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国际学术观点

日期: 来源:青年记者收集编辑:青年记者

 编译者:刘沫潇(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田香凝(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1.算法意识:

用户成为负责任数字公民的关键

在当前的算法社会中,由于平台需要大量数据进行算法训练,个人隐私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在全球范围内,面对强大的平台和算法黑箱,普通用户通常对隐私侵犯感到无力,于是开始求助政府、立法机构等第三方代理来参与构建制衡算法的隐私安全框架。鉴于此,2名研究者运用“假定影响模型”(presumed influence model)和“控制代理理论”(control agency theory),探讨了在复杂的社会心理机制下触发用户支持第三方代理控制机构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考察了两个感知因素的中介作用:一是用户对自身和其他弱势群体(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算法隐私风险感知;二是用户对平台隐私保护实践的评价判断。研究表明,用户的“算法意识”(algorithm awareness)和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假定的算法隐私风险”(presumed algorithmic privacy risk)可显著预测他们对第三方代理控制机构的支持,即用户的算法意识与他们对第三方机构进军算法隐私保护领域的支持呈正相关。此外,在平台隐私政策感知有效性水平较高时,假定的算法隐私风险的中介效应可能更明显,这是因为对平台隐私政策的过度信任易导致用户的认知偏见,认为他人的隐私比自己的隐私更有可能受到威胁,从而驱动他们对外部隐私控制的利他主义诉求。这些发现说明,“算法意识”是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方面的关键因素。

文献来源:Huang, Y. K., Cao, X. C. Calling on the Third-party Privacy Control into Algorithmic Governance Framework: Linking Users’ Presumed Influence with Control Agency Theo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023, 35(04): 1-13.

2. 可搜索性、交互性、可用性:

用户搜寻和使用数据的核心关切

越来越多的数据搜索工具为非专业用户带来了机会,其中,跨学科研究人员和数据新闻记者是数据搜索需求增长迅速的群体。通过深度访谈,文章探究了研究人员和记者们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来搜索在线数据,以及他们在数据搜寻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研究发现,非专业用户在数据搜索中亟待解决三个问题,分别是数据的“可搜索性”(searchability)、“交互性”(interactivity)和“可用性”(usability)。“可搜索性”问题指数据库内部的无效组织和不充分描述降低和破坏了数据搜索进程;“交互性”问题指许多数据网站的交互功能有限,不利于用户确定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可用性”问题是指一些数据发布机构没有统一的数据管理标准或质量控制,限制了数据的使用和传播。研究认为,人们目前对新闻记者等群体的新兴数据需求的关注还较少,这限制了支持非专业用户的技术工具的设计和开发,不利于在当前的数字时代开发数据价值,发挥数据使用的社会效益。

文献来源:Jia, H., Miller, L. I., Hicks, J., Moscot, E., Landberg, A., Heflin, J., & Davison, B. D. Truth in a Sea of Data: Adoption and Use of Data Search Tools Among Researchers and Journalists[J].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023, 26(16): 3237–3256.

3. “情绪劳动负担”:

网络骚扰带给女记者的困扰

《新闻实践》新近发表的一篇文章聚焦了针对女记者的网络骚扰,考察了自我报告的遭受网络骚扰的事件、影响以及记者们对当前安全机制的信任状况。研究使用了女权主义理论和“批判现实主义”(critical realist framework)框架,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来解释女记者易受网络骚扰的因果结构和相关案例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女记者的行动既受现有社会结构和文化态度的限制,也受这些因素的支持。比如,目前存在记者将某些网络骚扰行为“正常化”(normalisation)的趋势,要么将其视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低估了这些问题的严峻性,要么仅仅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讨论的问题。这种“正常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女记者在许多网络骚扰案件中保持沉默的原因。虽然女记者们倾向于否认骚扰是由她们的性别引起的,认为主要是由于她们的工作,但她们也承认这些网络骚扰带有明显的性别特质,男记者们通常不会经历类似的冒犯。此外,女记者们也认为网络骚扰是性别不平等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的延续,目前的保护机制显得不足和无效,她们在应对网络骚扰时承担了额外的“情绪劳动负担”(burden of emotional labour),这呼唤社会重视相关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

文献来源:Sampaio-Dias, S., Silveirinha, M. J., Garcez, B., Subtil, F., Miranda, J., & Cerqueira, C. “Journalists are Prepared for Critical Situations ... but We are Not Prepared for This”: Empirical and Structural Dimensions of Gendered Online Harassment[J]. Journalism Practice, 2024, 18(02): 301–318.

4. 百年回顾:

追溯媒体研究的知识旅程

2023年底,《新闻与大众传播》推出了百年纪念专辑,Jeong-Nam Kim等学者对该刊物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文章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追溯了媒体研究走向科学学科的成熟过程。文章指出,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媒体研究期刊之一,《新闻与大众传播》持续聚焦于两个核心问题:媒体对人们有何影响?人们用媒体做了什么?

学者们通过对研究主题的演变过程的分析发现,传播技术和媒体平台的不断迭代,推动了媒体现象理论的具体化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多样化。他们认为,未来的媒体研究可以将媒体、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的三维互动关系持续概念化,并提出了7项媒体研究倡议:重新审视经典理论,促进跨学科合作,平衡描述性和规范性的理论研究,培养本土理论化研究,与行业合作,运用人工智能逆向理论化,以及探索和规范人工智能在媒体中的作用。

文献来源:Kim, Jeong-Nam, Ming Ming Chiu, Hyelim Lee, Yu Won Oh, Homero Gil de Zúñiga, & Chong Hyun Park. Mapping Media Research Paradigm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s Century of Scientific Evolution[J].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023(04):736-772.

5. 受众融入:

地方媒体如何与受众重建连接

在2024年1月的《新闻学》中,Pignard-Cheynel和Amigo两名学者对欧洲法语区的新闻机构进行了调研。作者们建立了一个数据库,记录了135家地方新闻媒体为(重新)与受众连接而采取的550项举措倡议。

研究发现,地方机构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呈现出5种“受众融入”模式,包括:观察:让受众有机会了解新闻制作的幕后环节与过程;对话:邀请受众与记者就新闻内容、新闻话题和新闻事件进行交流;贡献:鼓励受众为新闻机构提供新闻素材、证词、想法,并参与新闻机构发布的民意调查;咨询:让受众就报道主题、角度和内容表达偏好;共同制作:让受众直接参与新闻内容的生产和编辑。

研究指出,许多新闻机构越来越倾向于采用一种接近受众、提高透明度的动态做法,这既能满足受众需求,也能促进媒体获得信任,实现媒体与受众的“互惠”(reciprocal)关系。

文献来源:Pignard-Cheynel, N., & Amigo, L. (Re) connecting with Audiences. An Overview of Audience-inclusion Initiatives in European French-speaking Local News Media[J]. Journalism, 2023(12):2612-2631.

6. 语境还原:

社交媒体平台的新型管理策略

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平台将复杂的社交语境抹平为扁平化的用户关系,给用户带来了矛盾、不确切和误导性的语境线索,从而造成“语境坍塌”(context collapse)。针对这一现象,在2024年1月的《计算机中介传播》中,Pengxiang Li等研究者对51名微信用户进行了深度访谈,从而了解他们为应对语境坍塌而采取的多元策略。

文章指出,除了被动的“语境适应”(context adaptation),用户还会发挥更多主观能动性,主动建立各种语境边界,以实现“语境还原”(context restoration)。相关还原策略包括:心理界限,选择进入或退出某个角色,来设计自身的社交媒体形象;关系界限,通过标签和分组的方式来过滤信息受众;空间界限,通过设立多个账号来保持在多重虚拟空间中的穿行;时间界限,改变帖子可见的时间窗口,将现在的形象与过去的身份分割开来。

文献来源:Li, P., Cho, H., Shen, C., & Kong, H. From Context Adaptation to Context Restoration: Strategies, Motivations, and Decision Rules of Managing Context Collapse on WeChat[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24(01): 1-12.

(编译者刘沫潇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田香凝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阅读

  • “数字人大”新增两大模块 财经监督数据随手查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杭莹 蒋隽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的前一晚,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内的一角聚集着一群省人大代表,他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正在电脑上查阅数据……据了解,这
  • 国家统计局:统计造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

  • 中新经纬1月22日电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22日消息,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统计造假态势得到有效遏制,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高;统计造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严重违反统计
  • 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 构建高校发展新生态

  • 基于过去一段时间的建设经验,高校如何进一步推动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党代会报告,标志着教育数字化正式成为国家
  • 艺术 | 融媒体视域下电视节目的转型对策研究

  • 融媒体视域下电视节目转型工作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将原节目稿件的语言文字通过其他种类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从而使其他民族的受众也能清楚的了解该节目讯息的内容,以达到节目传播
  • 喻国明:媒体深度融合中的“突破式创新”

  • 作者:喻国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本刊学术顾问)来源:《青年记者》2024年第01期我们正处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时代转型期,其
  • 济南发展快速奔跑,哪个区县“更胜一筹”?

  •   泉城发展,数据说话!济南各领域发展增速几何?突破了哪些重大项目?高质量发展如何做到量质齐升?每周一组最新数据,见证济南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一起关注本期“数”报一周。策划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国际学术观点

  • 编译者:刘沫潇(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田香凝(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算法
  • 68秒带你领略湖南高校雪景

  • 皑皑白雪覆盖三湘大地湖南高校分外妖娆一起来欣赏这梦幻般的雪景吧视频/余蓉 于慧宇教科卫频道 制作湖南日报社 出品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责编:李絮枫
  • 多为本土文化艺术鼓与呼

  •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如果让你即刻说出一个极具河南本地特色的代表性艺术,十有八九可能会脱口而出——豫剧。起源于中原大地的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大地方