喜欢研究互联
  • 走进淄博博物馆 | 鳝鱼黄花卉纹象耳尊

  •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丁兆云 通讯员杨文庆整理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做鳝鱼黄花卉纹象耳尊。很多人看到我的名字会有点迷惑,不禁会问:你是叫“鳝鱼、黄花……”还是
  • “夜光杯 • 我的市运情缘”征文评选结果揭晓

  • 1953年5月30日,第一届上海市运动会举行,经过70年发展,已成为“上海青少年的运动嘉年华”。传承体育精神、传播体育文化,上海市体育局与新民晚报副刊部合作举办“夜光杯·我的市
  • 河北保定:我市举办爱耳护耳音乐会

  • 3月3日是第24个“全国爱耳日”,也是第11个“世界听力日”。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超过全世界人口的5%,也就是4.66亿人听力损失,其中包括4.32亿成人和3400万儿童。中国听力语言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文化保定|古道心肠自品光

  • 这两天,心情沉重,平时有些发涩的双眼似乎泪腺回春,又返回到爱流眼泪的儿时,时常不自觉地留下泪来,太不像一个花甲耳顺之年的样子。这一切,都缘于前两天接到的一个电话,那是保定日报
  • 古会人气旺

  • 掌上济宁讯(记者 董绍进 通讯员 刘开国 摄)3月1日,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举办“乡村好时节·文化艺术周暨二月古会”启动仪式。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民俗文化展演、非遗文化展示、特
  • 说民生丨恳谈更应肯做

  • 赵悦  最近,乌鲁木齐市天山区22个街道184个社区(村)建立了群众恳谈会机制,居民群众“急难愁盼”诉求办结率超过70%。为何这套机制解决问题成效显著?答案就是街道社区在回应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